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二班+杨寒+第三周第三次作业

拆段选自《把时间当做朋友》

4. 正确复述

相互沟通很多的时候并不像看起来的那么容易,甚至往往会因为某个参与者的原因而造成“有效沟通根本不可能达成”。A与B两个人需要沟通的时候,A要把他的想法用他的语言表达出来(encode:编码),而B要把A的语言用B 的方式去理解(decode:解码),反之亦然。

可问题在于每个人的“编码/解码”机制更多的时候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编码/解码”都是依靠长期的积累获得并深受环境的影响。比如,在一些地域里,人们普遍认为“慷慨大方”肯定是褒义词,“精于算计”肯定是贬义词;而在另外一些地方,人们普遍认为“精于算计”才是真本领,“慷慨大方”往往可能是智商不够的表现。假象分别来自两个地域的两个人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如若双方并未意识到这样的差异,就算二者沟通所使用的语言是同一种语言,沟通结果也通常会因此多少有些扭曲。

况且,发送者生成他的想法(idea)——即,所谓的“想明白”—本身就不见得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编码/传递/解码”这三个过程都不一定能够顺利协调地完成,再加上即便接收者解码正确,也还要把结果(meaning)与他自己的现有知识体系融合——也是不一定顺利完成。于是,正确、顺利、有效的沟通到底有多难就很容易理解了。

让我们先扮演沟通中的“接收者”,并假设其他环节都没问题——除了我们的解码过程之外。作为接收者,无论如何 我们都可以这样假定:“我们的解码结果往往不见得正确”。所以,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我们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

当我们听到对方(书面沟通是另外一个层面,这里只限于面对面沟通)说完之后,我们应该自觉地避免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肯定理解对了,不妨套用以下这个句式,进行验证、反馈:

“你的意思是……,是么?” 或者

“你的意思是……,你看我理解的对么?”

如果对方表示没问题,那就说明讨论可以进行下去;如果对方有异议,那么就等对方重新表述或者我们的重新理解——直至在这一点上无所异议。当然,这需要耐心,有的时候甚至是无比的耐心。

I:信息重述

(what)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常常会出现“表达者”表达的是“1”,而“接收者”理解成了“2”。造成双方沟通不在一个频道,不能进行有效沟通,有时甚至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why)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域对同一个词语会有不同定义,比如‘强人’,在有些地方是有能力,有魄力的意思,在某些地方又是‘霸道’的代名词。

而且发送者还有可能出现词不达意,没把想说的正确表达出来,接收者也可能会出现因现有知识体系与接收信息无法融合,出现理解偏差

(How)为保证沟通顺利、高效,可以在对方表达完后使用“验证问询”

句式如下:

“你的意思是……,是么?”

“你的意思是……,你看我理解的对么?”

(where)“验证问询”主要在较正式的场合和探讨交流时使用,在放松的闲聊中可以不使用“验证问询”

A1

前几个月有一次几个做销售的朋友一起交流探讨,刚好说到对一件事的看法,我就说了下我的观点,我说的时候,朋友小王不停的在笑,我心想:是觉得我讲的很可能笑吗?我语气不悦的问小王:咋的,我讲的是笑话吗?然后小王很无辜的说:没有、没有,你误会了,我刚好想起昨天我媳妇做的一件蠢事,想着想着就笑出来了………差点就误会小王了

  反思:由于我主观臆断,差点误会小王在笑话我,很多时候我们理解的和别人表达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下次我可以先通过“验证问询”来确认我理解的意思和对方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避免误会。

A2

场景:在下次领导召开的优秀同事分享会上,优秀同事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时

目的:准确理解优秀同事的心得和具体做法,吸收内化,提高自己

具体行动:

在开会时同事分享了自己的具体做法后,运用“验证问询”,询问同事:小A,你刚刚的意思是……,是么?”如果小A说我有些地方没理解到位,就请他再说的详细点

确保自己正确理解了小A的具体工作方法,思考后把适合自己的吸收内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7期二班+杨寒+第三周第三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