①
今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完美“人设”,不如“真我”》,指出了越是精心维系朋友圈里的人设,现实生活中便越焦虑。
为了晒厨艺,给一道味道古怪的菜肴精心打光;为了秀底蕴,还没有真正读完一本书就先晒出三五句评论;甚至为了营造完美“人设”而精心挑选“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
这些可以说是相当扎心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为赋新词强说愁。
②
这种朋友圈人设与真人截然不同的情况并不少见。
我朋友圈就有个人,每天都打卡说又去健身了,然后自己在自己朋友圈下面感谢谁谁谁的鼓励,并给谁谁谁分享一些所谓的经验等等。
一开始我还给他点赞,可是后来有个共同好友却私信我说:
“你是不知道,这家伙那0.1吨的体重从来就没下去过,整天胡吃海喝,发朋友圈说是去健身房了,去是去了,但他去健身房就是在那里跟一些胖大叔们一个劲地聊天扯屁,几乎从不锻炼。你看他有放过自己的真实照片吗?”
我不禁疑惑:“他这么苦心经营这健身狂人的人设,难道不累吗?”
我朋友说:“这就是靠麻痹自己、刺激他人来找存在感和优越感的典型。”
③
像这样的朋友圈完美人设,往往都是在给一些不那么熟的朋友看,毕竟他们对你不够了解,也不知道你那些“神奇”的过去。
正是基于构造完美人设,很多人的朋友圈是选择分组发送的。
屏蔽一部分朋友,只为在另一部分朋友的朋友圈里装逼。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个同学,很多朋友都知道他是个不爱看书的,可他在朋友圈里却偏偏要伪装成一个文艺青年,经常不知从哪搞来一些书摘来发。
有一次我指出他某句话引用错误了之后,便再也看不到他发书摘了。
后来偶然得知,凡是“指摘”过他的朋友,全被他分组屏蔽了。
剩下的都是一些和他“商业互吹”的人,整天夸他朋友圈写得多好多好。
再后来听说他靠这个去约女生,结果三句话下来对方就知道他肚子里没半点真货,把他拉黑后他非但不反省,反而觉得对方有眼无珠。
骗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
像这种只会活在朋友圈里当演员的人,入戏太深,都成戏精了。
④
诚然,发什么样的朋友圈是一个人的自由,只要不违法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发什么都可以。
非要营造出一个与自己现实人生截然不同的朋友圈人设,倒也不是不行。
可问题是:你距离你朋友圈里的那个你还有多远的距离呢?你有没有在努力去缩短这个距离呢?
我初中时,有个学霸朋友告诉我,他并不是一开始成绩就好的。最初他只是侥幸考好了几次,装作自己很优秀而已。
然而渐渐地,他喜欢上了这种优越感,为了保持下去,他便选择努力去补自己的短板科目。
从那以后,他的实力便悄悄上升到再也不用靠侥幸才能考得好了。
也就是说,他从装优秀,变成了真优秀。
同理,朋友圈里的你自然可以是你所期望的自己。
“爱看书”“爱整理”“爱拼搏”“爱旅行”……等等等等,这些为了经营自己完美人设而贴上的标签,此时此刻也许还不属于你。
但你完全可以选择在肥皂泡被人戳穿之前,努力去做到这些啊。
终于靠努力活成了朋友圈里的优秀样子,不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吗?
⑤
其实朋友圈里的完美人设,不过就是一张随时可以撕破的脸皮,再怎么苦心经营,都比不过真实生活中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要知道你的家人和朋友可不是活在朋友圈里,就算你的完美人设不让他们看见,那也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罢了。
正如人民日报文中所说:
真实的生活没有柔光和滤镜,它粗粝、琐碎,还有令人沮丧的坎坷,却能锻造沉淀出扎扎实实的“真我”。我们苦苦追寻的“人设”,不正是这份无可取代、独一无二的真实吗?
因此,千万别让你的人生,毁在了朋友圈的人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