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尽全力,要将文化精神从根上振拔起来。读经之最深志愿,寄托在私塾,所寄望于私塾者,在培养一代圣贤豪杰人物,而非浮在社会上层的“精英”,更非风花雪月的“文人”。精英与文人,当然亦皆可贵,然没有不晓事的圣贤,又自古以来,儒者皆能文之士。故若以圣贤之意培养人才,则不愁无精英与文人,但若一起步就倾颓下去,则天地闭贤人隐矣。(季谦先生)
1 语言有志意性语言,有逻辑性语言。不可混为一谈。
故如中庸说,大德者,必得其名、必得其禄、必得其位、必得其寿,用逻辑语观之,哪有必?又,孩子要进考场,老妈说:孩子,你平时很用功,一定考得很好。那孩子如果回说:“世间的事哪有一定的?平常用功,就考得好吗,老妈,你能保证吗?”岂不大煞风景?
故“读经培养大才”之语,一方面是表示吾人对教育念兹在兹,期待能培养大才,另一方面表示吾人相信老实大量读经是比较好的教育,如此教育比较有成材的机会,而不是保证也。但不可说没保证就没有意义,因为至少吾人有追求的志气,还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而一般教育并无此志气,所以,连机会都没有了。
吾人相信一定能成,到时不成,信心依旧。十年不成,二十年,二十年不成,五十年,五十年不成,一百年,两百年。孔子已经等了两千五百年了。难道要笑孔子天真吗?人心不死,即有机会,船山所谓“握天枢以争剥复”也。
2 何谓完美的人才?孔子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在孔子心目中,可教之材,有二:一狂,一狷。而中行不是另有其道,乃是应进取则进取,应有所不为则有所不为,一偏不倚恰到好处耳。所以孔子在周游列国,不得起用之后,感叹:「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裁之者,即裁使中行也。
请注意:孔子说的三种人格,皆是以「德」为底子,也就是都从德行上说。而若依您所说,孩子或者「好强争胜」,或者「软弱无能」,则不管哪样,皆非德行观念,则皆非孔子心目中可教之善材。您说不喜欢您的孩子「软弱」,但您愿您的孩子又走回「好胜争强」的路上吗?
读经正是希望一个孩子能往「中行」方向走的教育。而其重点,则在养「德」。其实,如您所说,您的孩子「温和」「善良」「懂事」,或南徐所说的「有主见」「能谦让」「明事理」等,皆是有德之象。您又何愁呢?
古人以谨厚敦笃为第一等人才,聪明秀出为第二等人才,您又何愁呢?
3 我二十年来,即为此事担忧,用尽全力,要将文化精神从根上振拔起来。读经之最深志愿,寄托在私塾,所寄望于私塾者,在培养一代圣贤豪杰人物,而非浮在社会上层的“精英”,更非风花雪月的“文人”。精英与文人,当然亦皆可贵,然朱子云:“没有不晓事的圣贤”,又自古以来,儒者皆能文之士。
4 培养文化人材。众所皆知,当今天下,人材寥落,尤其是文化人才。新的人材,须要重新培养。如果我们能找到有潜力、可培养的青年,鼓励他三年五年十年的专志求学,或许可以成为有用之材。古人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现在我们不是要培养那种一举成名的「状元」,而是希望培养「有志于圣贤学问」的人。
现在中国人去外国留学,秉持的是什么态度呢?是一种「光宗耀祖」的观念,他们去外国做什么事呢?就是去镀金。「镀金」是什麽意思呢?最好是留在外国,做人家的奴才,做一辈子,他觉得很荣耀;要不就囬国,骄其国人,搬外国的一套来领导中国。很少有人去到国外,立志要接近西方人的心灵,要去领悟西方的智慧,以开拓自己的视界,然后把那更新的更大的智慧带回祖国,以一生之力传播这种智慧,让中华民族能够一方面继承中国文化传统,一方面真能吸收西方文化传统。
5 东西两个文化传统的融合,是本时代的趋势。但是现在,不用说,有能力担得了这使命的人是绝无仅有,甚至连有此志向的人,也都罕见。不过天地之大,假如能够用心去寻访,有志之士,应该还是有的。我们寻访出来,或者是硕士博士,或者是大学毕业,或者没有学历,只要有文化之感,有读书意愿,即可培养。古人读书啊,有号称十年不下楼的,有三年不窥园的。或者把自己锁在楼上,撒去楼梯,十年不下楼,或者全意读书,三年不到花园去。这种人,或许我们可以笑他作「书呆子」。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就缺少书呆子!
为整个民族的前途而设想,我们如果应尽量去寻找这种人,若一经提醒,他就能做,最好。但如果他愿意做而没有经济能力,他为生活所困,为五斗米折腰,我们可以设个方法供给他的经济需求。就好像我们大陆也有啊,如社科院,台湾叫中央研究院,这种国家的最高学术机构是针对已经成名的学者,由国家养他,给他薪水,给他环境。他就专门读书,专门做研究。本来国家已经养了很多高级的研究人才了,但那国家所养的研究人才,够不够?他们这些成了名的人,是不是有「国族兴亡之感」,是不是有「文化继绝之忧」?如果我们认为不够,民间是否也要有一种想法,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还缺什么样的人材?我们是不是可以来开一个民间的中央研究院,开个民间的社科院,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照我看,现在两岸极缺的是「文化人才」,一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人才。只要你能够养一百个人,其中有十个人能够成为为整个世界文化融会贯通的人才,乃至于只要有一个成就,或者只要培养出几个能为时代呼吁的人才,那就了不起了,人才是不需要很多的。...
要看这个人是不是有志于读书,有志要为人类负起文化责任,是不是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这种人格──「胸怀万世」的人格。
6 我们的书院、就成为一个真正培养人才地方,大家真正知书达礼。在这个地方不仅是这个学问进步,而且大家互相砥砺性情,激发志气,大家共同勉励,可以培养三种人才:第一种人才是思想家,思想家有很多种,我们所培养的这一种思想家,不仅是会思考,还须要有智慧,他不是自己想一套,来残害世界,所以我们这种思想家是真正的哲学家,这种哲学家是圣贤式的哲学家,他要上达天德,启发人性的光明,引领人类的智慧的方向。
第二种人才是政治家,政治家不是权力斗争患得患失的政客,而是真正为国为民的仁德实践者。有没有地位,有没有权力,不是他所关心的。孔子所谓“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孟子说:“禹稷颜回,易地则皆然。”大禹是天子,后稷是大臣,禹、稷都在朝有治国平天下之功;颜回,也没有身份,也没有地位,而且居在陋巷里,过着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的生活,但是我们不可轻看颜回。孟子说,禹稷颜回,易地则皆然。让他们换一换位置,他们的表现通通一样!禹稷让他处于陋巷,他也安然自得,让颜回去坐在天子位置,他也能够治国平天下,这叫做政治家。
他们是不争不夺爱国爱民的,不是来耍特权的,不是来贪污的,我们书院要培养一批像孔子所说“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人才。易经干卦九五,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是说在朝的大人,在朝的圣贤君子;又有九二,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指在野的圣贤君子。
假如在天地之间,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中,能够在朝有圣贤,在野有圣贤,朝野圣贤相互利见,而且让他们交换位置,通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我们百姓,我们苍生,就得救了,我们就有依靠了。这叫政治家。
第三类人才是企业家。我们理想中的企业家,是有良心的,能为地球着想,具有开创性的国际性大生意人,他生意越大,对地球越有保护的作用,他生意越大,对于贫困地区越能有扶持的作用。他是受人欢迎,受人类尊敬的生意人。
我们培养的这种生意人越来越多时,他们会互相扶持,互相声援,形成商业的模范,让世界上做生意的人,不再只有脑满肠肥,穷到只剩下钱。而是能够用他的才能智慧创造财富,然后分享给众生的儒商。当然,这种人必先要有满腹诗书,他行。
7 书院的成立,乃为社会培养人才。进一步讲,在这充满希望又令人堪忧的时代中,吾人所要培养的,是一种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胸怀和志气的大人才。
吾人需要做一项影响世界的文化事业,培养可以引领人类走向幸福的人才,并最终完成中西文化传统的会通、融合,这是人类文明所必然的大走向。此项工作虽本是人类的共同责任与权利,但从学问传统的涵摄性及世界格局的现况来看,却只能也必须由中国人来完成。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现代国际书院”将突出其“现代性”与“国际性”。吾人当以怀天下的胸襟,览万世的眼光,张扬中华民族已绵延五千年的气度与智慧,有以俯仰无愧。
8 吾人所需之人才,对成人,需是已成熟者,对青年,需是其心性已定而不改者.
所谓成熟,是:志在道义而不功利,满腔公心而不自私,有永不止息的文化热情,有容人之量,有幽默之趣.
同事相处,办事沟通,要常保心情平正和祥,喜气洋溢,善处日常琐事,但觉时时俱安,事事俱美,人人俱可喜可爱,而无半点逆志忧愤.如偶有之,要严格分清是小情绪还是大是非.若是大是非,不得不忧心而思有以应对,所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若是小情绪,犹令其生於心衡於虑,所谓可小知而不可大受,甚可自愧也.
要判断是小情绪或是大是非,需要站到数百里之遥,数十年之后,甚至数百万里之遥,数千年之后,来看待当前所处之事,然后才能决断.若如此放开胸襟,提升眼界,必可调理自己情绪不至沮丧自失矣.
每个人要先以以上的心态调理自己,而也要用这种心态互相勉励.最好是不管别人是否先用这种心态对我,我先以这种心态对他,也就是不管他人是否先包容我,我先包容他.
不要嫉妒.大学引秦誓,盛赞其心休休其如有容之君子,以为能保我子孙黎民.嫉妒,皆因自卑而起,自卑皆因其内在不足,想要在外面胜过人,又一时胜不了人,就起嗔恨之心,百般设计,诅咒,想尽办法让那人不幸.嫉妒,就是自己没本事,又见不得他人好.这种自己没得著,却又不让人得著的心,康德称为“文化的恶”“魔鬼的恶”,此恶是想要玉石俱焚的恶,是毁掉一切的恶,是世间最大的恶.一个自足的人,是不会嫉妒的.一个自我长进的人,见贤只是思齐,是不会嫉妒的,所以凡我同仁,皆应是愿意自我长进,随时自足的人.
总之,要大方,不要小气.要宽谦,不要好表现.要坦荡,不要太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