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抵抗倦怠,脊梁挺起明天

双减“五加二”后我的一天

从图片上能清晰感受到老师们的生存状态。教师,在这个九月,成了一个焦灼,疲倦,无奈而又隐忍的群体。个中滋味,非身受而不能感同也。

培训第一天,我在默默里感受真正的生命化教育,与自己的工作结合。第二天,我仿佛为我这一个月的无奈困顿,疲倦不堪找到了一个切口——真的,有光照进生命。

光——驱走倦怠

孙老师的生物课堂饱含着人文关怀的生命之光。我惊叹于她的生物课堂的广度与深度,洋溢着生命张力的课堂如此令人神往——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指向的远远不是生物学科,她给予了孩子应有的生命底色。但我更感动的是她的那一句“灵光一现,我想到了那首传唱很广的诗歌。”其实,那有什么“灵光一现”,都是日积月累的孜孜不倦勤勤恳恳,是积淀里的自由勃发。这正让我目前写作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缺乏广泛阅读,日渐趋向“小学生写作”。

回家后再面对女儿的抱怨,我有了更为清晰的回应:“我都没有时间好好写作了。我现在每天都在做没有用的摘抄,都是批量版的,对写作没有任何帮助。”

“怎么会呢?积累当然有帮助啊!就像今天明霞老师的课堂上——你想,没有深厚的积累,怎么会有生物课上苔藓植物时联想到苔花如米小?”

任何输入都不是白费力气,很简单,如果没有前几年的诗歌学习和《诗经》学习,我怎么可能在备课《宿建德江》中读到“日暮客愁新”时想到“君子于役”里的“日之夕矣……鸡栖于埘,牛羊下来……”

女儿点头:“好像也是。可是别人都是量贩式摘抄——一个人看《优秀作文》,划下好句子,几个人一起抄。”

“咱们不管别人,我们自己认真读的,认真写的,都是自己的财富。他们浪费了时间来应付作业,比你认真写深积累肯定不一样。你的摘抄都入心了啊!”

女儿欣然接受。

一堂课,能让我和女儿在学习模仿追随之余,开启了对学习新的思考,这种学习,远远不止于一堂课的收获。

从明霞老师到刀哥的讲座,都让我看到了教师写作的内涵与外延。他们构建了整个教育写作的全部——万事皆可写作,且构架如此明晰。

如果说,大咖们的讲座是一种引领,那么晚上的读书分享时同学们的故事则是一种投射。我们能清晰而轻易地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开始自我觉察。

我开始反省自己的工作与家庭,开始反观自己这一个月来的诸多埋怨与抱屈。虽然不曾有大的偏差,但我已经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戾气在升华,在积累。尤其是在身体开始了一些高压下的应激反应,内心的焦灼与日俱增,情绪垃圾堆积,但我在以理智压抑着爆发。

而文质老师,明霞老师,刀哥的点拨,总结,引领却让我日渐困顿如困兽的心有了光。

读书分享


逼仄的空间里,老师们不易,孩子们更不容易。如果我们不能平静自己的内心,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孩子,又会遭遇些什么呢?

老师们说,我们是基层教育的脊梁,也要成长为真正的“脊梁”。

一句“脊梁”,道出了教师身后隐形的意义。虽然我们对“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已经颇为麻木,但我们却需要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在诸多逼仄里带着学生努力坚持,走出我们的生天来。

写作抵抗倦怠,脊梁挺起明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抵抗倦怠,脊梁挺起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