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成长的滋养,立成苍穹大树

图片发自App


Day  105 

阅读郝老师的专栏文章:《成长的长久动力从何而来》。阅读郝老师的文字,每次都是一次激励和点醒。

昨晚,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讨论,我们再次了解了马修老师是如何转变塘底那些原本被以为无可救药的孩子的。马修老师对他们的教育,犹如是唤醒了沉睡在生命黑暗中的无意识,从而唤醒了成长。

电影带来的不仅是感动,再次看时,更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如果我们所面对的孩子,常常需要我们的唤醒,那么我们自己呢?又何尝不是如此?

生命的沉沦或者麻木,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实际上都是一种普众生命中的常态。对此,郝老师是这样说的,“生命由于习性和疲乏常常被损耗,从而陷入倦怠、麻木与散漫状态,情绪被哀怨、逃避、怯懦和无意义感裹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生命不可能时刻志气昂扬,高歌猛进,实际上,除了遭遇和危机,更多时候,我们遭遇的是重复的、不竭的琐碎,散漫,乃至于无意义。久而久之,我们滑入习惯和模式的轨道,而产生了麻木和倦怠。除非有克己自省的习惯,否则凡人难免如此,很多人都在这样的温水煮青蛙中丧失了斗志,遗忘了初衷?如何摆脱这样的沉沦?

郝老师说,榜样的作用。“榜样是一束光,通过聆听榜样的故事,教师在内心产生共鸣和震撼,进而察觉到生命的沉沦与失控,于是猛然一惊,重新鼓起劲来,从谷底重新升腾,获得觉醒与自由。”的确,榜样的出现,会唤醒我们沉睡的进取和斗志,重新昂扬。新网师里,就汇聚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榜样:朱永新老师,李镇西老师,郝晓东老师,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学员……

但是光有榜样就够了吗?

首先,榜样的引导,只对“尺码”相同者有用,其次,榜样的作用,也可能随时中断。说到底,榜样还是一种外部力量。了解阿德勒的整体人格就会明白,没有由内而外的动力,光是改变外在环境,人和事,其式尚微。

教师的成长,最终还需要激发自身的成长内驱力。

对于普通老师,最大的困惑莫非是“如何才能在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事务中源源不断获得求知的动力,如何才能在人生的不确定性中始终保持昂首苍穹的姿态?”

郝老师提出了两个关键:

关键之一:从基于兴趣的学习转变为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兴趣的学习,是一种主观动力的驱使,但是难免模糊,缺乏专业性。但是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视角,最好的方式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这和阅读是一样的:感兴趣的阅读很自在,很愉悦,但是往往停留在认知的舒适区中,并不一一定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帮助。而且正因为主观化,所以这种学习,又随时面临着被中断和搁置的可能性。

相反,基于问题的问题,是从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问题出发,倒逼着我们去寻求解决方法,这种方法可能来自于经验分享,或者阅读经典,后者的助益更大,因为它致力于改变我们的认知图式,一旦如此,就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新视角,新方法。

比如说在面对学生不交作业的问题,一般管理的方式就是行为主义的惩罚,但是惩罚并不能使这个问题得以解决,基于问题的学习,可能会向周围人寻求经验或者建议,或者寻找文献研究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实践,再深一步,可能需要去从经典书籍中挖掘学生的人格、心理方面的动机和状态。当我们带着这样明确的目的去阅读时,就需要啃读和沉潜。在上学期学习的阿德勒理论,和《正面管教》的工具,就为我提供了很多的启发,也帮助我改善这种问题的情况。

一旦基于问题的学习对实际工作发挥了作用,受到了认可和激励,就会驱动自我继续坚持,形成良好的循环。

反过来,“如果所学与所做无关,所学的知识无助于突破当下工作中的困难,那么学习也可能成为一种逃避,在文字概念中寻找虚假的安全感和虚幻的满足感。”作为老师,我一定要警惕这种倾向性。

郝老师提出的关键之二:从个体学习转变为跨学科、跨学校的合作学习。

在加入新网师之前,我始终认为个体学习的状态,是一种较为脆弱的、主观的学习,不仅不够系统,也容易放弃和中断。在加入新网师之后,我们有小打卡、课程群上的书写,交流和分享,大大激发了学习的持久度和热情。而且更奇妙的是,我们逐渐找到了尺码相同者,我们还成立了郝老师提到的“啃读者联盟”。

此前听《东吴同学会》中一期节目提到了互联网时代的“再部落化生存”:互联网并非将我们同时汇聚于地球村,而是实际上将我们引向了不同“部落”:各种圈子,各种群,各种团体,这特别符合我们目前的这种学习形式。郝老师认为, “部落化生存”是一种“基于对知识的热爱,自发组织,合作探究。在一个虚拟的学习共同体中,来自天南地北、彼此都未曾谋面的几个人以一种奇妙的部落化方式组合起来,像原始人围绕在篝火四周跳舞一样,围绕在知识周围筑造、栖居、歌唱。在这样的“学习部落”里,他们的身份是动态的,有时是导师,有时是学生,有时是平等的合作探究者。在彼此默契合作中,生命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探索着、创造着、实现着”。在我们“啃读者联盟”中,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友,有不同学科,学段,教龄的伙伴,通过频繁的作业交流,我们交换分享了自己各自不同知识背景下的思考,也给予彼此坦率而真诚的建议,如果不是如此,当个体学习陷入一种自我闭环中,我无法想象自己会有多么快速的成长。

奋进的学习共同体滋养着个体的成长,而不断成长的个体又时刻丰富着共同体的内涵。

期待继续在新网师,新啃读者联盟,在打卡群的伙伴中继续汲取滋养而生长,像郝老师所期许的,“教师不再是按照固定模式建造并精确按照程序工作的机器,而是宛若一棵大树,在内部力量的激发下,活泼泼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汲取成长的滋养,立成苍穹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