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灵深处留一处美好——献给每一个不想长大,却又不得不长大的你

面对生活,我们别无选择;长大、成家、为人父母这是我们生而为人都会经历的,因为理解人世间的种种,所以我们有感情,快乐、悲伤、怨恨、无奈;这些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不理解人世间的事呢,那他是不是比其他人活得都要快活呢?是的,彼得·潘就是这样一个人。彼得·潘出生后,因为不想长大,于是他就相信自己能飞,结果他就像鸟一样飞了起来,一直飞到了伦敦肯辛顿花园,玩得忘记回家。直到最后他永远不用长大。

《彼得·潘》因为害怕长大,他在出生的第一天,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常去伦敦的肯辛顿公园游荡:如今长住在一个叫“梦幻岛”的海岛上,成为一群被大人丢失的孩子们的队长。在一个夏夜里,彼得·潘飞到伦敦,趁达林太太不在家,诱使她的小女孩温迪带着两个小弟弟跟他飞回梦幻岛。大家推举温迪做母亲,从此过上了童话般奇妙的生活。他们一起做了许多英勇的事,包括一次被掠夺了海盗船,彼得·潘与诡计多端的海盗头子胡克决一死战,使他掉进了鳄鱼的口中……



关于彼得


彼得·潘在他刚出生7天的时候就逃走了,他不想当一个人类,于是逃出窗户,飞进了肯辛顿花园。他之所以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的飞翔,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就等于他有了翅膀,他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人,他想尽各种办法到达了肯辛顿花园,在那里与小鸟们共食,与小仙子们共舞,他很喜欢这里,但他从未想过不回到妈妈身边,他始终坚信妈妈会等待他回去,妈妈在等待着他回去。他始终坚信妈妈只爱他一个人。


在花园的日子里,因为他想念妈妈,小仙子们就给予他飞行的力量,这是他第一次飞翔,这种感觉太美妙了,他想妈妈了,于是决定飞回去,但他并没有第一时间飞到妈妈身边,而是绕去保罗大街,飞到水晶宫,在往回飞过河流,经过摄政花园。等他飞到妈妈的窗前时,窗子是大大地敞开着,和彼得所想的一样,他飞进去,妈妈躺在床上睡熟了。但妈妈的表情很忧伤,彼得知道原因,他想象着妈妈得知他回来后兴奋的画面。但当时他的内心很矛盾,他看看妈妈,又看看窗户。最终他又飞向了窗外,但他绝不想着从此飞走再也不回来。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做妈妈的好儿子,只不过在犹豫是不是从今晚开始。最后,他飞走了,他有两次飞到妈妈身边想亲她一下,可他害怕幸福的吻会把妈妈弄醒,最后他用笛子吹了一曲可爱的亲吻之后,便飞回了花园。


后来,过了很久很久,彼得梦到妈妈在哭,他想回去抱一抱妈妈,因为他坚信这样妈妈一定会立刻笑起来,彼得坚信妈妈对他的爱,并且信心百倍。他渴望能快点到达妈妈的怀里,于是这次他急匆匆地飞回家,但这次窗子关上了,外面还安装了铁栏杆,彼得往里窥探,看见妈妈正安静地睡着,怀里搂着另一个小男孩。彼得大喊:“妈妈,妈妈”可妈妈没有听到。他用小胳膊小腿撞向铁栏杆,但一点用都没有。


他哭着飞回了花园,他再也见不到亲爱的妈妈了。

关于成长


世上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大部分人都没有,彼得飞到窗口时,铁栏杆永远把他档在了外头。《彼得·潘》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童话书,不如说是给成年人看的治愈童话。其实只有成年人才需要彼得 潘,才需要偶尔回一趟梦幻岛,因为只有被现实挤压地气喘吁吁的“大人们”才需要有一个精神花园让他们自己喘口气,歇歇脚,回回神儿。


彼得潘之所以广为人知,我想并不是因为它的故事有多精彩,也不是因为它是一部多么了不起的电影。而是因为在这百年的时光里,无数的孩子们长大成人,那些曾经跟着彼得潘去过梦幻岛的大人们突然发现有一天,他们再也不会飞了。于是,他们始终怀念,他们始终放不下,尤其是在每一个觉得“生活好辛苦”的时刻,那些大人们就更加想念彼得。


关于作者


詹姆斯·马修·巴里,英国家喻户晓的传奇剧作家,小说家。生于英国苏格兰的一个十子之家,排行老九。6岁那年,巴里14岁的哥哥大卫夭折,母亲陷入忧郁,小小年纪的巴里常常扮演大卫的样子哄妈妈开心。为了振奋妈妈的精神,巴里发奋念书,22岁时就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巴里在报纸上频繁发表作品,不久进军戏剧界,创作了一连串脍炙人口的剧本;37岁时,认识了卢埃林·戴维斯一家,自此以后一直和他们保持密切关系。戴维斯家的5个小男孩,正是彼得·潘人物原型。


《彼得·潘》这本书巴里前后花费了26年的心血,77岁时,巴里去世,他笔下的“彼得·潘”却获得永生,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小男孩,温暖、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写在最后:当你不想前行想要停留在原地时,可周围所有人甚至你最亲近的人都不愿陪着你,他们都想继续前行。生活总会让我们妥协很多,有的人活成了温蒂,有的人活成了胡可船长,可有的人活成了彼得。


只愿长大成人的你我心中,都永远记得彼得潘。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心灵深处留一处美好——献给每一个不想长大,却又不得不长大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