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 ‖ 想起了“学案教学”

推荐编辑:棒棒糖小菊子
推荐理由:
一线教师都清楚,好的教学模式未必适合所有学科。本文作者真情揭示这一点,说实话,我们很需要这样的声音!

曾经有一段时间,“学案教学”像西伯里亚冷空气一样卷进了日常教学,势头之猛,锐不可当。恰如那些年一阵紧似一阵的“多媒体教学”之风。

每一节课都应以学案的形式进行教学,学案应由同备课组成员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通力合作组稿编写,必须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巩固”三个部分,同备课组应统一使用这些集体智慧⋯⋯

从应试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策略。它能较为精致有效地把讲练结合落实到位,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且自组自编的学案一定比现成的教辅资料针对性强;同时,它又能提高备课组的凝聚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发挥集体的力量,等等,等等。

然而,人类好像还没有锻造出真正的“万能钥匙”。稍作思考,我们就可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学科、所有的年级的每一节课都适合采用此教学模式!

以语文为例。试想,在教学中,千篇一律的采用“学案教学”,语文课浓浓的人文色彩何以体现?语文的外延又怎么得到较好拓展?凭借几个问答题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

多少次,当我们坐在“学案教学”研讨课、样板课的课堂里做一名听课者的时候,有几人不是度时如年,感觉味同嚼蜡?这样的课,又怎能激起学生的情感火花?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从何而生?对语文的热情又因何而有?

冷眼“学案教学”,它还有几个不小的后遗症。

一,有朝一日,当“学案教学”像“多媒体教学”一样大江东去之后,那些近年来新上岗的教师到时还会不会分析教材,会不会研究课堂教学艺术,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能否与他们的教龄同时增长?

二,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先圣”,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懂得“因材施教”,这个“材”,既指教材,也指学生。而“学案教学”那一刀切的做法,早已将这一最为科学的教学原则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了。曾几何时,倒还听见过几声“分层教学”的叫喊,而今,那声音业已去了爪哇国。

三,教师的教学个性绝不会像“离离原上草”一样“野火烧不尽”,长此以往,教学个性,个性化教学,都将沙漠化。

一晃离开教学一线已有几个年头,想来这“学案教学”之风一定早已吹散了!但一定会有新风在吹,但愿它温暖如春。

你可能感兴趣的:(校园 ‖ 想起了“学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