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觉察日记》

      今天外甥女结婚,昨天请假,好久没回老家了,那个充满着欢喜与忧愁并存的地方。出发前,自从学习和了解了自己没有安全感的原因之后,莫名地,心里有种回老家的排斥感,脑中浮现的也是一些不愉快的过去,心想,这次回家面对父母会不会一种疏离感…

    周六晚上到家了,父母像往日那样忙碌着,收拾床铺,怕我们冷,给拿了厚厚的被子。睡觉的时候,他们硬要把大床让给我们,两个老人和弟弟挤在儿童床房。

    昨天早上,醒来的那一刻就听到父母在厨房里炒菜的声音,久违的弥漫着家乡菜的味道充斥了整个房间,这个香把我带到了小时候,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忙碌,特别是冬天的大山里,四处都结着冰,人手只要碰到水就被冻得红肿麻木的感觉。母亲就这样年复一年,从记事开始,母亲的手就是因劳作而手掌鲜血要流出来的那种炸开的红口子,红霉素软膏或者防冻疮膏就是我们家常备药。而父亲也是早早地起了床,不是在破柴就是在锅灶前生火,天没亮,但是灶台飘出来的火焰已经整个屋里照亮,暖暖的黄色的火光,我总是那么懒懒地赖在床上,等着父母做好饭了喊我起床。

    冬日,是父母挣钱最多的季节,因为庄稼收割,到处都是刚露出头的麦苗,下着霜,地里没有什么草,几乎一个冬天除了红薯和萝卜需要打理外,其他没有什么庄稼的活需要干。但是这个季节确是父母最忙碌的季节,几十年如一日地上山砍柴,用板车拉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去卖、年复一年,砍柴卖柴。枪支开始管制之前,下雪的时间,父亲还会到深山里面打猎,几天后回家,总是满载而归,除了留下一只野兔作为全家的福利外,其他的都拿到集市上去卖。那时候的野兔是至今为止我吃的最香的兔子肉,母亲多年做兔子肉的经验已经是如今城市大厨无法比拟的手法,那种用白酒炒出来的肉香味自从枪支受管制后是我用花多少钱都再也买不到的兔子肉了。

    “咚咚咚,饭好了,快起来吃饭,一会儿菜凉了”甜美的回忆被父亲喊起床的声音拉回现实。迅速起床穿衣服、吃饭,去堂姐家看外甥女。

        10点左右,叔叔伯伯、姑姑姨妈、左邻右舍的都到了,大家说着家长里短、玩笑故事、一阵陈哈哈大笑的声音从火炉旁传来。好温馨的场面,好想永远停留在那一刻,难怪儿时的冬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

    二十多岁的堂弟又开始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了,堂弟回复说“已经有目标了,两个,一个性格活泼,但好像对我没那个意思,另一个感觉多我还行,就是不爱说话”,这时,父亲笑着接腔了“不用她多说话,你就说咱俩结婚,你就说行或者不行,回答一个字就可以”,这时,众人哈哈哈的笑声更高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好多年了,父亲从一个严厉暴怒的人变得很幽默,喜欢跟人开玩笑了。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午饭后老公给我商量准备5点返回南阳,我突然心情很不好,变得很难过,我给父母提出我要独自一人回家睡会儿。只睡了半个小时,醒后难过的感觉依然存在,我问自己这是怎么了,静静的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我这时怎么了,眼角似乎有泪珠留下。。。

    突然想到,从初中开始住校,每次过星期,周日返校的那一刻都是这种感觉,不想去学校想一直待在家里,哪怕天天被父母催促也没关系,就是那种依赖的感觉。我们童年有快乐的,不快乐的,如今我也知道了自己没有安全感的原因,但是这也不能抹去父母艰辛养育我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的付出,在以前那个条件恶劣的时候,有了父母的保护,我们没有被饿死、冻死。他们的能力非常有限,但是能竭尽所能、挖空心思在风雨中行走,在暴雪里依洞而居,为了孩子们能够活下去,也为了自己能活下去。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经受了我们这个年代人永远也经历不了的苦难。他们甚至没有文化,如果用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来评判那个年代的他们,真是一种罪恶。

    我们儿时的经历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影响,我们甚至把原因归咎于父母,但我认为这是直接的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在他们那个年底,吃饱喝足已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精神需求对他们来讲就是天方夜谭,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重男轻女、棍棒出孝子”就是天理。即便是他们被他们骂、被他们打,那又能怎么样,因为他们就是那样长大的,因为他们觉得那样做没错,因为他们觉得别人孩子也是这样长大的,不都好好的吗。他们的童年可能比我们更差。他们的人生追求只停留在活着的层面,所以,为了能让我们活下来,他们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和生存条件抗争。

      学习了这个课程,找到了自己人生痛苦的根源,但是我们不能把责任推给父母而去责怪他们,或者从此改变了对他们的感情基础。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个事情。你要非要找个理由责怪的话,只能说你生在了那个年代,那个普遍把“心理需要”视为蛋求的时代,那个只有吃饱喝足胜于一切的时代。

    同志们,看开吧,宽恕吧。用热情温暖的怀抱去拥抱一切。发现人生苦难就解决问题,不要再陷入抱怨的漩涡里不能自拔,慢慢地,找机会去体验、去感悟、去超脱!

    ~睿小姐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观觉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