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主讲:姜鹏
上一次讲到辽和宋之间在公元1003年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突,那么这个就是历史上澶渊之盟的前奏,我们称之为叫澶渊之役。这一年农历9月,宋真宗决策要亲征,11月动身,当他御驾亲征的队伍走到尉城县这个地方的时候,忽然传来了宋军在大名府失利这样一个消息。上一讲提到过王钦若这个人,他主张宋真宗逃走,逃到金陵。我上次说这个故事根本不靠谱,因为当时王钦若在镇守大名府,根本不在开封,所以怎么可能由他劝皇帝逃走是呢?
辽军占领了德清这个地方,在今天河南清风,辽军的势力已经进入到了河南地区了,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在尉城县御驾亲征的队伍稍微停留了几天,的确这个形势对于宋朝来说是不利的。
这几天停留,宋真宗他在等从澶渊前线传回来的关于黄河是否已经冰冻。当得到前线传回来的消息说黄河没有结冰,这就意味着辽军虽然进入到河南,但是它没有办法渡过黄河,所以这时去澶渊相对来说还是安全的。
宋真宗立马启程继续往澶渊走。在宋征宗到达澶渊这个地方,宋军跟辽军摆开阵势。
战争一开始的时候,宋军就取得了一个重大胜利。辽军在澶渊城外安营扎寨。他们的先锋大将萧达揽出营巡视,他要看看地势,双方要打仗的话,必须要对周边的地理形势有非常准确的掌握,在这个过程当中萧达揽出来巡营,结果他被宋朝的侦探兵给发现了,宋朝这边用床子弩把他给射死了。床子弩可以说是咱们中国古代弩箭类武器的集大成者,射程可以达到500米以上,杀伤力非常强,所以弩箭绝不是我们想象当中一个士兵用手拉能够发动的,我们古代的这些名将们,他的两个手臂力量再大开一个硬弓,能够射出几十米,或者说是上百米,已经很了不起了。
床子弩这个箭能够射出500米,为什么?因为它是通过机械操作的,有滑轮,有缆绳,有张力,是古代的一种机械装置,有一些发射机是安装在地上。所以就有一些业余的民间历史专家,讲这个故事,有时候讲的眉飞色舞说一个宋军站在城头上面拉开一弓啪一箭射下去,射中萧达揽,其实这个场面完全是想象出来的。
大家要知道, 这个床子弩不是用人的两个手能够拉得开的。这箭射过去,萧达揽头颅洞穿,那么这人当然就被射死了,对于辽军来说,对他们的气势是非常大的一个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各种各样的对这段历史的点评。首先就说宋军面临如此大好的形势,居然不主动出击,所以批评宋军的战斗力不强,这是第一点。第二,当时宋真宗也到了澶渊,澶渊城它分南北两城,史书上就说宋真宗胆小,说他窝在南城不敢到北城。其实这两点是错误的。
首先,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射杀辽军先锋大将萧达揽之后,宋军没有盲目的出击,这个故事在哪里呢?欧阳修给一个士大夫写过一份墓志铭,这个人姓张,他的父亲名字叫张崇古,欧阳修主要的生活经历是在宋仁宗期间,宋真宗时代的这些人物都是他父辈的人物,所以他写的墓主张氏的父亲张崇古就是一位生活在宋真宗时代的人物,而且这个人参与了澶渊之役。
张崇古是在河北长大,他是河北人,而且就生活在契丹跟宋朝的边境地区。他有一个特长,他懂契丹语,他是个汉人懂契丹语,当时他随军出征,因为他懂契丹语,然后宋朝这边把他派出去作为使者去跟辽军之间谈判交涉,做这样的工作,但张崇古这个人非常聪明,而且表演能力很强,宋朝是因为他懂契丹语把他给派出去的,但是他到了辽军营帐里面以后,就装作自己啥都不懂,不懂契丹语就装作听不懂,表演能力很强,所以就瞒过了契丹人在辽军的阵营里面住了几天,把该交涉的事情交涉完了。
这个过程当中,契丹人放松警惕,以为你南蛮子你不懂我们讲什么话,有一些机密的事情居然大大咧咧的没有避开他,就从辽军将领的谈话当中得知了萧达揽第二天一早要到边上的一个山头上寻看地形的这么一个信息,回来以后马上就告诉宋军,所以,为什么宋军可以如此顺利的射杀萧达揽,张崇古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欧阳修的这封墓志铭的话,我们都已经不知道这个事情了,但是这个故事没有完,萧达揽被射死以后,宋军马上出动,出动了多少人,出动了800人,想把萧达揽的尸体给抢回来,因为你不仅把他射死,你要是能够把他尸体抢到,这对于辽军来说打击不是更大吗?
800个宋朝士兵冲出去抢了,结果对方因为萧达揽他是先锋大将,出来巡查的话,也有几十个骑兵保护他,结果他们800个人去抢这尸体,却没有抢过几十个人,这说明辽军虽然当时受到如此重大的打击,但是他们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可以的,尤其是骑兵部队,所以这800个人冲出去以后,是被几十个辽军骑兵打得铩羽而归。
现在讲第二个问题,到底是不是因为宋真宗胆小,只敢在南城不敢上北城,不是这么简单,我们刚才讲了抢萧达揽的尸体不成功,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宋朝在澶渊这个地方,作为前线总指挥的将领名字叫李继隆。他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身份,他是宋真宗的舅舅,但是这个舅舅不是亲舅舅,按照咱们中国古代的礼法,李继隆的妹妹是宋太宗的皇后,也就是到宋真宗继位以后,她是皇太后了,但是她不是宋真宗的亲生母亲,这样的一种母子关系。
而且因为宋真宗不是李太后的亲儿子,所以在宋太宗晚年是不是一定要立宋真宗这个问题上面,李太后她有一点不同意见,所以宋真宗继位以后跟这位皇太后之间关系并不好,这就搞得李继隆很尴尬,李继隆本来可以说是当时资历比较老的一个将领,宋真宗做皇帝因为跟他妹妹、太后关系不是非常好,于是他就被剥夺兵权整整10年,他自己个人是非常谨小慎微,非常注重跟皇帝搞好关系,他没有其他的什么想法,但是这个身份实在是尴尬。
后来澶渊之役重新启用他,因为他的表现获得了皇帝的重新的信任以后,启用他,他在澶渊应该说一开始守的是非常不错的。
但是萧达揽这个事情以后,一方面他打了一个小小的胜仗,另外一方面也让他看到了即便如此,辽军的实力是不可小觑的。
所以我们的结论来了,宋真宗之所以留住在南城而不上北城,其实是李继隆一律主张的,李继隆不想让宋真宗到北城去冒险,因为本来他的身份就很尴尬,他跟宋真宗之间,我们刚才讲的由于李太后的这层关系,他非常担心让宋真宗涉险,因为他的这种敏感身份,一旦你要是保护皇帝不利的话,各种各样对他的弹劾,甚至有可能是杀身之祸,政治斗争非常黑暗,是不是?都有可能纷至沓来,所以他不愿意让宋真宗冒任何险,力主宋真宗在南城就可以了,不要到北城,但是后来宋真宗还是到北城,为了激励将士鼓舞将士,北城上面皇帝的黄伞盖一升起一打开,城下的将士们山呼万岁,士气得到了非常大的激励,所以这件事情也跟宋真宗胆小,没有关系。
那么,接下来就是双方谁都占不到便宜,也就进入到了非常关键的和谈阶段。首先是谁主动要和谈,请大家注意,绝不是宋真宗决定放弃抵抗,要和谈。提出和谈的是辽朝。那么中间传话的人是谁呢?上一讲咱们提到望都之战被俘虏的王继恩,王继恩负责给双方传话,萧太后率先提出了和谈的这么一个建议,而且萧太后之所以打这次战争,咱们事后来分析,站在我们今天的人掌握的史料,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本身就不是要进攻,甚至是消灭宋朝,她没有这个想法。
萧太后打这次战争,她是学的她的老师,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说?诸葛亮当时,蜀汉处于弱小的状态,为了生存,它的一个最大的策略叫以战促和。我主动的出战尚且能够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我已经落下了,我不能等着你来打我。所以其实萧太后主动发起战争,咱们上一次也提到了,从天文的角度来讲,天道利客对不对?而且宋真宗这个人我们刚才讲,事实上他继位以后表现出他对于战争是比较热衷的,恰恰相反,他不是像史书上说的那么懦弱。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尤其是打鄞州10万大军折戟沉沙,所以接下来他要往澶渊进攻,恰恰是在他看到了宋朝军队难以胜利。
宋朝的强大以后,萧太后要以战必和在战场上取得局部的胜利,为谈判赢得筹码,这是萧太后的策略。不得不说萧太后是一位女中豪杰,政治上是非常有见识的。这一招有没有奏效?奏效了。因为当时宋军虽然是宋真宗御驾亲征,但是在澶渊在这个地方离首都开封不远的地方,跟辽军僵持住了。对于宋真宗来说,对于宋朝的将相们来说,也是叫投鼠忌器,虽然可以打,但是万一有一个闪失,首都就不保,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双方都有见好就收的这么一个需求。
接下来双方就开始谈判了,那么宋真宗这边派了一个叫曹利用的官员去谈,曹利用出发之前,宋真宗给他设置了一条谈判底线,什么谈判底线,这个谈判底线叫不谈领土,就是契丹人或者咱们说辽朝,绝不能让他们提出领土要求,如果他们要提领土要求,咱们就不谈,咱们就继续打。那么这里的纷争是什么?我再做一个补充说明。
我们前面几讲一直在讲,辽朝跟宋朝之间有一个领土纠纷,是燕云十六州是五代时候埋下的祸根,而这燕云十六州其实在周世宗柴荣的时候就被抢回了三州。咱们笼统的讲燕云十六州,其实从五代后期到宋朝,这十六州里面有三州,是被南方的王朝或者说是中原王朝抢回来了,事实上在辽朝手里是十三州。
比如咱们刚才提到的鄞州,原来就是燕云十六州之一,他是十六州当中最靠南的,当时就已经掌握在宋朝手里了。那么这几州就是已经被宋朝抢回的几州,这就有一个什么问题,我记得我们前两讲也提到过这个话题,对于宋朝来说,这是我们中原王朝历来的领土,所以我们是把自己东西拿回来。而站在辽朝的角度来讲,当年是你们中原皇朝的皇帝给我们的,所以它就是有这样的一种争议在里面。
宋真宗的意思就是说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不可能改变的,燕云十六州当中被我抢回来的几州,那是不可能还给你们的,所以你们不要提这个。如果要提的话,我们就继续打,所以从底线上设置上来说,宋真宗也不是一个怯战的皇帝,那么这里面又有一个故事,说是宋真宗说你去谈,不管给多少钱,哪怕是100万,只要和平就可以。
说完之后,又是宰相寇准在外面重新把曹利用叫到自己的这个地方来说,你去谈判,每年要是给他们的钱超过30万,我杀了你。
这个故事又塑造了寇准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崇高的形象,维护了宋朝的利益,这个故事也是假的。这种事情不可能说寇准了,他想杀一个大臣就杀一个大臣,在宋朝连皇帝都不能随便杀大臣,几乎是没有杀过大臣,一直要到南宋的时候,秦桧杀岳飞才是一个特殊的案例,整个北宋几乎可以说是没有杀过大臣,所以寇准怎么可能随随便便跟曹利用说,你要是做不到这一点,我杀了你这个故事也是假的,咱们也不可信。
好,曹利用他作为宋真宗的特使,跑到辽朝这边跟辽朝谈,可以说是不辱使命。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双方的协议,主要的内容应该说有4点,第一点辽宋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才十几岁,宋真宗年长已经成年了,所以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帝,宋朝是兄国,辽朝是弟国,是个兄弟关系。
第二点划定两国的国界,以白沟河,白沟这个地方在河北。以这个地方为国界,双方撤兵,那么辽朝把之前攻占过的宋朝的一些城池也还给宋朝,然后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藏匿。 我这边有罪犯逃到你那去,你那边有罪犯逃到我这来,不能藏匿,要交换。两朝边界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也就是不能在边境线上去修建军事设施,双方都不可以。
第三条,也就是后来被人们认为宋朝丧权辱国的核心的一条,我们先把内容跟大家讲一下,我们待会再来分析怎么看待。宋朝每年向辽朝提供助军旅资费10万两白银,捐20万匹,加在一起是30万。到雄州交割,大家注意是到边境交割,绝不是纳贡。纳贡你是要负责送到对方的皇帝所在的那个地方。这是我给你的一个红包,为什么?因为宋朝富有,辽朝相对经济落后,我是哥哥,你是弟弟,哥哥有钱,哥哥每年给你30万让你安安家,因为不是纳贡,是我给你的红包,所以我是到双方边境城市叫雄州,我是到这里你们派人来取,这是第三条。
第四条,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就是双方边关贸易这样的一个专设的场所,相互贸易。
我们如何来看待澶渊之盟?应该说澶渊之盟是宋朝和平崛起的一个典范,中国历史上和平崛起真正的典范,优秀的典范就是澶渊之盟。有很多人不用脑子,就觉得打,战争上一味的打,用战争能够解决问题的话,那么我们人类历史也就不用发展的这么崎岖坎坷了,战争不仅仅消耗财富,还消耗生命。如果说和平可以购买的话,你为什么不去购买呢。和平是什么?和平是最奢侈的东西。首先第一就我刚才讲这个条约是建立在宋朝是兄辽朝是帝这样一个平等关系之上的,然后每年给他们30万,河北地区就进入到了和平状态,就没有战争了。仅仅因为河北地区的农业跟商业恢复了正常的秩序,宋朝政府每年可以增加100万的税收,也就是说给他的30万只占税收的30%,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因为双方在边境开设了榷场,双方是要贸易的,你想想谁能够提供的产品多啊,当然是宋朝提供的产品多了,谁是贸易顺差,当然是宋朝贸易顺差了,所以只要有贸易,就谁更能够掌握主动权,两国关系的,那一定是经济更加发达的这一方,所以一定是宋朝掌握了主动权,30万给他们的资助,每年流回来的远远不止30万。
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讲,澶渊之盟对于宋朝是非常有利的,哪里来的丧权辱国没有看出来。就这一纸条约就是通过和平协议来维护双方的和平关系,这个是咱们现代国际关系当中常用的法则。就这一纸和平给宋代带来了100多年,宋朝跟辽朝之间没有战争,一直到宋徽宗的时候单方面的撕毁澶渊之梦,错在宋朝,他们不是讲到中国的历史,就一定要维护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所谓的正统王朝。
首先第一,咱们要认道理,看谁更讲道理。第二,讲中国历史辽朝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是说你站在宋朝的角度你就是爱国,你真正要爱国的话,你得考虑到咱们今天的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辽朝它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所以咱们两碗水要端平。那么关于宋徽宗时代的事情,咱们放到后面讲,咱们还是讲当时的澶渊之盟。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讲,通过这样的手段来达成和平,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免于战争灾荒,免于这样的一种恐惧和痛苦,这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策,这就是真正的叫和平崛起。
所以澶渊之盟它应该是非常正面的,但是经常会被一些民族主义者渲染成负面的东西,为什么澶渊之盟在历史上总会有一些负面的声音,这其实要讲到中国古代汉族的皇帝或者说是中原王朝的皇帝有一种独特的傲慢,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天子是独一无二的,这代表着上天统治着人间,天下都是以我为中心的,这是中国古代汉族的皇帝或者中原王朝的皇帝,他的一个理念。
其实真正出问题的不是每年给他30万,反而是咱们今天的人认为很正常的,宋真宗是哥哥,辽圣宗是弟弟,这一条对于中国古代的很多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接受不了,为什么接受不了?这就意味着你公开承认天底下有两个天子,这跟传统的我们中国人的政治理念是不符合的。天子只能有一个,你现在承认你是皇帝,你承认辽朝的也是皇帝,虽然事实上你承不承认他都是皇帝对吧?但是在我们传统的政治思想当中就有这么一个坎,有所谓正统跟非正统,就是几个皇帝同时存在,每个人都认为只有我是正统的,你不是正统的。
这个时候通过澶渊之盟,你居然承认了辽朝的皇帝也是正统的皇帝,天底下有两个皇帝就像天上有两个太阳一样,天有二日,那么怎么让你统治之下的老百姓就是宋朝的老百姓,相信你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天命的呢,这才是真正的给宋真宗和宋朝的人带来的困扰。那么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其实宋真宗是有很多动作的,关于相关的内容,咱们留到下一讲,来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