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寺不在暗店街

      读《万寿寺》以前,我读了半本的《沉默是金》,没能完全看完大概是因为王小波的观点在我看来多少有些偏激,而我对这类杂文的兴趣也实在不大。不过那段半途而废的阅读旅程也足以让我发现作者是个想象力上天入地、拦都拦不住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脑洞大”。

      和《沉默是金》这类杂文选集不同,《万寿寺》是一部纯正的长篇小说,这意味着会有足够的篇幅去容纳足够多的剧情,我们也有更多的方式去探索王小波的脑洞——当然,看完全书后我只能说这个洞深不见底,尚不在我能探测的范围内,不知其他人能否见其边界。

      脑洞大,故事就容易跑偏,活在里头的主角自然会辛苦些,因为他要适时地把脱缰的想象力给拉回来。这对一个失忆病人来说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分我就只能跟着王二曾经的存稿一次又一次地认识红土地里一样又似乎不一样的薛蒿,列数他和手下那群雇佣兵、老少营妓以及红线的各种可能性。幸好后来白衣女人及时出现,王二因此终于开始接触自己的记忆,我也偶尔能从“荒唐”的故事堆里冒出来喘口气。这时的王二一边寻找记忆一边继续创作,直到他不再一味关注薛蒿而能够“成为”故事里的任何一个人。薛蒿最后回到了长安城,为了顶楼的女人攻塔陷阵;王二拾回与少女相识相知的记忆,直至她们融为一体;最终,王二成为了薛蒿,薛蒿就是王二。这些故事初看觉得太荒诞,最后竟很是让我很感动;不过这可能也不是王小波要的效果,毕竟王二觉得寻回失去的记忆后他将重回“庸俗”。

      “庸俗”大约是指平常,根据从前的自己循规蹈矩地生活;若你不认识过去的你,你就是一个崭新的人,将拥有崭新的生活。正因此,王二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以前的故事,觉得这个情节不好那个角色不对,还会觉得之前的自己也不尽人意。他对故事开始大刀阔斧地修改与创作,角色性格依然很跳脱,描述有时还是会让人不好意思,故事后来还交织着“学院派”和“自由派”的种种纷争。我觉得他写得有些纠结,但还挺开心;所以当有书友说角色无尽的妥协以及对权利的无知是对现实的讽刺,又有书友叹现实里的“两派”纠纷等等时,尽管我觉得有些道理,但还是更喜欢王二说的:“故事就是故事,不应该有什么寓意。”

      没有寓意,这也是一个好故事,因为我也忽然很想失忆看看。


      2018年5月7日

      读 王小波《万寿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寿寺不在暗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