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更生
“友爱”是人类社会的热题,而今天从亚里士多德原著中颉取的对“友爱”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这种如此完整地把“友爱”的概念呈现给读者,犹如醍醐灌顶般,知晓和通透。热别感谢同济人文学院助理教授樊黎助理教授的开示和化繁为简的把非常难读的《君主论》和《伦理学》要义,用“友爱”这个主题予以贯穿,使之能够很容易理解,开了进入西方哲学的方便之道。
一、友爱和朋友
虽然来自希腊语的“友爱”、“朋友”概念与中文的友爱和朋友是有一定的差异,但不影响我们理解友爱的内涵和真意。
所谓友爱是包括所有与你亲近的人,不仅只是家人,还有同乡、同事和与你有私人关系的一切人,在这些关系中,有你喜爱的人和喜爱你的人,也就是互相喜爱的人。
那么在理解了“友爱”的基本概念后,我们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人为什么需要朋友?”,这个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分析中是这样明确的,一是关于财产如何享用,当你陷入贫困和不幸是,只有朋友可以帮助你。二是年轻人需要朋友,可以避免错误;老年人需要朋友是为了朋友可以照料他们; 壮年人需要朋友是需要作出更高贵的行动。亚里士多德说的如此直白,但又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简单明了。三是即使是有钱人、统治者和主人也被认为需要朋友胜过其他任何东西,例如他们需要施惠于人的机会,有帮助别人的机会。
从亚里士多德的分析中我认识到了友爱也是人在社会中的一种本能,是他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一种自然的适应能力,也是他在不同人生阶段中中一种自发的生活动机,友爱可以帮助他实现他对友爱的思想动机和行动动机。
二、友爱中人的本性和友爱的种类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第一卷中,他认为:幸福的人是自足的。因为人是城邦的动物,人需要自足,与朋友、同城邦的人一同生活,同样会有一种自足。同时,没有人愿意孤独地享受全部的善。即使享受其他的善,也没有会选择没有朋友的善。原因很简单,这是人的政治本性使然。他的分析是何等的微妙和直接,一语道破了“友爱”是与人与生俱来的政治本性直接相关,人倾向于共同生活。
友爱具有下列几个类别。其一、友爱是一种相似。相似者是朋友。就如恩培尔克勒所言,“相似者寻求相似者”。共同兴趣和相似会成为朋友。其二、友爱产生于对立。不相似者是朋友。赫拉克里特提出“对立者产生和谐”,这个道理在现实社会中是有根据的。没有人会选择没有朋友的生活。
三、柏拉图在《吕西斯》中对友爱的发问
吕西斯的父母爱他吗?喜爱者和被喜爱者,谁是朋友?其中诗人与科学家的观点:相似者还是不相似者是朋友吗?不好不坏者,由于恶的存在,而成为善的朋友?苏格拉底试探性在河边阐述,缺乏爱产生友爱?爱属于自己的东西吗?友爱的可能性。最后的结论是,父母不爱他,他是不能管理家政,如果别人对你有目的,你就成为别人的朋友。
那么坏人与坏人不能成为朋友,坏人与好人似乎也不能成为朋友,而好人与好人会成为朋友吗?他对友爱有什么用呢?一般去喜欢的人,他是有欠缺的,所以要找缺的东西,才会找朋友。
苏格拉底在柏拉图《会饮》中进一步论述,爱欲是对善的爱恋,那么这种爱欲就还需要美吗?苏格拉底说,爱欲是对美德爱恋, 而非对丑的爱欲, 那么爱欲就还需要美,因为此时还缺乏美。结论是爱欲既不两者之间的。你的另一半,就是本来属于自己而被夺走的友爱。上述所讲的爱欲,在希腊暗指是男性与男性之间。苏格拉底指出是什么爱欲产生美。爱欲是追求美的东西。
四、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看法
1、友爱作为一个谱系来分析,既平等的友爱和不平等的友爱。不平等的友爱包括家庭友爱(父子、夫妇、兄弟)和同性之爱(希腊人指年长与年轻男子之间的爱);
平等的友爱就是日常朋友之间的友爱类型,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平等的友爱,接近我们当下朋友关系,平等友爱包括“用处友爱、快乐友爱和德性友爱”。德性友爱是最重要的友爱。
2、亚里士多德把家庭内部三种关系对应政体关系。例如君主制对应父子关系,贵族制对应夫妇关系,共和制对应团结的兄弟姐妹关系。三种政体都有对应的错误政体,分别就是主制对应父子关系,寡头制对应反常的夫妇关系,民主制对应就是混乱的兄弟关系,主制对应主奴关系。父子关系相当于君主和臣民关系,君主考虑被统治者利益,与剑主不同。君主对臣民爱是因为君主什么都不缺,因此他们需要朋友胜过其他任何东西。而剑主要考虑自身利益
再看看父母对子女的爱。父母爱子女是因为子女是某种属于他们自身的存在,子女爱父母是因为其存在来自父母。父母更爱孩子超过孩子对父母,父母爱子女是因为爱他们自身。亲属之爱原因是自我的爱。
亚里士多德更加深入解释上述关系,把工匠与产品关系予以类比。工匠都爱他们生产产品,诗人爱诗歌就像爱子女。施惠者的爱,就是工匠爱作品,作品让他自己的存在保存下来。
3、从《会饮》中提出爱欲不朽。苏格拉底说父母爱子女,连动物也爱自己子女,因为子女是父母生命延续,新陈代谢。爱欲活动就是生育,凭身体和灵魂生育。亚里士多德提出是因为我有缺陷而要生育。
三种可爱之物,用处,快乐、善(德性)。只要是你的朋友,希望对方获得好东西,且知道对方善意。没有生命的东西是没有这种意愿。友爱必须有互相的善意。
4、友爱的次第。用处友爱是最低的友爱,能从彼此得到善意的爱。后果是这种友爱不稳固。这种有爱常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以及追求利益的青壮年,亚里士多德认为用处友爱不能彼此在一起生活。比用处友爱搞得是快乐友爱,常常发生在年轻人,一般想要共同生活,但与用处友爱一样就是也是不稳定。这里包含因为爱欲产生的友爱。其次有用的东西也会带来善与令人快乐,有用是一种手段。第三理由基于快乐友爱是更加平等。快乐友爱更像友爱。
不平等友爱中,每个人获得东西不一样。完善的友爱是好人之间的友爱,经验中发现很多是好人与好人之间的友爱,是因为对方是怎样的人,德性友爱不仅仅是好人之间,而是因为是好人而产生友爱,用处、快乐友爱没有这一点,是德性友爱。前面是偶性产生而不是本质产生的。
德性友爱包括前面两种爱的所有好处,好人在一起就会带来快乐。用处、快乐和善都有了,一个好人就是令他快乐,是前两种友爱中可爱的东西。
5、真正严格友爱就是好人之间友爱,就是德性友爱。坏人之间可以产生友爱,但不能产生严格友爱,可以有有用和快乐,但不能有严格意义的友爱。这种友爱与你自身关系有关,你是好人,也想与自己生活在一起,分担痛苦和快乐。所有友爱,好人与好人之间产生友爱,也是自我的友爱,朋友是另一个自我,好人与自己相一致,人的灵魂有不同成分,又是灵活会产生内在冲突。理性与欲望不一致,而好人不是,是自己与自己相一致,他不会悔恨,理性与欲望是一致的。好人独处是令他快乐。对将来做的事情,期望也是好的。而坏人与别人很难做朋友,他的欲求和希望不一致的,是不能自制的,内在是撕裂的,坏人独处就感觉非常难受。例如麦克白就是,独处很痛苦,要和别人在一起。
6、友爱的两种逻辑:坏人之间不完善的地方,坏人是缺乏的人想要利益。不是好人之间的爱,是想要利益。第二种是厄运中需要朋友,好人之间需要共同生活。
爱朋友,如果与朋友相处不好,就是与自己相处不好。一个人爱自己是一个贬义说法,自私。公道人人是为了高贵事物,不是为自己。自爱有两种,一是获得外在多的东西,钱财和荣誉。二是动机是让别人多得,不是钱财,不是非理性东西。真正自爱是想要获得更多高贵的东西,这种人才是真正自爱的人。不是退让做好事的,而是获得高贵的东西而去争夺。自私自利统一起来了。每个人都能获得想要东西和自爱的东西。这是很理想化的,大多数人不是这样,而是争夺外在的善。
7、好人为什么需要朋友的理由。第一个理由,需要朋友是因为要观看朋友的行动。需要欣赏朋友的表现,他是另外的自我。第二个理由,存在的快乐。好人是尺度,或者在首要意义上是感觉和思考,否则活着是不充分的。感觉到自己在感觉和思考就是感觉自己的存在,好人就是感觉活着的感觉。你自己存在对好人是快乐,你自己存在,你朋友感觉是快乐。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好人为什么与好人在一起的理由。这是好人之间需要朋友的论述。
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友爱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认识和结交了众多朋友,如今退休后,再回首人生的友爱,牵挂曾经的朋友,真是感慨万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分析的的三种友爱,我都经历了,且都是如此的深刻,现在留下的最难忘的是师生友爱,我的中学老师和同学给我的友爱,师生友谊,同学友情几乎影响了我一辈子。另外就是我的同事,也可以称为战友,在一个单位共事,竟然长达二十年、三十年,成为一辈子的至交,这种用患难和合作建立起来的友爱是我一辈子的财富,虽然有的同事(包括共青团团友),后来与之交往并不频繁,但已达到我与他们心心相印的状态。如今我已放下一切执着,坚信德性友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崇高的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