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打工的那些年闲事

鼓楼公园一角


小时候,有很多梦想,想着当个老师,或者当个医生。后来父亲走的早,初中勉强读完,就再也读不起书,把省下来的钱,供弟弟读书。

在我十八岁的时候,母亲托关系,让我去学校做了一名代课老师,那时候的感情就是很纯粹,除了上课备课,心思都用在了课堂上,带的班级考试成绩,比同年级别的班级考的还好。

那时候一心想做一名老师,可惜过了两年,师范生毕业太多了,代课老师不能转民办的,都不做了。

那时候妈妈娘家的侄儿,我的表哥,在厦门当兵,留在当地的外资公司做个小领导。

那时候一心想要离开家乡,走出去。一来是为了逃避家乡压抑的成长环境,二来也是想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那是九九年的十一月份,北方已经很冷了。母亲给了我三百块钱,带了一包衣服,身上又套了左一层又一层的衣服。

就这样把自己裹的跟个粽子似的,怀揣着不安和无所畏惧的心情,辗转南京,坐上通往厦门的火车。

身上只带了去的路费,连回来的路费钱都没有,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就一个信念,我要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我是我们那十里八乡,第一个外出打工的女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特别有勇气。也特别有自豪感。

从南京上车,途径浙江,江西,福州,三明,漳州等等,身边的景色越来越绿,天气也越来越温暖。年少的好奇心,让我忘记了,火车已经带我飞奔出去快千里路了。

可惜的是,那时候的身体,太过瘦弱,又晕车,在那一两千多公里的火车上,两天一夜没有吃饭,胃里的绿汁都吐出来了。在半睡半醒间还是感受着一路美景的变化。

等到第三天早上出了火车站出口,站在厦门街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像是穿越时空的傻子。完全在懵逼状态中反应不过来啊。

一个把自己裹的跟粽子一样的黑瘦的女孩,背着蛇皮袋一样的包,那么突兀,又那么孤独。以至于很多年以后,我还能记得当时因为晕车,吐的胃空带来的那种窒息感。和站在街头惊慌失措的心情。

很多年以后,还能记得那个弱小的身影,站在街头茫然四顾,不知所措,却没留一滴眼泪的倔强女孩。

看着身边那些穿着夏装长短袖的男男女女,感觉到了另一个世界。

我一点也没觉得害怕,有的是心底里冒出来的喜悦,就像获得了新生一样兴奋。

我一边把身上的衣服往下脱,一边翻出表哥的通讯录里的电话,投币到AC卡机上打电话。

联系上表哥,坐上去同安的公交车,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又那么有吸引力。公路是那么宽,全都是水泥路,而且路的两旁都是楼房,有一段路都是很美的树,不知道树是叫啥名,到现在也不知道叫什么树。

到了同安区,表哥已经在公司门口等我了。同行的还有一个大哥哥,原来是给我面试的,也是我们江苏的老乡。

本来要去做广播员的,可惜表哥没跟我提前打招呼,我说话没用普通话,没过关。很是懊恼了一段时间。

第二天就上班了,身上的钱也快没了,幸亏公司提供住的公寓,有提供免费午饭和两块钱的晚饭(晚饭的钱在工资里扣),要不然估计我得饿死了。因为除去车费,几乎没有剩多少钱。

快领工资的前一个星期,身上就剩七毛钱了,又不好意思找表哥借钱,挨了一个星期没吃早饭,就等上班到中午吃午饭,哈哈,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的自己傻的透气。

还好去的部门是染色房,专门做花片的染色的。有点技术含量。现在想来,那时候幸亏是做的染色,才有后期进入设计部做设计的机会。

一开始不懂,学的很辛苦,需要对色彩有敏锐度,又需要做的人有审美力。所以学的很努力。差不多半年左右,已经可以做的很好了。

那时候女生公寓的门口保卫处,是一个大的热水房,住在公寓里的女孩们下了班,排队打热水,那情景估计现在是看不到了。

一楼是图书室,里面好大,房间四周是书柜,中间是一排排很宽的长桌子,桌子对面配凳子,晚上下班的人,洗好澡,可以到图书室打发时间。

我们女生公寓二楼有个活动室,公司专门请了厦大的,教美术的老师来教画画,我就报了名。

我虽然没做成播音员,但是却有幸遇到一个老乡,让我做图书室的值班员。

图书室一三六晚上六点开放,有借书证。可以把喜欢的书借回宿舍看。只要提供工号牌,登记工号和部门就可以了!我就负责登记借书证。

没人借书的时候,我自己也会去四周看看分类里的书,有名著,文学,科技,杂志,政治类,反正五花八门的书都有。

可能是习惯看书的缘故,里面的书几乎都被我翻遍了,外国十大名著,中国四大名著,武侠的也看,可惜的是到现在,看过的书都忘记内容了。哈哈!

只知道那时候特别迷三毛的书,张爱玲的书看的少,写的有点过于悲伤感。席慕蓉的散文也喜欢看。一个人躲在宿舍里看三毛的书会流眼泪,哭的很伤心。

梦里花落知多少,滚滚红尘,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有些故事看一遍哭一遍,现在再看的话,还是难过,不过不会像那个时候哭的像个傻子。

因为上班时间比较舒服,不用上夜班,周末两天休息,我就有时间看书,学习画画,那时候画画不用花一分钱,画板,画笔,画盒,画纸,颜料,就连学素描的2B铅笔都是公司无限提供的。

现在想来,内地公司真的没有这么好的福利待遇,公寓分男女生单独住,那时候从北方的农村到厦门,感觉好像进了天堂。

除了刚到厦门的时候,有点水土不服,其余真的都很好。公司的饭菜都是按照综合口味来做的,因为公司里一万多口人,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人。

一开始吃不惯厦门的海鲜,海鲜味太重了。汤里就放一点生姜,然后就是清汤的水和海鲜。现在想起来嘴里还想流口水。

后来慢慢就习惯了海鲜的味道,工作和生活慢慢步入正轨,人也慢慢变得漂亮了很多,也变得白了很多,也开朗很多。

周末有时候也会跟同宿舍的女孩子,一起去同安街上玩玩,逛逛。

厦门是有着文化艺术气息很浓的城市,街道上五步一个书店,五步一个花店,很有文化内涵。即使不想看书,也会被那种书香味熏陶的有文化了。哈哈

公司行政部有个编辑部,里面有个南京大学毕业的老乡,是厂报《芳草地》的主编,知道我喜欢写写画画,每次月初都会提前跟我约稿。

那时候不知道写作这东西是什么,就知道主编给个主题,心里琢磨,有灵感的时候写一下,偶尔发表在《芳草地》上,能高兴好几天。

发表一篇小文,可以拿三十块钱稿费,公司财务部去领,经过编辑部总会去和老乡说声谢谢,老乡总是用温和的眼光望着我,鼓励我加油!

那时候太年轻幼稚,没看懂老乡眼里的情愫,要是看懂了,估计就没我老公什么事了。哈哈!

这样的日子缓解了很多,因为父亲去世带来的痛苦,我也习惯了,每天除了工作以外,就是待在宿舍看书的日子。

后来因为工作调动,去了设计部,接触了更多的东西。

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董事长从亚热带空运回来的鲜花,用最快的速度设计出来,这就决定了这个短暂的过程需要学习更多的东西。

也是在设计部,认识了一个像香港电影里,古惑仔一样的帅男孩,他是设计部的老师傅,虽然年纪很小,但是资历很老,可能是有那么一种少男少女的一见钟情的味道,他对我设计上的帮助很大。

可惜的是那个时候的我,太过青涩害羞,性格因为父亲的去世,又变得很孤僻自闭,几乎没有任何的发展。

不是不喜欢,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喜欢,不知道除了自己以外,该怎么跟喜欢的人相处。

最后还是因为过度的自卑心理吧,在厦门的那几年里,没有真正交往过一个男孩,虽然有人喜欢我,都被我不动声色的拒绝在心门外。

因为母亲说过,如果我嫁的很远,将来回家都是一件难事,索性也就不再想了。渐渐的习惯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看书,一个人画画,一个人吃饭,反正就是觉得一个人很好。

安静的度过那几年的时间,也就在那几年的时间里看了很多书,学了素描,水彩画,还学了三脚猫的古典舞和美声。

那是一段饱含我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很多美好的回忆,值得怀恋的人。

直到最后一年,母亲让我清明回家,把父亲从地里搬到公墓。顺便跟现在的老公相亲。

对于相亲我是排斥的,有着独身主义思想的人,喜欢一个生活,但是母亲总说,一个女孩子太大了,如果不谈恋爱,也不结婚,村里人,十里八乡的人会说闲话。

最后还是妥协去相亲,因为老公家是镇上的,家底也还好,母亲说老公一脸憨厚,将来会对我好的。可是我还是一百个不愿意。又怕伤了母亲的心,终究是于心不忍。

我这一点头,从相亲到结婚,再到结婚后生我家儿子,跟我老公也快在一起十六年了。好像很多事情还是昨天才发生的一样。

在打工的那些日子里,学会了一个人孤独的与自己相处,也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说我打工的那些年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