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观物与物各付物

西方哲学在慎思明辩方面确有可学习之处,可惜不是自上而下,这两个词西哲还没太多认知,康德的物自体,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涉及到了些但不深刻,胡塞尔纯粹现象学有些向上对接的趋势。

以物观物:

表达的是纯客观反映事物,还有能观和所观,主体与客体的分别,即使能所合一虚实相通,观万物如镜花水月,依旧有主客之分。

如马一浮所说,只见万物之表(实的表象与虚的时空性)。反映出了事物整体特性,却没能反映出事物本质和整体实相,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物各付物:

表达的是万物一体如众沤与大海。比观物更进了一步,陆九渊、杨简、王阳明、薛瑄等大儒达到了这个水平,这样的意向性,能所俱泯,主客消融,人己联合,物我融通。

如王守仁所说,草木瓦石皆有良知。良知表明万物实体有则而不乱,是理的存在。涵显出了事物的本质和整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之后还有一着,事事无碍雅俗无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西方的大部分哲学家还远没达到以物观物的水平,然而怎么描述这种存在,他们做出了一些贡献。


改错:

以物观物应相当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到万物统一。

物各付物相当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见到万物差别。

再往上则应是见到万物内外差别的统一,见山水是山水(外见,现象)与见山水还是山水(内见,本质)的统一。

看来是一个从外在差别到内在统一,再到内在差别,再到内外统一的过程,是个不断精细的过程。

如果第一个山水指恍惚形态,第二个山水指所见不再是恍惚,而是本质理则,第三个山水指本质理则和现象形态合一,文中那么说也凑合说的过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物观物与物各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