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思维

学习万维刚的精英日课--上游思维,有以下要点:

一,

1,上游思维--上工治未病,治标更要治本

2,现代企业的分部门制度,给了每个部门一个不同的聚焦点(focus)。这么做的好处是能够提高效率,每个部门都非常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只要全力以赴好好完成分内的任务就行了。但坏处在于大家都变得近视了,只专注于自己部门的事,没有全局思维。没有全局思维,就没人会想到去上游看看。而这还不算部门之间横向的利益竞争。出了事情再反应,这是非常被动的。

3,上游思维是一个系统问题,把资源用在上游解决问题与把资源用在下游解决问题的结果完全不同。美国与挪威的20%GDP的健康投入比较,挪威把钱用于上游,国民的健康水平很好,美国把钱用在下游,医疗技术水平很高,但国民的总体健康水平不高。

二,

1,上游思维与中国的“士”对应。

2,上游思维的难点:第一,下游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而上游的问题不容易被看出来。第二,下游问题的责任非常明确,该是谁的事儿一清二楚;而上游问题没有明确的责任人。第三,下游的问题都比较紧急,不解决不行;而上游的问题常常是“重要而不紧急”的。

3,没有人要求你去做,也不是你应当做的事情,它不紧急但很重要,所以你主动要求去做,这才叫上游思维。

4,上游思维要求你有这样的质疑精神。不过质疑并不是都意味着非得拼命硬干,有时候能意识到有问题,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5,关于上游思维,很重要的两点:第一,在别人看不见问题的时候,你得能够发现问题。第二,不是你的事儿,你也要当做你的事儿。

三,

1,人有近忧,必无远虑;

2,上游思维需要你有眼光和责任感,但还有另一个要求。你还需要资本。我们说的有资本,在今天并不像古代那样是跟出身血统、社会职位和经济状况挂钩,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这个状态叫做“自由”。这个资本叫做“余闲”。

3,很多人以为做大事的人没时间想小事,其实更普遍的情况是,整天做小事的人没时间想大事。

4,你的面前摆着各种选项,你才谈得上研究决策科学。可以做一些不是必须做、但是你想做的事,那才叫自由。上游思维,琢磨的都是当前不必做的事。

5,紧急的事儿会挤掉重要的事儿,近忧会挤掉远虑。

6,那这些不自由的组织和人,怎么才能获得一点自由呢?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把远虑包装成近忧的样子。第二个办法是更根本性的办法,主动创造余闲。“余闲(slack)”这个词的用法是《稀缺》那本书发明的,看来非常精准。余闲就是不必马上花掉的钱和不紧急的时间段,是你可以做这个也可以做那个的资源。余闲提供了选项。余闲代表自由。你希望做个“有闲阶级”。余闲允许你做一些不紧急的事儿,比如说享受生活……比如说上游思维。

7,对忙碌者来说,余闲只能是强行制造出来的。你应该专门设定固定的时间用作余闲。如果一个人忙得没有余闲,你就别指望他能思考大事 —— 说好听点他就是一个工具人,说极端点他是一个奴隶。

8,可丁可卯,做每一件事都要体现效率从来不浪费时间,一天到晚跟打仗一样连开玩笑、说闲话的都没有,这样的组织做的肯定都是小事。高水平工作需要浪费时间,创造性劳动需要没用的成分,上游思维需要气定神闲。

9,有人是金钱的奴隶,还有很多人是日程表的奴隶,有的人是公司的奴隶,有的人是家庭和孩子的奴隶。奴隶的特点是永远被动:是 reactive,是有个什么东西先动了,他被迫跟着反应;是总被什么东西牵着走。奴隶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必须做的 —— 或者是威逼、或者是利诱,反正必须做 —— 没有什么多余的可选项。他这一百块钱只能买那个,他今天下午的三个小时只能做这个。苏轼有句词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营营”,就是忙忙活活做小事;“此身非我有”就是奴隶的状态。你的面前摆着各种选项,你才谈得上研究决策科学。可以做一些不是必须做、但是你想做的事,那才叫自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游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