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4共学

第一篇:刘观时问:“‘未发之中’是如何?”先生曰:“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 观时请略示气象。 先生曰:“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时曰仁在旁,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 一时在座诸友皆有省。

第二篇:又曰:“诸君功夫,最不可助长。上智绝少,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今却不济,便要矫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这便是助长,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此非小过。譬如行路的人蹶跌,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又曰:“人若着实用功,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若不用功,只是魔也,终被累倒。

三、听书:《逆商》

相关内容:

未发之中是儒学思想,源自《中庸》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们心中产生的喜欢、愤怒、悲哀、快乐等各种情感不会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观点,这种状态叫做“中”;表达(对某事物的)观点及情绪时采用恰当的方式,既不会令他人难受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这种境界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所在,“和”是最普遍通行的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秩序井然了,万物就生长发育了。

《传习录》中也有提及。解义:王阳明认为“未发”和“已发”本来就已经存在。“未发之中”对应的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此时人心如明镜,看待事物时不会带入自己的偏见与情绪,更加地客观。

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自己的苦自己体味,自己磨练,一点点觉知自己的内心 。这也是《逆商》里提到的,只有我们自己能对自己负责。

在我们致良知,知行过程中,知便是知,不知便是不知,不必强自装作什么都知道。这样不仅没有益处,连之前学到的都破坏了。就像走路不小心跌倒的人爬起来便走,装着什么不曾发生过的样子,并没什么什么用。我们做学问做人做事凭着自己的良知去做,别人说什么不要紧,人学习有进有退,总会被人说,那有什么要紧。第一篇文章引用的就是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我自己的苦自己享受,别人体悟不到。这也是阳明先生说的: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昨天学习的内容其实很有感觉,很有关联,但又无法关联,还是自己的知识储备总结能力不够,继续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1-14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