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成年人的圈子,都在做减法
最近几天因为事情比较多,所以睡的也都比较晚,所以在深夜的时候刷到一条比较伤感的朋友圈:慢慢地发现自己快变成了没有朋友的人,圈子小到只要电话响起,就能猜出是谁的来电。
就这样很简单的一句话,让原本睡意朦胧的我,瞬间清醒了。
人都是害怕孤独、渴望亲近的,所以我们才需要结交朋友,需要想方设法地扩大社交圈。
然而,很遗憾的是,朋友的数量并不会跟时间的积累成正比,恰恰相反,越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离开的朋友只会越多。
我们那么费尽心思地想要摆脱孤独,现实却在某一天为你揭开真相,告诉你:
“友情是有限期限,大部分的人都只能与你在人生的某个路口相遇,陪你走上一段路程罢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去中,你一定也曾无奈地追问过为什么?但时间久了,你终会释然。因为你开始明白,这真的是无法勉强的事。
最重要的是,到了一定年龄,你已经不会再像年轻时那样,为了留住谁而委屈自己。成年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能够认真应对的人与事也有限。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成长是什么?
有一条高赞回答,让人感触颇深。“成长就是活得越来越酷,朋友丢了一路。”诚然,人生长路漫漫,交朋友并不困难,困难的是维持友谊。
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就像前一段时间我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年龄越大期待也就越低,随着年龄越大,我们越来越不喜欢有人闯入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不再是年轻时候的没心没肺,闯入了,你再离开对自己不留任何痕迹,可是这个年龄只要有人闯入,自己认真了,最少待半年才能走出来,有时候那句话说出来之前已经犹豫了很久,用心后再撤回来需要下很大的决心。
其实“离别”一直都是一个挺沉重的话题,想想也对,毕竟曾经是形影不离的,可如今却不得不忍受分道扬镳,甚至形同陌路。
也许,我们生命中都会出现这样一批朋友,他们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陪伴我们走一段路程,因为选择不同,然后各自踏上属于自己的征程,去追逐和奔赴。
在我看来,生命中强行插足或抹掉一个人都是一件挺无奈的事情。
可我们不得不明白的是,生命中的拥有都是暂时的,唯有失去才是永恒。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以为往后的日子里能够遇上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但过后我们就会明白,所谓的机缘,其实也不过那么几次。
而有的人闯入我们的生活,只是为了给我们上一课,然后再转身离开。
这种突如其来的离去,偶尔想起会让我们心里伤心好一阵子。但是回头想想,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人,强行牵扯互相也都蛮累的,与其这样,倒不如不再挂念。
就这样吧,我们都各自努力去成为想成为的人,也许在下一个路口我们各自带着全新的自己,披戴着满身荣光,又遇上了彼此。
每一段关系的终结,其实都是两个人不约而同所做的选择。
正如有句话所说:社交默契是什么?是改天一起吃饭,却不再约定具体日期;是待在各自的朋友圈里,却从此沉默到底。
当然有不舍,但权衡之下,你会发现:与其要去刻意维护一段若即若离的关系,不如干脆就独自一人,反而来得更自在一些。
那就这样吧,没有刻意要疏远谁,只是自然而然地就会想把圈子慢慢减小,把关系慢慢变简单,这就是成年人的友情观。
01
内心强大的标志是从接受朋友变少开始的
知乎上有个提问,老朋友越来越少,怎么办?
有人回答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的身边都是老朋友,那说明你还停在原地,没有进步。
听起来有点残酷,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又是现实。
曾经有过交集的一群人,随着经历的改变以及各自努力程度的不同,会走向不同的方向。
如果你成长得比别人快,那慢慢你的生活圈就必然发生变化,以前的人会和你越来越无话可聊。
同样,如果你的朋友走在了你的前面,那他想要携手前行的人,往往也不会再是你。
当然,这并不是说,世上就不存在能够共同进步的友情。
像数学家颜宁和她彼此引以为傲的闺蜜李一诺,像贾玲和她一路相互成就的铁搭档张小斐,都是足够优秀,又能保持并肩前行的真朋友。
可是这样的概率,终究是太小了。
遇得到,是幸运;
失去了,亦实属常态。
说到底,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酒逢知己千杯少”是美好的期待,然而在现实中,却多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无奈。
既然如此,没朋友的时候,顺其自然就好。不必自我怀疑,学会享受孤独,去和书本,和知识,和自己交朋友才是正道。
等到拥有了独处的能力,再去交朋友,你会发现,朋友只是人生的锦上添花,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
因为他人的来和去,都不会影响你做最闪耀的自己。
01
不过分干涉,是对彼此的尊重
微博上有个话题:“保持分寸感有多重要?”
有个回答是: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经历,若不能感同身受,起码做到不过分干涉。”
这个回答也被点赞了一万多次。
的确,这世界上的任何关系,都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分寸感,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事不该做,关系才会更加亲密。
记得热播剧《谁说我结不了婚》中,程璐和田蕾是闺蜜,她们无话不谈,对彼此发生的事都一清二楚。
而这样亲密的两人,却因为一个共同的朋友起了争执。
田蕾不满程璐陪别人吃饭,却不陪自己看话剧,就义正言辞的指责起了程璐。
程璐生气地问田蕾:
“你为什么总喜欢操控别人的人生,你累不累啊?”
田蕾不解:“我什么时候操控过你的人生?”
“帮我选择朋友,帮我选择男朋友,不算操控人生吗?大学时候,你看不上我男朋友,就自作主张把他往别的女生身边推,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我只是希望你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有价值的人和事情上”,田蕾满脸委屈。
听起来是为了程璐好,但这种没有界限感,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过分干涉别人生活的行为,还是让程璐心里很不舒服。
之后她们二人虽然和好,但经过这次争吵,感情也再不能如初了。
作家三毛曾在《随想》文集中写道:
“朋友之间再亲密,分寸不可失;自以为熟,结果反易生隔离。”
每个人都有不想被他人涉足的生活圈,关系再好也有不愿说出口的隐私,因为过分关心而失了分寸感,只会把对方推的更远。
留有适当的空间,才是彼此尊重、保护感情的最好距离。
01
不过度解读,是对彼此的信任
《奇葩说》里有个辩题:“被误解后要不要澄清?”
有一句话让我很是感慨: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不随意误解是倾听者的本分。”
与人相处,敏感是好事,可以把控好起码的交往界限,但太过于敏感,只会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逐渐降低对这段感情的期待。
演员王子文说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这样的家庭变故让她性格变得敏感,别人说的话,她都容易胡思乱想,生怕别人对自己不满。
细想想,朋友之间也是如此:
对方一句简短的回复,你就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别人随手关门的声音大了些,你就觉得对方一定是生气了;旁人一个无意识的表情流露,你就解读成那是对自己的警告。
“把他人的情绪和言语都装在心里,是人类最大的不自由”。
哲学家艾默生的这句话,正是告诉我们:
“与其一味猜测,不如主动去解开这个谜题,与朋友敞开心怀谈一谈,反而是促进感情的润滑剂。”
朋友之间相处,贵在舒服二字,凡事不过分解读,心里有了其他想法主动沟通,反而能让这段感情更为长久。
想太多,伤害的往往是自己。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生活中很多事皆是如此,听的人记住了,但说的人早就忘了。
01
朋友越少,留下来的也越重要
人为什么越长大越孤单?
其实答案很简单。年轻的时候啊,我们通常只是为了交朋友而交朋友,并不太具备选择和分辨朋友的能力,更多的就是求一种认同,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合群。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日渐成熟以后,你对朋友的定义就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明白什么样的朋友,才是适合自己的。
人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时间和阅历就是友情最好的过滤器,会为我们筛选出真正的友情。
失去的固然可惜,但也正因为如此,能被留下的才是更为可贵。
很是喜欢这样一段话:
“到了一定年龄,就别去奢望所有人都能和你方向一致了,也别指望任何人都能和你比肩同行,陪你走到最后了。这条路啊,太多的站台了,走着走着,也就悄然作别了。那些告别的人,失去的人,当然在乎了,怎么可能不在乎?但是更在乎的是,留下的是谁,还能留多久。”
当朋友变得越来越少,既是成长必然的结果,也是生活在提醒我们,要好好感谢那些陪伴在身边的人。他们是时光的厚赠,生命的礼物,是你的福报,也是你的运气。
失去的都是风景,留下的才是人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珍惜,别辜负朋友的一番真情。
要记得,好的关系,缘于尊重,始于欣赏,终于人品。只有彼此既旗鼓相当,又惺惺相惜,才能让情谊维持得更长久。
朋友之间,最好的状态是怎样的?
是每次见面,都让人感到十分舒服。
是啊,很多时候,一段关系的开始,往往是因为相处不累。
而所有相处不累的前提,是彼此都能守住相处之道。
不过分干涉、不过度解读、也不当众揭短,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尊重对方,珍惜这段感情。
《小王子》里说: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奢侈,那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在对的人面前,我们不用小心翼翼,不必思前想后;不用强撑微笑,更不用假装坚强。
往后岁月,愿你有遇见知己的运气,更有成就自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