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相册——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功夫的发源地,位于河南郑州登封市嵩山少室山北麓的五乳山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有“天下第一名刹”之誉和“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2010年8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释永信。


  迎客僧,少林广场,东西走向,占地5000平方米,青石板铺地,两侧的绿化带之外是红墙灰瓦的仿明清建筑群。广场东端的绿树丛中,立着一尊身高数丈、一身武僧打扮的僧人塑像,双手合十于胸前,彬彬有礼地迎接着前来的游人。


      少林寺所在的嵩山,属秦岭东段的伏牛山脉,东近郑州,西临洛阳,南依颖水,北邻黄河,由少室山和太室山组成。上世纪80年代初,由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的演出,使少林寺的名声大震,几乎到了无人不晓的地步。


      这片仿明清建筑群是少林景区的服务中心,分别为少林功夫茶楼、刀剑僧衣直销、售票处、游客投诉处、少林饭庄等。


      少林寺自跋陀开创,达摩传宗,1500余年中几经兴衰,僧众屡次聚散。兴盛时,寺院扩大,殿宇增建,庙产增加,僧众多达2000余人;衰败时,佛教被灭,寺院被毁,僧众被遣僧众仅剩数人。1928年3月,少林寺武僧助吴佩孚阻击冯玉祥部的石友三,不仅被石友三部被击溃,而且还使少林寺被付之一炬,少林寺的大部分殿宇被焚毁,仅保住了千佛殿、达摩亭、方丈室、山门、地藏堂及白衣殿等殿宇,寺内的镇寺珍宝也被焚毁了不计其数。现在的建筑大多是解放后陆续重建的。



      “少林武术,人类遗产”刻石,位于广场道路的中央。是2004年7月6日,时为中央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在军委副主席曹刚川、河南党政一把手李克强和李成玉陪同下来少林寺时所题。刻石所用料石是嵩山有着36亿年历史的地球上最古老的花岗绿岩石。


    “嵩山少林”石牌坊,四柱三门、七楼、庑殿顶。牌坊中门额题:嵩山少林;左右次间额枋上分别为:武林胜地、禅宗祖庭;中门两柱楹联:百代衣钵赓承一花五叶,千秋山河襟带四水三城;外侧坊柱上的楹联则是:胜地有缘听法雨,少林无处不雄风。石坊上的文字皆为当今书法大家们的墨宝。


      “嵩山少林”石牌坊背面,左右次间上额枋分别是:跋陀开创和大乘胜地;中门两柱楹联:一苇渡长江修持九载,两山藏古寺参拜十方。外侧两柱上的楹联为:香火千秋兴宝刹,关河万里拱神山。




      少溪河,也叫少林河,位于寺前广场南侧,自少林寺门前二、三十米处流过,并奔出嵩山成为古老的颖河支流,最终注入淮河。少溪河上架有一座单孔石桥,名少阳桥。


      明代古石坊,位于少林寺门前广场西侧,两柱一间、单楼式,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正面题额为“大乘胜地”,左右柱联为: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面接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背面题额“嵩少禅林”,楹联为:双双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六六玄峰,翠耸光连万壑云。   


    明代东石坊,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其形制及雕刻与西石坊基本相同,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正面额题“祖源谛正”,两柱楹联,正面为: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背面题额“跋陀开创”,两侧坊柱上没有镌刻楹联。


      少林寺山门,奉敕修建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1974年按旧制重修。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朱门红墙,彩绘斗拱,单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坐落在两米多高的青砖平台上,前有垂带式石阶17级。山门左右次间各设一直径两米有余的圆孔窗。山门上方悬挂的匾额,“少林寺”三字为康熙御笔,匾额正中上方还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是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御题颁赐的,至今已有300多年。此匾原悬挂于天王殿,在山门未建之前,原是以天王殿作为山门的。


      少林寺山门左右,与掖门相接还建有八字墙,西边墙上题写着“大乘胜地”,东边则为“禅宗祖庭”,黑色的隶书大字衬以黄色的底色,周边则是墙身的朱色,十分醒目。


      少林药局,位居山门以西,早在金元时期就已设立,主要以为寺内众僧及周边百姓诊断治疗为主要事务,2004年少林寺重新恢复了少林药局的建制,设有正骨、针灸、痘疮、内科、儿科、寺医等科,并推出了部分以“少林药局”为注册商标的丸、散、膏、丹、药酒、药捻等药品。


      少林欢喜地,位于山门以东,主要经营少林寺开发的禅修和武学方面的商品,供应以蔬食茶饮为主的素食,开设少林禅武文化的体验课程,是一家集少林商品、服务、体验三大领域于一体的少林文化品牌商店,是少林寺下属的综合性商业机构。券门左右两侧是一副楹联:淘米尽沙明祖意,搬柴运水见禅心。


      进入山门,迎面的神龛中是盘膝禅坐,手握念珠,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像,而弥勒佛像神龛背面则是身着铠甲,右手叉腰,左手以金刚宝杵拄地而立的护法伽蓝韦驮菩萨。从韦驮一手持杵拄地的站立姿势可辨出少林寺对来寺挂单的游僧的态度:只管吃、不管住,不接待来僧挂单的寺院。


      锤谱堂,位于少林寺第一进院落西侧,原名为达摩西来堂,又称少林寺西院,。原为少林寺僧真喜所创建,是近代少林寺周围的十八堂门之一。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放火焚毁,1985年重修时扩建为长廊式四合院, 后又在院中新建达摩祖师堂,内供达摩祖师雕像。锤谱堂长廊内陈列着锤谱塑像215尊,展示了少林武术的缘起、发展、精华套路、僧兵战迹、武术活动。



      慈云堂,位于少林寺第一进院落东侧,其前身为慈云庵,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1984年重修,2000年后,庭院中央又筑起一座重檐挑角、棂子门窗、上下两层的亭式大殿“观音阁”,亭阁殿内供奉着一尊端坐在千朵莲花之上,高5.08米的金丝楠木四面千手观音菩萨金像,雕像前后左右都有一个佛首和1000只手,每只手上还都托着一尊更小的佛像。院内环廊之中共保存有历代碑刻百余通,这些碑刻在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


      天王殿,原为少林寺建寺时的山门,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少林寺奉旨敕建新山门,原山门遂改建为今天的天王殿。天王殿,面阔5间,进深4间,大殿中有正、中、后三道门,应是当年作为山门时的三门结构。大殿左右两侧还开有带硬山琉璃瓦的顶的单间掖门。


      殿前的左右两厢立着哼哈二将,均上身赤裸,怒目跣足,狰狞可怖。一个皮肤靛蓝,一个浑身赤褐;一个右手托杵,一个右手拄杵;一个闭嘴哼声,一个张嘴哈气,据说两人在哼哈之间便可擒敌于手下,故有哼哈二将之称,为镇守山门的护法神,或许是新山门落成后把他们遗忘在这里了。



      中门之上高挂“天下第一祖庭”匾额,为乾隆御笔。匾额落款“御笔”,下方还有一圆一方两印乾隆戳记。


      过中门,正殿左右两侧塑有四大天王神像,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亦称四大金刚,是佛教传说中的护法神。



      在山门和天王殿之间,山门甬道东西两侧有多品碑刻,东为11通,西有13通,人称少林寺碑林,这些石碑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





      钟楼,位于少林寺的第二进院落,在大雄宝殿东侧略南处,面阔、进深各为三间,上下四层,高十丈,歇山楼阁式建筑。始建于元顺帝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1994年按旧制在原址重建。大钟铸造于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为铁钟,1995年按原型重铸时改为铜铸,高2米,口部直径1.7米,重6.5吨,钟楼一层的佛台上供奉着一尊铁铸的地藏王菩萨像,像高1.75米,身披袈裟,胸部袒露,双目微闭,以跏趺坐势坐于莲花宝座上。


      鼓楼的高度与形制与钟楼同,位于大雄宝殿的西侧偏南处,与钟楼相对。鼓楼的前身为转轮阁,完工于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少林寺时,重修后的转轮阁因置一面巨鼓于楼上,遂改名“鼓楼”。鼓楼在1928年同样遭火灾焚毁,现鼓楼是1996年~1998年重建完工的。


      碑廊,位于寺内甬道东侧,廊内集中陈列有少林寺自北齐以来的碑石计124品,实为一座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


      布袋和尚塑像,相传为弥勒佛化身,其原型为五代时的长汀子和尚,其圆寂时留下一谒: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乾隆宿少林寺碑》,为爱新觉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九月三十日夜宿少林寺时所作: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净,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大雄宝殿,是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创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原建筑焚毁于1928年的火灾,1984年在原址上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高19米。之所以叫大雄宝殿,是因为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其德号为“大雄”。殿内位居中央的是现世佛释迦牟尼如来佛,左面是过去佛、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右面是未来佛阿弥陀佛。



      藏经阁,其前身是少林寺的法堂,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约为公元1345年,原建筑连同宝贵的经藏和珍贵的文物全部焚毁于1928年民国军阀混战时的兵火之灾中。1992年按原制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一座朱壁绿瓦,斗拱飞檐,画栋雕梁,九脊歇山顶的雄伟殿堂。佛龛上供奉着一尊长7米,重16.5吨的巨型白玉卧佛,是缅甸的杨光佛居士于1997年所赠。





      藏经阁后面,地势突起,整个方丈院落就建在高台之上,为少林寺第五进院落。方丈室,坐北面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少林寺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三十日,乾隆皇帝游嵩山时,曾以方丈室为行宫在寺中小住。方丈室前立着一座圆型三足双耳铜鼎,方丈室出廊的东端,钟架上悬挂着一座元代的铁钟。


      方丈院内,有棵数丈高的古柏与一株粗大的凌霄紧紧缠绕在一起,形成凌霄与柏树合抱共生的现象。


      立雪亭,最晚创建于金元时期,现存建筑为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重建的,为单檐庑殿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通高8.829米。建在二丈高的石砌台基上,四周石栏围护,前有27级垂带式石阶可供上下。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称达摩亭。据说,立雪亭原先是初祖殿两侧的亭子之名,但后来两亭子尽毁,立雪亭的匾额就被移至初祖殿,于是初祖殿即成今日的立雪亭。


      少林书局


      文殊殿,位于立雪亭东侧,与西侧的普贤殿遥遥相对。1985年重建,坐东面西,面阔三间,为前面出廊的硬山式建筑。殿内供奉文殊菩萨骑青狮塑像,左右塑有两童子立像。文殊菩萨与观音、地藏、普贤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山西五台山是其道场。


    普贤殿,坐西面东,面阔三间,建筑形制与文殊殿相同。殿内供奉普贤菩萨,四川峨眉山是其道场。普贤菩萨的坐骑白象生有六颗象牙,是普贤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的代表,象征大乘佛教的精神,与佛陀、文殊菩萨并称“华严三圣“。


    西方圣人殿,又称千佛殿,是少林寺最后的一进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20多米,红墙碧瓦,五脊两坡,带斗拱的大式硬山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是少林寺现存的最大建筑。西方圣人,是佛教界对佛祖的尊称,因佛祖来自西方,但因殿内供奉的是释伽牟尼的法身三米高的“毗卢遮那佛”铜像,所以通称毗卢殿。又因殿内绘有明朝时期的大型壁画“五百罗汉朝毗卢”,所以又称之为千佛殿。


      六祖堂,坐西面东,面阔三间,进深五间,五脊两坡,单檐悬山式仿元代建筑。原建筑创建于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现建筑为1983年在原殿基处重建的,六祖堂内自左至右分别供奉着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王菩萨五位菩萨的塑像。北侧山墙处是初祖达摩、三祖僧璨、五祖弘忍像,南侧山墙处则为二祖慧可、四祖道信、六祖慧能的彩绘立像,所表现的是禅宗六祖拜诸菩萨。



      寺内众生相


      功德水,少林寺里的开水房,为游客提供开水。


      客堂,为接待宾客的场所。堂柱楹联:法雨注于东岳泽被华夏;慈云来自西极禅武显彰。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僧、名僧、高僧圆寂后安葬灵骨或生前衣钵的建筑群。现存有自隋唐至清的各代完整的砖石墓塔共228座。塔林中的塔,虽然高低造型不同,但每座塔在建塔时都建有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等部分,塔刹是塔顶部的装饰,在佛教中喻意为“佛国”。


      除了塔刹,每座塔的正面还都有塔额,其上标明塔主的名号,有的还刻有塔主的画像;有的塔后还有塔铭和题记,其上叙述逝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有的高僧大德塔边还立有碑石,尽叙其生平功德。


      “天下第一名刹”石牌坊,四柱三门、三楼庑殿顶结构。左右次间的匾额分别为“武林胜地”和“禅宗祖庭”。石坊中门柱联: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声悠。石牌坊背面坊联:九年面壁开禅祖,五百僧兵留武风。正背两副楹联将少林寺所处位置和历史缘源及禅武俱兴的特点交待得明明白白。据说早些年少林寺景区的检票口就设在这座牌坊处。


      嵩山少林寺武术馆建筑群,是由旅游局与河南省政府于1988年投资所建,主要基础设施包括演武厅、练功房、少林禅武文化石刻画廊、禅居国际饭店及办公楼等。演武厅每天定时进行少林武术表演,参与武术表演的表演者多为周边少林武校的学员,与少林寺毫不相干。


4月最后一天结束,热成狗。


   


 


   

你可能感兴趣的:(旧相册——嵩山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