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纪念谁?

渤海莫大  邬老大  (凉天佳月整理)

2009年,苏州端午习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苏州为中心的江浙过端午节与其他地区不同,他们纪念的不是屈原,而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

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插菖蒲,挂香囊,端午节因为这些标记而显得祥和。但是它的起源,无论是屈原还是伍子胥,无疑都是惨烈的故事。

伍子胥也是楚国人,但比屈原早200多年。当时是楚平王的时代,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太子太傅。楚平王是个不着调的老色鬼,被宠臣费无忌撺掇着抢了儿媳太子妻,然后这对无耻君臣又怕留后患,连太子太傅伍奢也抓了起来。

伍奢有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费无忌要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就让楚平王下诏召他们来京,说如果他们来,他们的父亲就可以免死,否则就杀掉。费无忌的理由是:“太子太傅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史记》)。”明明是国贼们自己害怕被报复,非要说成是“楚忧”,国家与国贼就这样被捆绑派送了。

伍子胥不吃这套,他说:“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史记》)。”

意思是说:那帮王八蛋召我们去,并非想让我父生还,他们是要斩草除根,以父亲为人质,要挟我们过去受死。如果我们去了,父子三人谁也活不了。不如投奔外国,借外力推翻暴政,铲除独夫,替父亲报仇雪恨。

哥哥伍尚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实在难过忠孝这一关,他的理由是:我知道去了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但是他们用父亲的性命为条件召我,我如果不去,父亲必死,并且以后我也没把握为父亲报仇,最终仍然会被天下耻笑。

最终,兄弟二人各自选择了自己的尽孝方式。兄长伍尚束手待毙,后与父亲伍奢一起被杀。而伍子胥选择了反抗和报仇,在独夫的鹰犬们抓捕他的时候,伍子胥贯弓执矢公然拒捕,只身逃亡,京剧《文昭关》就是伍子胥逃亡的故事。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荐专诸刺王僚,帮阖闾成功上位。公元前506年,伍子胥率吴兵五战而破楚都郢。时平王已死,子胥刨了楚平王的坟墓,把楚王尸体扒出来鞭尸三百,报了父兄之仇。之后又帮助吴国先后征服徐、鲁、齐。吴王夫差即位之后,子胥为大将,又大败越军,帮助吴国成了诸侯一霸。

孟子说“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又说“闻诛一独夫,未闻弑君也”。这本来是正常的人类社会伦理,但是历代独夫与无良文人们给老百姓灌输的却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可以不仁,但臣不能不义;爱国即须爱君,反君即反国”等混帐逻辑。

梁启超道破其中关窍:“今我中国国土云者,一家之私产也;国际云者,一家之私事也;国难云者,一家之私祸也;国耻云者,一家之私辱也。”(《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君不是国,政权也不是国,他们只是在百姓无力反抗时作威作福的一群沐猴而冠的强盗而已。

在举世之人都被强盗逻辑糊弄成傻逼的时代,伍子胥的爱国逻辑从未更改,那就是“国是国,君是君,谁特么也别想跟我这捆绑销售”。

大败越军之后,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劝告,中了勾践美人计,同意越国求和。后来夫差将伐齐,勾践看到有机可乘,想方设法鼓动夫差早打大打,吴国上下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兴奋,唯独伍子胥泼冷水,指出必败的隐忧,但夫差不听。伍子胥只好称病不出,不参与这场必败的战事。

吴太宰嚭和伍子胥向来不睦,且收受越国贿赂,向夫差打小报告:“现在大王举全国之兵要去伐齐,伍子胥因为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就装病不干活,您要防备这小子,依我看要对他早点下手。”夫差说:“我靠,跟我想一块儿去了”,于是派人送给伍子胥一把剑,让他用以自杀。

这次伍子胥没有逃亡,这个国家是他一手培植起来的,夫差之父对他有大恩,如今人生将暮,是与它同生共死的时候了。伍子胥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苏州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国怎么攻进来灭掉吴国。”然后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把伍子胥的尸体“盛以鸱夷革(马牛皮),浮之江中”。

9年后,卧薪尝胆的勾践灭掉了吴国。夫差把伍子胥抛尸江中的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五日。司马迁记载这件事:“吴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午日以粽奉之(《史记》)”这是端午节吃粽子纪念伍子胥的经典依据。

南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也记载:“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可见,端午节的真正来历是纪念伍子胥的历史民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之所以成了现在纪念屈原的节日,完全是历代独夫与不良文人的险恶用心,他们怕老百姓受伍子胥反抗精神的鼓舞,怕人民爱国不爱君的清醒。

朱元璋得天下之后亲自删改《孟子》,对其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内容一边删除一边咒骂,说这老头如果活到现在非彻底批倒批臭不可。

朱天子手下的文人邵宝评价伍子胥说:“孝知有亲而不知有国,仇一人而戕一国,卒之流毒宗社,不亦甚哉!”意思是说孝不尽要对父亲,更要对国家,不能因为仇恨一个人而灭掉国家,伍子胥鞭君王尸体这件事会流毒后世,教坏祖国花朵。

同为明代文人,李贽评价伍子胥“绝孝纯忠,惊天震地”。对伍子胥的评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但在恶法时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邵宝一生官运亨通,死后赠太子太保,谥文庄,而李贽则被诬下狱,自刎而死。

苏轼评价伍子胥:“父不受诛,子复仇,礼也。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太史公对伍子胥给予了高度评价:“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端午节,是纪念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