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坚持分享1239天 2021-12-01
在第八节筑基课上,刘老师主要讲的是《变态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我们做为咨询师为什么要学习变态心理学?怎样区分心理正常和异常?怎样区分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不健康又包括哪些?心理咨询的范畴有哪些等等内容。
一、 什么是变态心理学?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变态心理学?
1、变态心理学。也叫异常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
虽然心理咨询主要对象是心理正常人,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异常心理的常见症状呢?
因为我们必须要了解哪些属于我们咨询的范畴。通俗来讲,就是要知道哪些是我们能吃的饭,哪些是不能吃的饭,不是属于自己能吃的饭,吃下去会闹肚子,甚至会出人命的。做咨询也是如此,如果不了解常见异常心理或者异常心理症状,做咨询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危险,超出了我们自己能力的范畴。
2013年5月1日《新精神卫生法》实施之后,有严格规定,心理咨询师是不能做诊断、治疗异常心理症状的,并且一旦发现有异常心理的症状,我们有义务告知当事人,告知家属,要去医院请大夫来确诊。
我们学习变态心理学就是要鉴别是精神障碍还是非精神障碍,我们说的心理问题是非精神障碍,如果是精神障碍就不是我们心理咨询的范畴,或者最多我们能做辅助。心理异常的都属于精神障碍,也就是说这不属于我们咨询的范畴,最多只能做辅助,甚至有时候连辅助都做不了。
“不健康是对象,谁异常送病房。”就是心理不健康状态是我们心理咨询的对象。如果心理异常了就需要转介到医院。虽然,心理异常不属于我们心理咨询的范畴,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做辅助治疗。
2、做辅助治疗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一是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病理性的症状缓解或者基本消失以后。也就是说症状基本没有了或者好很多了。比如说,抑郁症患者主要症状是三低、三无、三自。三低:情绪低落、意志减退、乐趣丧失;三无:无用、无助、无望;三自:自责、自罪、自杀。也就是他的情绪基本不是太低落了,他的整个人眼睛开始有神了,他的思维开始想做一些事了,代表他的症状基本开始缓解了,或者情绪基本不低落了,或者基本消失了,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做辅助。如果他情绪非常低落的状态下,我们往往就不能做辅助,主要以医院医疗为主,甚至必要的时候要住院治疗。有的不愿意,也得强制住院。尤其是对于精神分裂症这一块,往往需要强制入院,精神分裂的病人是没有自知力的,必须住院治疗,效果才会比较好。
二是我们心理咨询对异常心理患者的目标是:社会功能的康复和预防复发。
社会功能是一个人在社会中,需要完成的社会角色的要求。如果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要求,那说明社会功能相对正常。比如说学生,他能学习,成年人他能正常工作,他能跟他的朋友、亲戚,家人正常的交往,他的生活该睡睡,该吃吃,状态能正常。社会功能包括工作、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看一个是否有问题,最主要是看他的社会功能。哪怕他有些症状,只要社会功能正常,那就没问题。所以我们心理咨询能做的是社会功能这一部分,就是让他康复,逐渐的回归到社会。
三是我们做心理辅助治疗必须要密切配合心理科医生一起实施。
所以,在三个条件下我们心理咨询可以做辅助治疗。
二、怎样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
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两大块。我们做咨询面对的是心理正常人,心理正常下面的不健康状态是我们做咨询的对象。
那么,怎样来划分心理正常和异常呢?
按照郭念锋先生(心理咨询师认证的发起人)三原则来区分:
第一条: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一致的、统一性原则。主客观一致,出现幻觉、妄想就是不一致了。你看到的世界跟你以为的大体是差不多的。虽然我们说每个人对世界都有自己的认识,但别人都认为面前没人,如果你认为有人,那就是主客观不一致了。当一个人主客观不一致时,他是没有自知力的。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精神病,要看他有没有自知力。精神分裂症就是属于主客观不一致。有好多精神障碍的,虽然属于精神异常,但是有自知力的。自知力是知道自己精神有问题,比如神经症,他感觉自己很难受,知道自己不正常。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他知道自己不正常,但他又控制不了,他就很难受了。
人最怕的就是知道自己不正常,但又控制不了,他就很痛苦。如果他不知道自己不正常,他反而没有那么痛苦。所以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反而没有那么痛苦,除非他有被害妄想,他老认为有人要害他。
精神病是没有自知力,精神分裂是精神病最主要的一种病,他是没有自知力的。抑郁症还有其他神经症,睡眠障碍是有自知力的,知道是有状况的。尤其是神经症,神经症的自知力非常清晰,所以神经症的人最痛苦。
第二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协调,认知情绪情感和认知是协调的。如果不协调就出问题了,该哭的时候笑,该笑的时候哭,就不正常了,本来认知上是好事他情绪上却哭了,坏事却在开怀大笑,这就是知情意不协调了。
第三条: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人格包括气质或者性格,一般来说是稳定的,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人格突然就不稳定了,比如,这个人一直是活泼开朗,这一段时间闷闷不乐,不与人沟通了,变得比较怪异,这就是人格不稳定了,那就出问题了,要警惕,要当心。如果身边的人给你带来的感觉是怪怪的,哪怕你不太懂这些症状,你都要当心了。那就不太对劲了,都需要去考虑,是不是不太正常或者是不是有状况。
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区别:神经症是有自知力,精神分裂症没有自知力。主动求医,神经症是主动求医,神经症非常纠结非常冲突,无法自拔,又控制不了,相当痛苦。神经症不是一定主动求医,大多数如此。神经症最主要的特点是持久的纠结和冲突。神经症的判断都在三个月以上才能判断神经症,除非神经症里面的焦虑症里面的精神障碍,一般来说,一个月发作三、四次都可判定,其他都需要三、四个月来判定为神经症。
精神分裂不会主动求医,神经症会主动求医。精神分裂没有自知力,一旦一个人有很严重的问题,又不主动求医,那就危险了。
三、怎样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
心理活动分为心理正常和异常,心理正常又分为健康和不健康,心理正常下又包括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
1、 如何区分心理健康和不健康
一是许又新教授提出了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
一是体验标准。是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和恰当的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评价很适当,不过高的高估自己,也不过分的贬低自己,自己对自己有一个稳定而客观的评价标准,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不会过分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二是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就是做事情比如工作学习是否可以正常进行,是否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人际关系是否存在问题,是否可以很融洽的跟别人相处,从而能够顺利的完成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目的。
三是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行动措施。就是是否有理想有目标,并且可以把这些理想和目标实现,让自身得以发展。
即三标准: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即“体、操、发,就这三”。体:是自己的体验、感受,你感觉不对劲这就有可能有些状况了。操:是操作,用一系列的方法,比如说量表、谈话,周围人的观察等等去感觉你是不是有些不正常了;发:是发展,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现在,而是从系统的方面来看。
二是郭念锋还提出了评估心理健康的十个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等
2、 如何区分心理不健康的类型
心理不健康包括: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我们的咨询对象包括三类:发展性咨询、健康咨询、精神病的康复期咨询。发展性咨询针对心理健康的范畴,健康咨询针对是不健康的范畴。
要区分不健康的三种类型,首先要判断心理冲突的类型,心理冲突类型分为常形心理冲突和变形心理冲突。一般性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常形心理冲突,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属于变形心理冲突。
常形心理冲突是正常的、常见的生活中的事件,尤其是公认的重大生活事件引起的,或者相对重要的生活事件引起的。
而变形心理冲突往往是没有啥明显的事出现,突然就开始很纠结,或者就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走在街上有人瞪了他一眼,或者看了一眼,他回去之后就纠结、焦虑。看他一眼属于什么事?走在街上谁不看谁啊?这就不是什么大事,纠结冲突,这就往往属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没有太大的事件引起,很纠结。这就属于变形心理冲突。
3、 如何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从程度上是不一样的,都是现实中引起的,程度不一样。同时要判断心理问题是否泛化。
所谓泛化,指的是开始对某一个事有反应,到后来对很多事都有反应,都会让他很痛苦。
一般心理问题:2个月以内,病程比较短,没有泛化,社会功能基本正常,由现实事件引起。
严重心理问题:2-6个月,也是现实事件引起,但是已经泛化,社会功能已经开始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