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可而止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朋友要是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了。”

我想这是普通朋友吧,或者是不了解朋友的实际情况,多沟通,多了解,就会多理解,就会相互包容了。但是圣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有其道理的,圣人一生坚持推行自己的思想,一生坚持学习和上进,所以在圣人眼中的朋友,也是应该是上进的代表的,而我们,更多的是芸芸众生,更多的是凡夫俗子,所以我们便更多的时候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型的朋友,所以规劝起来还好一些吧。就像子夏说的那样——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如果真的做到“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就真的能四海之内皆兄弟了吗?大概还是应该是世界观和认知观相同的人能够是兄弟吧,那样规劝起来应该不会自辱了。

圣人不只是对待朋友过错的规劝上是适可而止,就是在对上级的规劝上,还有对父母的规劝上,也是要做的适可而止的,也是中庸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对于父母,孝顺是圣人提倡的,也是我们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如果连生你养你的父母都做不到孝顺,此人的人品可知,这样的人连父母都可以不孝,他又会对朋友如何呢,一切都是假象,远离此类渣人。可是对于父母的孝,又不能迂腐,就像圣人说的那样“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圣人说的年代,社会本身就不复杂,如果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见志不从”,大概就是保健品和电话诈骗了,即使是全家总动员,不论是什么理由吧,一般都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自己知道上当的时候,虽然孩子能够“劳而不怨”,但是这个结果对于父母的冲击,有时候导致身体的迅速衰退,所以我觉得还是得看是什么事情,不能事事都要“又敬不违”,还是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更好些吧。

由父母想到了孩子,对于孩子,教育问题是大问题,有个朋友说过“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学习的”,所以在对孩子学习的教育上,不是适可而止,而应该循序渐进,有恒心有毅力,特别老实现在手机横行的当下,做父母的,要有决心陪着孩子一路前行,而不是适可而止。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孔子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这里的君主,对于我们大众来说,就是你的上级,在工作中,在生活里,不卑不亢,行至有度,对的观点就坚持,错误的就要坚决改正,起码做到——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子路问事君之道。先生说:“要不欺他,又能犯其颜色而直谏。”)——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qú)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先生说:“史鱼可算得直了。邦国有道,他挺直地像一支箭向前。邦国无道,他还是挺直地像一支箭向前。蓬伯玉可算是君子了。邦国有道,便出仕。邦国无道,他可收来藏起。”)

在工作中,一定见过像史鱼一样的“而犯之”的人,如果是大度的上级,便会受到表彰,否则,便头破血流,所以在圣人的中庸思想支撑下,更多都是选择“君子哉蘧(qú)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就像圣人对于子路和冉求的评论上一样。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弒父与君,亦不从也。”

译文:季子然问道:“仲由、冉求是否可得称是大臣呀?”孔子说:“我以为你会问些别的事,哪知你只问由、求两人呀!所谓的大臣,应能以道事君,看来不可,便不干了。现在由与求,只算是备位充数的臣罢了!”季然说:“那么他们该是肯听话的人吧?”先生说:“若要弑父弑君,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这里“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仍然是适可而止的意思,便如前面提到的蘧(qú)伯玉的做法。

总之,适可而止还是符合孔子的中庸思想的,至于是不是该提倡的,我想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