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明代部分读后感

一  袁宏道《徐文长传》

明代三大才子:状元杨慎,榜眼解缙,探花徐渭,其余人如唐寅之流尚不足以论之。

二 《五人墓碑记》

阉党,这个词听起来就不是好词儿,宦官专权,生理残缺,心理阴暗,说话阴声阳气,并且,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往往采取锦衣卫特务手段而非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东林党以儒家正统自居,以仁义道德为遮羞布,党同伐异,铲除异己,维护江浙财团和江南贵族及文人集团的利益,让大明国库里穷得叮当响。置全局安全利益于不顾,只顾一方利益,难道就是啥好东西吗?旗帜再漂亮,口号再动人,也要仔细审视一下长期的,具体的行动。

三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

沈炼,一锦衣卫,世人视之为鹰犬耳,然确乎为真英雄,严嵩权势熏天,竟敢于挑战。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四 宋濂《阅江楼记》

遵命文学就是这样,束手束脚,只能歌颂明太祖朱元璋的丰功伟绩。

洪武大帝确实是牛人,全世界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同他出身一样卑微的第二个皇帝。家人因饥饿而死,自己也差点去阎王爷那里报到,当了和尚也是四处化缘(讨饭),最后居然赶走了蒙元,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一个国运长达三百年的王朝。

五 宋濂《送天台陈学士序》

这篇《送天台陈庭学序》的主题是讲山水和学识修养之间的关系。宋濂在文中一方面发现陈庭学在成都奇山异水的浸润中,在杨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人精神滋养中,诗文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提出颜回、原宪等人一生身处陋室却也能胸怀天下,道德修养颇高。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宋濂也没有找到答案,就把这个问题还给了陈庭学。

旅游对见识眼界有益,但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并不直接相关,除了扩大眼界外,还要有深入的思考,对历史的洞察,对人际关系的理解等诸多因素。

这段文章里,最感人的一段话,是宋濂的自叹一直没有旅游的机会“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愈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岂可得乎?”

宋濂年轻的时候,想出去壮游天下,但学问未成,去旅游太耽误时间;学问已成,可以出去了,但赶上元末战火纷飞,烽烟四起,没法出行;现在天下统一了,自己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想去也去不了了。

其实想想,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如徐霞客,家有资财,无愁衣食,无意功名,游历天下,登奇山险峰,渡江海波涛,观览轻风浓雾白雪红梅,见日月光华,一路行,一路歌,饥则食,渴则饮,困则眠,不亦乐乎。

六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司马季主论卜》是刘基所作,主题是对占卜以及人生无常的一种幻灭感,与《红楼梦》的《好了歌》主题非常接近。

明清两代作品作品中的幻灭主题较为普遍,大家仔细品品明代第一才子杨慎那首非常出名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也可以体会到相似的感觉,出现这样的思潮,一是因为佛教思想的影响,另外是因为皇权的高度集中皇帝个人的好恶、一言一行,就可能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死和荣辱。

此外,古人喜欢用生死、有无、贵贱、穷富的概念来看待世界,自然是看到了事情的两面性,但同时也陷入到了一种对立思维中,没有从中看到其间如何变化的过程,也没有用发展变化并非钟摆式的变化,而是从低级到高级的一种不断变化的过程,即便是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也有很大的不同。存在思维上的简单化和行动上的懒汉化现象。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渐修比顿悟要来的实在。

七 刘基《卖柑者言》

刘基,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卖柑者言》一文是借卖甘蔗之口来痛斥元末社会官员的腐败。一个朝代从崛起、兴盛,再到衰落和亡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现象就是官吏的腐败。治国先治吏,路线确定了,后面就是组织问题。没有理想的引领,没有制度的设计,没有百姓有效的监督,这种现象就会慢慢滋生、发展,渐渐成了尾大不掉继而让社会走向衰亡。

八 方孝孺《豫让论》

每读屈原之《离骚》、岳飞之《满江红》、文天祥之《正气歌》、谭嗣同之《狱中题壁》未尝不垂涕,冥冥之中,觉天地之正气,常在人间,从未消亡。

有明一代,洪武帝起淮右布衣,曾入释教佛门,化缘四方,为一奇也;朱棣为叔,靖难而夺其侄建文帝朱允炆之位,为二奇也;朱高煦因其子朱瞻基聪颖得帝位,三奇也;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土木堡被俘四奇也;被俘后完璧而归,南宫复辟,明代宗朱祁钰为帝八年,不得入皇陵,五奇也;明武宗朱厚照游戏人间,视皇权为儿戏六奇也;明世宗朱厚熜玩弄权术,崇信道士,国家乌烟瘴气七奇也;明穆宗朱载垕纵情声色,娈童春药八奇也;明神宗朱翊钧治国全凭张居正之力,待其死后却开棺鞭尸,九奇也;明光宗朱常洛在位仅一月即薨,移宫案、梃击案、红丸案三案迭出,十奇也;明熹宗朱由校以木匠自居,妇寺之祸大起,十一奇也;明思宗朱由检勤政爱民,难免大明之亡,自缢煤山,十二奇也;明代十六帝,守成之君惟明孝宗朱佑樘兢兢业业一人而已,十三奇也。

然,明代不乏名臣,宋濂刘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道学深涵,文章第一;刘基擘画天地,运筹帷幄;徐达、常遇春、蓝玉皆不世出之将军;方孝孺宁死不屈,捍卫君臣之义;郑和七下西洋,扬大明声威;于谦只手擎天北京保卫战,以免宋南迁之窘迫;海瑞抬棺进谏,清廉入青史;张居正改革,为明王朝续命五十年;戚继光抗倭海疆安宁;王守仁创心学,开哲学之新境······

方孝孺《豫让论》一文,应写于靖难之前,意气扬扬,以为天下事尽在己之胸中纸上,然最终亦不过以死报君王知遇之恩而已。“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岁方孝孺不可谓沽名钓誉,乃不得已之事,然削藩之引靖难,战术操控之纸上谈兵,又投鼠忌器,终至建文帝败亡。方孝孺之死,其必也。从此文观,知其为人,决不可成“朝为仇敌,暮为君臣”之人。

悲哉!壮哉!

九 王鏊 《亲政论》

王鏊,有明一代之名臣,先后辅佐明孝宗,明武宗两朝,世人称其为震泽先生,为人方正,与宦官刘瑾不和。文章极佳,有八股文《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一文传世。

古代文人有极为浓重的从政意识家国情怀,这篇文章所讨论的的主题与今天的脱离群众主题类似。作为最高决策人的皇帝,如果不能不能了解官员的情况和官员带来的社会上的实际情况,就会出现类似于宋代“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帝不知民,民不知帝”的信息堵塞问题。一个政权建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最后变成社会进步力量的反对者和阻碍者,退化为骄奢淫逸的暴君。

外行谈战略,内行谈技术。王鏊没有谈道德问题,而是谈皇帝和百官之间如何有效交流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道德批判带来的危险和海瑞批判皇权那样的尴尬境地。

另外古人进谏,一般而言,都要小心翼翼地维护帝王的权威,很少有人像海瑞那样直接针对皇帝开炮的。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这也显示作者的成熟和理性。

十 王守仁《尊经阁记》

王守仁是思孟学派至于陆九渊再至于陈白沙内圣一脉的总结者,是心学的创立者。到今日读来,王守仁的思想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在对待古代的文化遗产的问题上避免了崇古的状态,把那些甘愿死于古人脚下,或者匍匐在古人脚下讨生活的人进行了极为深刻的思想上的反思。这在当时而言,给众人带来的震撼,不亚于后来的新文化运动。

虽然,心学并不能正确地解释世界的本源问题,但心学极大地尊重了人的尊严和平等,极大的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知行合一的理念,更加注重实践,纠正了很多书呆子们只限于风花雪月,口若悬河,下笔千言,都无用处的偏颇。

《尊经阁记》这篇散文,一上来就振聋发聩,“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予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心也,性也,命也,一也。”继而论述了六经和心学之间的关系,批判了“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词,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

传统文化,是个极其复杂的、鱼龙混杂的、良莠不齐的大水池。所以我们要继承的是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向前看,不能向后看。

那么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呢?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个人要自强不息,家庭要相互体谅,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要有仁爱之心、尊重长者,未来有大同理想,同时对外来的文明和文化能有一种包容的态度这都是较为理想的层面。但人与人之间有矛盾、集体与集体之间有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有矛盾,需要相应的法律、生产、军事作为基础。传统文化当中较为薄弱的部分是对生产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过于偏重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建设,这也是导致后来落伍的原因吧。

十一 王守仁《象祠记》

这篇文章中的“象”,不是大象这种动物,而是大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一个家庭中的血缘关系亲疏问题,大舜的家庭关系略有复杂。他的弟弟“象”长大后,对大舜非常恶劣,总想抢夺他的财产,甚至想害死他。在历史上一直是当成反面教材的。但后来终于被舜感化,兄友弟恭,封地为有鼻或称有庳。

一开始,阳明先生对当地人祭祀这位反面典型也非常想不通,因为在唐代的时候,连“象”的封地“有鼻”祭祀“象”的祠堂都被拆除了,那为什么现在在贵州黔西县还有祭祀“象”的呢?

是当地人愚昧吗?不!后来阳明先生想通了,唐代人毁掉了“象”的祠堂是因为他一开始品性恶劣;现在贵州人祭祀“象”,则是因为他后来变好了,与舜和睦相处了。从这个道理,阳明先生引申出来一个道理:即便是像“象”这样的恶劣的人,都可以在德行的感召之下变好,那么天下所有的人都可以变好。

阳明先生真是有大仁爱之心的人,同时他的思维水平很高,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人。春风化雨,润泽万物,化恶为善,变丑为美。

十二 王守仁《瘗旅文》

国人生世上,难逃积极、消极二心态。积极者,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胸怀天下,修齐治平,众星捧月,景从云集;消极者,无辜打击,有才无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不免有人生大梦一场空之悲也。其悲,屈原《离骚》是也,贾谊《吊屈原赋》是也,白居易《琵琶行》是也,柳宗元《永州八记》是也。庶几能类东坡先生,先有《卜算子》之孤鸿缥缈,后有《赤壁赋》之清风明月,再有《定风波》之竹杖芒鞋,由消极变淡定,东坡已蝶变成仙矣。这正是:世人都羡东坡仙,不知东坡曾蒙冤。可怜无辜乌台案,牢狱之灾不得免。出狱试拈笔墨看,诗文落成正新鲜。黄州本似枯井眼,东坡来此涌甘泉。赤壁千年成胜迹,不思诸葛思坡仙。

该文是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时所作。见北人小吏来此,携一子一仆,容貌戚戚。本欲问询京都消息,奈天阴雨,作罢。第二日,小吏死;第三日,其子死;第四日,其仆死。兔死狐悲,王守仁乃作此文。此此文之时,王守仁尚未悟道,尚不能称之为先生,因如若悟道,难有此悲悯之状。待得悟道,天光陡降龙场,世上熙熙攘攘,纷纷扰扰,聒噪喧嚣,光怪陆离,霎时尽落,万籁俱寂,宇宙一片澄明,一颗包含天地宇宙的心、通万物古今的心就此诞生。再视天下之熙熙攘攘,纷纷扰扰,聒噪喧嚣,光怪陆离,皆如鸿鹄视人间耳。

十三 宗臣《报刘一丈书》

宗臣(1525-1560),位至刑部主事。刘一丈,名介,一,是排行老大的意思,丈,是老人的尊称,因刘介与宗臣之父有世交,有书信交往,此文是书信体散文。

该文对屈身事人,奴颜婢膝以求干谒的人做了极为形象的刻画:献金贿赂门人求同禀;站在污浊恶臭的马厩处等待;夜不能眠,翌日早起干谒;受门人呵责,再贿赂;通禀得见,跪拜不敢起身,起身则出金以贿。得见,则广为传播,唯恐他人不知。所求者,名也。

对装腔作势,假装清高的在位者做了鞭辟入里的讽刺:装腔作势,家中无客,而拖延,令人明日再来;心欲求得金,而口不肯收,待得多次恳求方命下吏收纳。收金而随口而言,某不错,某不错而已,为国无荐贤才,所赞者,禄蠹而已。

该文与蒲松龄《蚤起》一文颇类,人生世间,受圣人之教,为人者应禀天地正气,然至于为官诸人,则反其道而行之,奴颜婢膝者小人得志。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五柳先生其岂厌米乎?其所厌恶者,乃卑躬屈膝耳。刘备(张飞是三国演义的移花接木)怒鞭督邮,非为督邮不值尊也,为督邮求财贪墨而讽之也。

如从小教人正直,社会却如染缸,则伪君子群生焉。惟有知行合一,善钻营者黜之,正直做事者举之,社会风清气正,其可待乎!

十四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信陵君窃符救赵,俗人皆以为历史美谈,实则非也。信陵君非为救赵也,乃救平原君也。平原君与信陵君有姻亲之好也。若非赵平原君求救,魏信陵君定不救也。信陵君窃虎符将魏国保社稷之兵以保其信陵君姻亲之私,置魏国安危于不顾,置魏王于无视,大谬也。

观史,外患莫大于入侵,内祸莫大于朋党。

朋党之祸起于自私自利,小人汇聚以谋其私,或缘乡党、或借同窗、或假文墨书画清玩,相互攀缘,虚张声势,朋党生焉。尔可为朋,吾亦为之。团团伙伙,勾心斗角。甲所论者,非误也,皆因甲之所论,故驳之。甲所举荐之人,非不贤也,皆因甲之所举,故非之。待乙所论,待乙所举,甲亦驳之,甲亦非之。甲得君宠,则贬谪乙之党羽;甲若失势,乙则卷土重来,尽翻甲之所定。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今甲乙交替,乍暖还寒,朝令夕改,民不堪其苦矣。

在汉有宦官外戚党锢之祸;在唐有锱铢必较牛李之争;在宋有变与不变之新旧党争;在明则有淮西与浙东之争、阉党与东林浙党之争;在清则或挟北洋以自重,或东南自保以观国之败;在民国则派系林立,军阀化内斗为枪炮战争,内耗不断,则国势日衰,则外敌窥视,伺机而动矣。

中国之大,自南至北,漠河至于曾母暗沙,自东至西,抚远至于帕米尔高原,皆万余里,其间山岳高耸,大川奔流,湖泊棋布,民族五十六,各地饮食风俗不一,方言不同,若一味求异求自利,则西气不可东输、南水不能北调,东人不愿西援、南人不晓冰雪,北人不知象犀,固守一隅而已。北方旱,则南人幸灾乐祸,曰关乎吾何事耶?南方涝,则北人作壁上观,曰关乎吾何事耶?巴蜀震,,则东西南北人曰关乎吾何事耶?如此,南不救北,北人则苦矣;北不救南,南人亦苦矣;西守宝藏而不能用,东有科技而无处施也。不若统筹协调,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疆土愈广,民族愈杂,民众愈多,而更需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亲如兄弟也。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自然地理如此,人事朋党之事亦可迎刃而解之。人无四方,以德才为准。官吏之为官吏,外调其乡,以免亲戚乡党同学师生之纠葛,凡结党者惩,团伙者戒,人人无私党,则价值趋同矣,大同可现曙光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文观止》明代部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