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哲学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哲学家——卡尔马克思
1.预言与幻想
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在在1930年的论文《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中提出了个著名的猜测,生活在2030年的人会比1930年的人富裕八倍,因此那时我们每周只需工作15个小时,然后发愁如何打发我们的时间。对于这100年前乐观预言,前提假设是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会自发导致工作时间的极大缩短,人们会有比现在拥有更多的闲暇时光做除谋生以外的任何事。
现在看来这个前提假设显然过于乐观了,特别是对于当今中国社畜青年而言,打工人动辄便是“996”工作制,即一周工作72小时也是15小时的将近5倍(1930年,美英日澳四国的工人平均每周工作45-48小时。看看我们如何“超英赶美”的),何况各大厂目前盛行的大小周、超级大下周、甚至007工作制(看来马云所说的“996”确实是一种福报),拥有闲暇时光,“发愁如何打发工作时间”成为纯粹的幻想。
2.劳动的神话
何以如此?固然主要是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原因,但是不可否认也有一部分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除整个系统对个体的剥削日益深重以外,个体也在对自我进行剥削。从农业社会诞生开始,“劳动最光荣”的信条便“神圣不可侵犯”。
之后又诞生了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劳动是对客体的塑造并产生价值的过程,物质是第一性的,后人在深化这一观点之后又在偷换概念,并认为没有充分的劳动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劳动塑造了精神,断然否定自由意识的独立存在,因此直到最后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都为大众的“劳动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让不劳动的“懒汉”陷入道德困境,甚至觉得亏欠社会。难怪部分年轻人在刚过完一周的996,在难得周末闲暇时光,竟然无所适从,又陷入到自我剥削的两难境地,打开电脑进行“充电”,为下一周的996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就不足为怪了。
3.神话的证伪
在剩余价值理论诞生之前,无论是在奴隶制或者封建制都存在着剥削和压迫,实际上,农业劳动正是人类奴役劳动的最早表现形式,圣经里的第一个罪犯该隐就是一个农夫。所谓农业耕作演变成封建时期的农奴制后,其状况和18、19世纪美国种植园的黑奴无甚区别,他们被土地所禁锢,限制其迁徙,除了种地以外别无选择,在劳动强度、劳动时间上又层层加码,对心智的摧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此外,在古希腊也只有奴隶被准许从事农业劳动,自由民则只知道体操和精神方面的娱乐,可见劳动的“负面影响”。
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更是造成智力衰退和身体畸形的根源。在类似富士康的代工厂中,可谓是现代版的“桃花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工人一无所有、一无所知,只知工厂须知和加班工资。在类似福报厂的大厂中,在职场洗脑术的企业文化环境下(现在被称作职场PUA),晚上12点前睡觉被认为是一种懒惰,带薪拉屎被认为是一种耻辱,在打着鸡血防止猝死的同时还不忘赞扬一下我们的英雄CEO“一直在做难而正确的事情”,这又是心智堕落到何种境界呢?
上述种种,无一例外的指向了一个事实:那便是劳动,或者说是过分的、重复的、高强度的劳动,对人毫无益处。“劳动最光荣”的神话终将在某一时刻结束,更有意义的劳动指向另外一种目的,那便是不再做无谓的劳动,转向拥有充分的闲暇时光。
4.闲暇的可贵
叔本华曾经说过“闲暇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开出的花朵,或者毋宁说是果实。也只有闲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那些自身具备某些价值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幸福的。”
如果说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是第一性的,另一种理解方式便是在拥有一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便可以拥有闲暇时光去想象、去创造、去爱,从而诞生意识中最美的花朵。不要害怕拥抱闲暇时光,更不能把闲暇和无聊等划上等号,换种方式理解无聊这个概念,无聊也是世间有待发掘的宝藏。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指出,“深度无聊”正是人类创造力所需要的,也是现代社会所缺失的一种状态。拥抱(而不是“利用”)闲暇时光将在后现代社会中成为与“劳动”同等重要的能力。
闲暇让我们拥有片刻的宁静,从而实现高度的专注。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想过程,是各类概念互相综合从而产生新概念的能力。而创造力并不是通过重复劳动刻意而为之,伟大的发明或者是发现在闲暇中诞生的案例不胜枚举。牛顿的苹果、瓦特的茶壶等都是筋疲力尽思索之后在闲暇时光中的灵感迸发。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的创造力四阶段论(即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在新概念诞生前便是黎明前的黑夜,即使有充分的推演和信息准备,最终也要通过顿悟才能产生出全新的概念。而顿悟便需要放松的环境和高度的专注。
可以想象目前国内的社会环境却是在鼓励截然相反的工作环境,诸如多任务处理、目标导向等概念都与创造力的产生背道而驰,所以无怪于抄袭、盗版泛滥成灾了。在没有闲暇的环境中,所谓忙碌犹如在洞穴里的仓鼠,看不到大自然的一丝光亮,可见酷爱劳动竟然是对人类自由意识的一种惩罚,唯有闲暇时光才可以解脱。
闲暇让我们思考事物的意义,从而让自己过得更有意义
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
难道不是人们在百无聊赖的时候,才会思考人生的意义吗?当然这不是体制或者上级领导愿意看到的,这意味着你正在发现所谓劳动不过是苦役,除了谋生以外对于身心健康毫无益处。思考之余也不要害怕陷入虚无主义,那正是思维升华的前期,否定之否定的黎明前夜,即使再不济多买几本存在主义哲学的书籍也会一定程度解决你的困惑,好处就是不再受制于世俗的眼光,能够安心的享受午后的阳光,感受夏天微风吹过脸颊的惬意,而不是即使在节假日也想着那封未回复的邮件和群里领导布置的任务。
闲暇让身心高度放松,享受作为身而为人的尊严
记得小学课本中曾经有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富人问一个正在打盹的渔夫,目前捕捞的鱼才刚好够吃,只有不停的捕捞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优越。渔夫反问富人什么样生活才称的上是优越的生活?富人答到那就是午后能够安然自得的享受阳光和海滩,晚上有丰富的晚餐可以享用。渔夫冷笑了一下说道这不是就是我现在的生活吗。
整个故事细节可能有点出入,但大意如此。即使是富人的所谓有尊严的优越生活最终也不过与穷人躺平日子相差无几,那为何普通人不现在就这样做呢?毕竟幸福是自己定义的,外界强加的所谓幸福生活最终目的不过是想让你们进行消费促进内需,还是要批评性的看待外部环境所定义的幸福。
欲望是那么容易脱敏且无穷无尽,人如果无限制的把物质生活定义为幸福,就如同狗追着自己的尾巴,做徒劳的无用功罢了。
5.又一个幻想
或者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了闲暇的意义,毫无负罪感的享受百无聊赖的生活,让孩子追逐奔跑的小狗,情侣放肆的在广场接吻,哲学家无所顾忌的高谈阔论,农夫可以躺在自家田里自在的享受午后阳光,泼辣豪放、爱喝葡萄酒的妇女不再是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人们都可以真实且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