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点被扼杀的读书写作的欲望,被这本书拯救了

【本文于个人公众号 徐狗的杂货铺 上首发】

写书评这件事已经坚持了快两个月了,一周读一本书,并把其中的精华以书评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我从一开始挤1000字都要花许久的状态,到现在慢慢地已经可以一口气写三四千字、甚至七八千字,但是在读书写作的过程中,我隐隐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

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写作吗?

是不是只要学会了技巧积蓄了词汇就可以当作家呢?

感觉自己写的东西太“干”不够打动人怎么办呢?

我搜肠刮肚,将脑海里语文老师课堂内容中为数不多的关于读书写作的记忆回顾了数遍,却失望地发现,我在初中、高中学到的东西不能够很好的解答我所面临的困惑,而大学的教育对于读书写作方法更是从未有过涉及。

直到我遇到了《文心》这本书,我才意识到问题出在在哪里。


首先是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把教学目的搞清楚;二是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恰当。

其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几点困难:

第一个是不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实际需要,也就是说学生即使学了知识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知识该如何运到实际;

第二个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思想的获得,而忽视了词句的扩展与修饰、篇章的组织和声调的变化等内容;

第三个是很多人写作都只是奉行功令,不能理解写作的实际需要,所以难免会浮躁、功利。

也正是这样错综复杂的内因外因,即使到了不惑之年,也鲜有人真正理解读书写作的要点及其实际需求。


而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教育大家在《文心》这本书里,通过三十二则小故事将读书之法、写作之法、教学之法融入在三十年代前期之时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每一则小故事都找了一个十分衬托的场景将个人和社会的大小时事穿插进去,关联地写出来,并把国文抽象的知识和青年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具体地融成了一片。

《文心》这本书正是通过这样一则则小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国文基础知识。比如这本书里会用专门的故事分别来解释词句的用法、语感的养成、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也会讲述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如:日记、词、小说、叙事文、新体诗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文学历史、如何创作、如何研究风格等问题。

但是,《文心》想传达的绝不止是基础的国文知识那么简单,关于读书、写作、思考与生活,它还想告诉我们更多。

写作是生活中的项目

去网上搜一下关键词“为什么要写作”?你可以发现很多“写作变现”诸如此类的内容。在知识付费的风口上,写作变现似乎成了最大的意义,但写作的意义绝不应局限于此。

《文心》说道:写作是生活的项目。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写作应当如同吃饭、说话、工作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生活中包含许多项目,而写作便是其中之一。

写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小说、日记、书信、报告、汇总、批注、摘要……愚以为只要有将写下的内容归纳、整理的意识皆可算得上是写作。

当我们想与亲朋好友诉衷情肠的时候,不妨提起笔来,让感情宣泄而出;当我们想分享自己经历的奇闻轶事、对某件事的看法观点,何不将其记录下来,昭告天下?当我们内心情绪涌动却无处可说,就把他记下来,“一记为快”。

但实际情况往往不遂人愿,我们写作常常是奉命行事,别人给定了题目我们才会去写。要你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也不管肚子里有没有那一筐水。写作这事儿,先有题目,我们看到了题目再去收集内容,这岂非是本末颠倒的事情?

于是很多写作的人也只是碰到了题目,再东拼西凑说几句,就算是对付了事。但是在实际应用上,一篇文章的题目应该是完篇后才取定的。只有真正懂得了这个见解的人,才能把写作当成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否则写作也不过是把戏罢了。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那什么是触发呢?《文心》中对这一点的诠释实在是精妙极了,引用如下: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

这也就是所谓“读书贵有新得”。那“作文贵有新味”又是什么意思呢?

触发要用自己新的才好,比如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这些话在一开始使用的时候尚觉新鲜,但不断袭用,就等于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说不出什么了。

说到这触发的功夫,除了张爱玲、鲁迅、钱钟书等大家,我不得不提到一位知名度并不那么高的台湾女作家,她叫简媜(zheng),写散文的,虽然她的作品流传不广,但是她的比喻瑰丽新奇,世间少有,读罢拍案叫绝。摘选几句话如下:

她写缘分:

没有一条河不是孤单地曲折着自己的路程,

正如没有一个人不是独自地在收拾自己的脚印跫音。

而在我们共同奔赴瀚海的过程中,

感谢这一份相逢的缘,

让我寂寞的沙岸因此有了历历春景。

——《水问》


她写读书:

请安慰我,像风安慰树叶那样;

呼唤我,如同蝉呼唤黄昏;

请务必为我描述一屋一榻,让这负伤的灵魂

逐字逐句回家。

——《旧情复燃》


她写迷茫:

左脚迈出的黎明永远被右脚追随的黄昏赶上。

时间里,季风一目十行读乱我的字句,

我不敢想象在长长的一生里,

我的足音能否铿锵。

——《微晕的树林》


可见简媜的文字,触发点别具风格,旁人还不能轻易模仿,这是把触发的功夫用到炉火纯青的缘故。当然还有诸多精彩纷呈的语句,此处不一一举例。

当我理解了触发的意义,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不论是读书、写作还是教学,重要的可不都是触发的功夫?读书若不能联想到书籍之外之物,不就把人读傻了?写作若不能联系到实际或是有新的感悟,也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若说教学,只顾着灌输书本知识,却全然不顾知识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也不过是一个个被填饱的鸭子而已。

除此之外,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与精进也是触发的功劳。试想,一本书、一首歌、一句话,年少的时候我们还不太能够理解理解其中含义,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读鲁迅的《背影》湿润了眼眶;我们看林冲被逼上梁山读懂了他的不得已;我们听李宗盛的《山丘》明白了无人等候的滋味。有的时候我们读一本书自以为读懂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再拿起来读又有了新的感悟与体会,好像这本书与你共同成长了一样,这些都是触发的缘故。




我读《文心》这本书,是被朱自清写的序言勾过去的。他是这样评判的:

“书中将读法与作法打成一片,而又能近取譬,切实易行。不但指点方法,并且着重训练,徒法不能自行,没有训练,怎么好的方法也是白说。书中将教学也打成一片,师生亲切合作才可达到教学的目的。”

看罢序言我心里直犯嘀咕:“又讲读书又讲写作还讲教学的书这可怎么写的出来呢?”读完《文心》后才发觉,朱自清的评价名副其实。毕竟夏丐尊和叶圣陶都是做过许多年的教师,而且还都是能够感化学生的教师,《文心》这样让人身临其境的读写教法之书恐怕也只有两位老师写得出来了。

这本书适合初高中学生看,也适合教师看,对于那些迷失在文章写作套路中找不到突破口的人来讲也有借鉴意义。

这本书出版到现在也有半个世纪了,书里讲的内容虽然是三十年代语文教学上的问题,但现在看来还很实用,因为我前面提到的我们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到今天还没有完全解决。而这本书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同时通过故事体裁讲述的方式,让读者更容易接受,这本书自然要比寻常的读写方法教材要来的通俗易懂得多。因此仅凭这一件,这就是一部空前的书。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徐狗的杂货铺】,每周解读、分享一本好书,不贩卖劣质鸡汤,关注干货,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差点被扼杀的读书写作的欲望,被这本书拯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