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keso文章聊聊现在的互联网思维

写于2017年8月

互联网+,怎么加?

keso 2016-05-25 09:24:27

十多年前,人们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业务模式称为「鼠标+水泥」。现在,人们把它叫做「互联网+」。

十几年来,「鼠标」的部分,或者说「互联网」的部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渗透率大幅提高,尤其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互联网成为一种强大的、随身的、永远在线的基础设施。

十几年前,互联网公司要去「+水泥」,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奈。试想,如果在线订单足以支持携程的业务发展,它还会费时费力费钱地去建设庞大的呼叫中心吗?今天的互联网+,则主要是来自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倒逼和传统行业的自觉。

但互联网+到底该怎么加,还存在很多争论。中国人常常喜欢掰扯谁为主、谁为辅,哪个为体、哪个为用这类问题。传统为体互联网为用,还是互联网为体传统为用?

我这有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我的朋友王东烽做了一套快餐店管理系统,叫「五味OS」。

为了做这套系统,他亲自当了两年餐厅老板。他之所以要亲自开餐厅,而不是像一般IT系统公司那样,直接卖软件或者服务,甚至为客户定制开发,就是因为他不想做一个从IT系统公司立场出发的东西,他要做的是从餐厅老板的立场出发的东西。

等到这个东西终于做出来了,王东烽却不太想把它卖给传统意义上的餐厅老板,他更希望忽悠那些懂互联网的年轻人去开餐厅。

在王东烽看来,绝大多数的传统餐厅,连基本价值观都很成问题,经营中更是各种小算计,五味OS确实帮不上他们,也无力改变他们。但王东烽相信,他这套系统能帮好的餐厅经营得更好。

第二个例子。我的朋友冯大辉是现代医学专业服务平台丁香园的CTO,他们公司的首家线下诊所丁香诊所年初刚刚开业,力图解决困扰中国人已久的看病难、看病贵、看病很受罪的问题。

很多朋友追着他问:什么时候在我们这儿开一家?

按丁香园现有的实力和资源,在三线以上每个城市开一两家丁香诊所,短期内基本上不可能做到,但丁香诊所遵循的一整套方法,却不一定非得由丁香诊所来推行。

这不,丁香园上个月宣布,丁香诊所所使用的全套诊所管理系统有偿向社会开放,采用丁香云管家的诊所,也将采用和丁香诊所相同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和流程,可称之为「丁香园 Inside」。

这时候很多人恍然大悟,原来丁香诊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诊所生态也。

第三个例子。我的朋友申华章前些日子忽然告诉我,他要带着三个孩子和太太一起回国办学了。

他们在美国考察了硅谷热门的创新学校可汗实验学校和AltSchool,并且极度认同可汗实验学校的理念:「可汗实验学校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年轻人所具有的才华远比已经得到社会认可的要多。」

他们打算在北京从零开始建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最好的别人。

申华章夫妇的大儿子已到入学年龄,他肯定是这所学校的第一批学生之一。但这对夫妇的目标并不仅仅局限于让少数孩子接受这种更好更人性的个性化教育,他们更大的理想是彻底改变目前这种由家长的焦虑和升学目的驱动的,扼杀孩子天性的整个教育体制。

所以,这场教育实验的核心,并不是一所或几所采用新方法的学校,而是凝聚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一套系统。

这套系统没法跟任何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学校兼容,所以一开始只能是他们自己去创办这样的学校,等到这套系统在他们自己的学校结出果实,并被更多人认可,他们就可以把这套系统开放给更多认同他们理念的学校,以及更多他们这样的实干家。

申华章夫妇并不打算靠办学挣钱,他们希望让自己的学校成为一家社会性企业,推动教育公平。

三个例子讲完了,你发现什么没有?

没错,这三个例子的核心,其实都是一套可扩展的OS。

尽管他们分属餐饮、医疗和教育等不同的行业,但他们并不是把某个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简单叠加;尽管他们本身都属于技术公司,但他们并不把自己定位为卖软件的,或者说,传统行业并不仅仅是他们的销售客户,还是他们改造的对象。

他们所销售的那套系统,并不只是一套技术方案,它所承载和输出的,还包括技术方案背后的全新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为了实现对传统的改造和升级,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采取自办实体的方式,以完全不同于传统实体的做法,切入古老到不能再古老的行业,对传统进行脱胎换骨的创造性的改变。

当然,他们都还需要证明自己,他们各自也都有很高的失败概率,而且一定会有人等着看他们的笑话。

但无论如何,互联网+并不像这个词看上去那么简单,任何把互联网+简单化、概念化,甚至认为成立一个电商部门就等于实现了互联网+的那些想法,恐怕很难给传统企业「+」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全文链接:http://www.donews.com/idonews/article/8583.shtm

这是一则2016年keso的文章,但是我觉得放在今天依然不过时。

要论证“互联网思维无处不在”,首先要定义互联网思维是什么。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需要拆解的概念。互联网思维一般可能让人联想的就是互联网的各种玩法,冲流量,做平台,最终的目的是找到商业模式。在知乎搜索互联网思维,最常见的问题是 “如何用互联网思维卖关东煮”,那个排名第一的答案是这样的:

https://zhihu.com/question/26636089/answer/107080038

也是2016年的答案了,但如今人们依然在用这样的思维卖奶茶。如果互联网思维是指的各种玩法套路,或者说“把贵的东西做贱,把贱的东西做贵”,那互联网思维确实是无处不在。

我在猎豹做的是一款叫做WhatsCall的产品,它的主要功能是免费打电话,无论是网络电话还是VoIP电话,只要拨号端有网络就能打出去。我们怎么赚钱?把贵的东西做贱。跨国电话很贵?我们给你免费。没有内购,不给你消费的机会,只要你看了足够多我们的广告,就获得积分,有积分就能免费打电话。我们的用户并不在乎时间成本。最早提“互联网思维”概念的周鸿祎认为其中一点就是免费。

周鸿祎还说,互联网思维还包括用户至上、体验为王、颠覆式创新。我们在乎用户至上,我们在乎用户体验,因为我们想留住用户。为了让用户“沉浸式”地多看广告,WhatsCall加入了“积分大转盘”的功能,用户点击转盘,转盘“随机”转到一个积分奖励,再弹出广告,取代了原来的点击一个button就获得积分和看广告的粗暴功能。非互联网行业也深谙此道理,譬如我在宜家买的简易家具,需要我自己组装,这是宜家售卖产品的方式。当你在一款产品上投入越多的时间,你会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款产品,它注入了你自己的价值。于是我们从用户体验出发,让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越久越好,我们在乎pv、uv、活跃时长。而明显相反的作法则是用户用完即走。到底哪种才算在乎用户体验呢?

其实,用户体验也好,免费也好,创新也好,都是为了商业。所以在我看来,现在人们经常讨论的互联网思维实际上就是一种商业思维,或者说是一种服务于商业,而工具、框架是互联网的方法。这种思维,无论是在互联网行业还是非互联网行业,确实到了无处不在的程度。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风口,流量红利烧过一波又一波,当你走在街上都能被人拦下来关注一下他们的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思维已经不是无处不在,而是已经侵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了。

而我选的是一篇谈论“互联网+”的文章。很多人觉得“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不是一件事,认为“互联网+”更多政府主导的概念,是一种“顶层设计”。但我认为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其实和“互联网+”说的是一件事情,是运用互联网的方式,对市场、产品、用户、对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行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和建构。这个建构既包括前面提到的商业思维、商业模式,更包括对于行业生态体系的影响。用互联网思维做商业,卖的不只是一种技术或者营销套路,而是一种承载在技术背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可拓展的生态。

这种思维模式无处不在了吗?也可以说是。在烧钱的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知识经济的风口,让内容行业逐渐开始变现。不烧钱的,逐渐开始在产品上线之前提前想好精准的商业模式。投资人也说“他们在各自的行业越来越专业化,对行业本身了解非常深,对团队构建的思考非常周全,投这样的企业根本不烧钱。”(盘古资本许萍)

但要真正能运用互联网思维建构生态、价值观,还是没有短时间起效的特效药,就像keso说的,“各自也都有很高的失败概率,而且一定会有人等着看他们的笑话”。但这不妨碍我们可以带着这样的愿景去做,从一个功能模块到产品的商业模式,其实最重要的是在人。调整自己,适应这个激烈竞争环境去追逐潮流的同时,也要多站风口之外去思考自己究竟在创造什么价值,给自己一个更加全局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如果说这样的思维能够无处不在,那互联网的“下半场”大概可以一样丰富和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keso文章聊聊现在的互联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