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修炼法则

法则1 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决方法”
通常我们解决问题只看表面,以为从本质上已经解决了问题,事实上治标不治本。所以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决办法意味着我们用个人的经验来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回归到问题的本质,因为把问题从系统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的解决方案,往往不会引起注意,而且继承了新问题的人并不是原来那位“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的人。所以一定要有系统思维,从全局全时效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法则2 你越使劲儿推,系统的反弹力越大
当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问题时,我们常常会采用补偿反馈”(compensating feedback)机制,比如用愿望良好的措施介入后引起系统的反应,结果抵消了介入行动所带来的好处。感觉你越使劲儿推,系统的反弹力越大;你越努力试图改进,似乎越要求你付出更多的努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不管是越来越富于攻击性的介入行动,还是对自然本能采取越来越紧张的压抑行为,勉强的努力都会让你疲惫不堪。但是我们经常陷入作为陷于补偿反馈之中,还经常赞美随之而来的痛苦。当最初的努力不能奏效时,我们就加把劲儿——像“拳击手”那样,坚守努力工作将克服一切障碍这个信条,殊不知我们一直在蒙蔽自己,使自己无法看见,我们自己其实一直在帮助制造障碍。

法则3 情况变糟之前会先变好
回光返照。在情况变更糟以前,看起来事情都会有所好转,为什么呢?第一:低杠杆效益的措施,如果不是在短期内确实管用,就不会那么有诱惑力;第二:典型的解决方案能够马上缓解症状,让你感觉良好,你会觉得现在情况好起来了,甚至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可能要等两年、三年或四年,老问题才会回来,或者出现新的、更严重的问题。到那时,按现在大多数职场换人的速度,在那个位置上坐着的已经是另外一个人了。也就是没有考虑长期的效应。

法则4 选择容易的办法往往会无功而返
锤子综合征:我们习惯用同一套做事的方式来解决所有问题,手中有锤子的时候看什么都是钉子。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受认知限制。但是假如问题真的能很容易解决,就不会有层出不穷的问题了,因为用熟悉的办法使劲努力,但根本问题并没有改变,或更加恶化,也就是没有考虑到系统和时空的关系。

法则5 疗法可能比疾病更糟糕
使用非系统性的解决方法,会带来长期的、更具潜在危害性的后果,那就是对该方法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这就是为什么欠考虑的政府介入措施不仅是无效的,它们还是有“毒瘾的”,也就是说,会引起更大的依赖性,从而削弱当地人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短期改善引起长期依赖的现象如此普遍,以至在系统思考中有了专门的名称,叫作“转移负担给介入者”。

法则6 快即是慢
面对复杂系统,有的时候等上一段时间再介入可能比一开始就强力推进会更好,因为系统有延迟,因为系统观点的真实含义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新的思考方法基础上的新型作为——系统思考不仅更富于挑战性,而且也比通常处理问题的方法更有希望、更有前途。

法则7 因和果在时空中并不紧密相连
现实中复杂系统的特性,与我们思考现实的主流方法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距。消除这种差距的第一步,就是放弃因和果在时空上紧密连接的观念。“果”是指问题显现出来的表面症状,“因”是指系统中造成那些症状的相互作用。如果能够发现这些相互作用关系,就可能导致有持久改善功效的变革。

法则8 微小的变革可能产生很大的成果——但最有效的杠杆常常最不易被发现
寻找高杠杆效益的变革没有简单的规则可循,但有一些思考方法会使这项工作更有可能完成。起点之一,是学会观察事件背后的结构模式,而不仅是事件本身。
用变革过程的思考方法,而不是定点拍快照的方法,是另一个起点。

法则9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但不是马上
一旦你有意识地考虑事情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它们就会显现出全新的景象。
许多显见的悖论,如集中控制与局部控制、员工满意度与劳动力成本控制、奖励个人成果和体现集体价值等等,这些都是静态思考的产物。它们看上去是“非此即彼”的刚性选择,但那是因为我们处在固定的时空点考虑问题。

法则10 把大象切成两半得不到两头小象
生命系统具有完整性,其特性依赖于整体。组织机构也一样。要理解大多数最富有挑战性的管理问题,我们必须看清产生问题的整个系统。
有时人们真会把大象分成两半。但你不会得到两头小象,你得到的是一团混乱。在这里“混乱”是指一个没有杠杆点可用的复杂的问题局面,杠杆效应存在于互动之中,如果你只看到你拥有的一部分,是不可能观察到互动关联的。

法则11 不去责怪
我们遇到问题时,总是忍不住要责怪别人:责怪竞争对手、媒体、市场的波动和政府部门等等。但系统思考告诉我们,分立的“他人”并不存在,你和那个被责怪者都是同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疾病的疗法,就在于你和你的“敌人”的关系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项修炼》:修炼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