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一·四六】
《冷斋夜话》云:“太白诗:‘昔作夫容花,今为断肠草。’本陶弘景《仙方注》‘断肠草一名夫容’故也。乃知诗人无一字闲话。”方密之笑曰:“太白冤哉!草不妨同名,诗人何心作药师父耶?”凡此种种,其病皆始于郑康成。康成注《毛诗》“美目清兮”:“目上为明,目下为清。”然则“美目盻兮”,“盻”又是何物?注“亦既觏止”,为男女交媾之媾。注“五日为期”,为“妾年未五十,必与五日之御。五日不御,故思其夫”。注“胡然而天,胡然而帝”,便是“灵威仰,赤熛怒”。注“言从之迈”,言“将自杀以从之”,其迂谬已作俑矣!尧之时,老人击壤。壤,土也。周处《风土记》则曰;“壤,以木为之,长三尺四寸。”引皇甫元晏十七岁与从姑子击壤于路为证。不知尧之时,安得有木壤?果有之,又何得历夏、商、周而不一见于咏乐耶?要知周处《风土记》,亦宋人伪作。
《冷斋夜话》,古代诗论著作,共十卷。北宋僧人惠洪(1071年—1128年)著。该书体例介于笔记与诗话之间,但以论诗为主。论诗多称引元佑诸人,以苏轼、黄庭坚为最。书中多通过引述诗句提出并阐述一些诗歌理论。
夫容,音fū róng,即芙蓉,荷花的别名。《汉书·扬雄传上》:“衿芰茄之绿衣兮,被夫容之朱裳。”明·高启《次韵周谊秀才对月见寄》:“明宵圆景未便亏,落尽夫容江色净。”但此处的“夫容”却非荷花,而是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莲、地芙蓉、华木、断肠草,是原产中国的花卉。花、叶可入药,茎皮含纤维素39%,茎皮纤维柔韧而耐水,可供纺织、制绳、缆索、作麻类代用品和原料,也可造纸等用。古人还用木芙蓉鲜花捣汁为浆,染丝作帐,即为有名的“芙蓉帐”。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南朝士族出身。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南齐永明六年(488年),在茅山得到杨羲、许谧手书真迹。永明十年(492年),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坚不出山。朝廷每有大事,常往咨询,平时书信往来频繁,当时人称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认为“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整理《神农本草经》,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记载有药物七百余种(原书已佚,现在仅存敦煌残卷)。其著作很多,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等。
断肠草,指木芙蓉的别名。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李白诗云:‘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陶弘景《仙方注》云:“断肠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宋·惠洪《冷斋夜话·诗出本处》:“李太白诗曰:‘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陶弘景《仙方注》曰:‘断肠草不可食,其花美好,名芙蓉花。’”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老圃云:芙蓉花根三年不除,杀人。因忆古诗云:‘昔为芙蓉花,今成断肠草。’则古人已曾言矣。”
方密之,即方以智,(1611年-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人称药地和尚。南直隶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一生正当明清交替之际,使其个人际遇十分坎坷。一生可分三个时期。早期,由于仰仗祖上的余荫,尚能过着“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的富贵文人的生活。中期自明朝灭亡后,从北京逃返南京,又经浙江、福建辗转到两广,从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艰苦的十几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顺治九年(1652年)北归。康熙十年(1671年),方以智病殁于赣江上万安城外的惶恐滩,时年六十一岁。是明末四公子(复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所及文、史、哲、地、医药、物理。
郑康成,即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康成注《毛诗》,指郑玄撰《毛诗传笺》,简称《郑笺》或《毛诗笺》,郑玄以《毛诗》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加以疏通发挥,以阐扬儒学。“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毛传》只限训诂,过于简略,而此书既释字义,又讲文理,且通惯章指,足以补其阙漏,发明隐微。如见《毛传》不合经文,则用三家之说,或出己意,以纠其失,有数百处之多。不过《郑笺》在论《诗》的主旨方面,对于诗人本诸性情,几无发明。拘泥于《诗序》,尤为明显。把《诗》当作圣贤垂教的经典,比附义理,作出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与《毛传》大体相同。
盻,汉字多音字:xì、pǎn。读xì时,字义仇视、怒视;或看的意思;或勤苦不休之意。读pǎn时,字义美目貌也。
觏止,音gòu zhǐ,意思是相遇,语出《诗·召南·草虫》:“亦既觏止,我心则降。”毛传:“止,辞也。觏,遇。” 清·袁枚《新齐谐·麒麟喊冤》:“夫君外出,妾等心忧。‘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言既见而心安,此人情也。”唐·沈佺期《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诗序:“佺期承恩北归,中途觏止,访及故旧。”按照郑注“觏”即男女交媾之媾,似乎也能够说得通。男女之事已成,欲望之心则降。
“胡然而天,胡然而帝。”此二句实为“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出自《诗经·庸风·君子偕老》。原文:“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后有成语“胡天胡帝”,通常解释:胡:何;帝:指天神。什么是天,什么是帝。意思是:1、原形容服饰容貌像天神一样美丽,后也表示尊敬崇仰。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七回:“舆门开处,但见一位华装炫饰,胡天胡帝的女娇娃,姗步下舆。”2、用于贬义,形容言语荒唐、行为放肆。周亮《次石庵冬日感怀韵》:胡天胡帝心如醉,疑雨疑云梦正浓。
“灵威仰,赤熛怒”,音líng wēi yǎng,chì biāo nù。灵威仰,是上古五方上帝之一,为东方之神,亦称春神。《礼记·大传》“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汉·郑玄 注:“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苍则灵威仰,赤则赤熛怒,黄则含枢纽,白则白招拒,黑则汁先纪。” 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赤熛怒,南方之神,司夏天。亦称“赤帝”。
言从之迈,出自《诗经·小雅·都人士》。后人认为此诗大概为平王东迁,周人思昔日繁盛,悼古伤今之作,通过对昔日京城贵族衣着、容止和言语的描写,表达对旧日京都人物仪容的怀念。全诗五章,每章六句,通篇皆用赋法,平淡的叙述中寄寓着浓烈的感情内容。第四章原文:“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我不见兮,言从之迈。” 宋·朱熹《诗集传》:“赋也。”(第四章)“盖曰是不可得见也。得见,则我从之迈矣。思之甚也。”
尧,音yáo,传说中上古帝王名。传说中的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领袖,统治地域,位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击壤,音jī rǎng,《辞源》释击壤为“古游戏名”,一般认为是古代的一种投掷类游戏。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传曰: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是说远古帝尧时代,有“年五十”的老者在路上做击壤游戏。有个“观者”说:“真好哇!如果没有尧的恩德,哪有这般闲情来击壤呢?”对这番议论老者却不以为然,说我太阳出来起床劳动,太阳落山回家休息,打井有水喝,种地有粮吃,闲暇时玩玩击壤,与尧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关于击壤活动的最早记载。从“击壤”的字义分析,“击”是击打、投击之意;“壤”也不是什么特制物品,《辞海》说“壤,泥土的通称”。由此推断,当时的“击壤”是一种投击土块的游戏。至于后世改用木屐、砖块等物,则是击壤游戏用具的发展。东汉刘熙的《释名》中讲到:“击壤,野老之戏”。继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关于击壤的记载之后,晋人皇甫谧《高士传》中也记述了尧时存在的击壤游戏,说尧出游于田间,路见“壤父”一边击壤,一边歌唱。“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夫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击壤所用的“壤”,最早应当是土块,后来才逐渐有了变化。三国·魏·邯郸淳《艺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阔三寸,其形如履。”这时的“壤”已发展成一尺四寸长、三寸宽、前宽后窄、形状如屐的木制品,更为耐用。“将戏,先侧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上。(《太平御览》卷七五五引三国·魏·邯郸淳《艺经》)”游戏的方法是把一块“壤”侧放地上,在三四十步处,用另一“壤”去投击它,击中的就算得胜。说明这时的击壤已经形成有比赛、分争高低上下、力求准确性的投掷活动。
周处,(240—297年),字子隐,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西晋大臣、将领,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拜访名人陆机和陆云,浪子回头,发奋读书,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拜东观左丞,迁无难都督,功业胜过父亲。吴国灭亡后,出仕西晋,拜新平太守,转广汉太守,治境有方。入为散骑常侍,迁御史中丞,刚正不阿。得罪梁孝王司马肜。元康七年,出任建威将军,前往关中,讨伐氐羌齐万年叛乱,遇害于沙场。追赠平西将军,谥号为孝。周处在史学、文学等方面也有建树,著有《默语》30篇及 《吴书》,惜已散失。另一部《风土记》则是我国最早的介绍地方岁时节令和风土习俗的著作,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
《风土记》,全书名《阳羡风土记》,晋·周处撰。记述晋代地方风土人情的杂记。此书主要记录阳羡(今江苏宜兴)一带的岁时、祭祀、饮食、物产、地理等方面的情况。《隋书·经籍志》说这部书有“三卷”,新、旧《唐书》“艺文志”和“经籍志”说有“十卷”,刘知几《史通·补注篇》称其“文言美词,列于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细书者”。然唐以后该书惨遭亡佚。清嘉庆年间王谟于群籍十九种中采获九十七条,编入所辑《汉魏遗书钞》“别史地理书类”,然刊布未广,版已被毁。后来金武祥又搜采它书所引,在王漠辑本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刊行。袁枚当时尚无辑本问世,故不可能读得此书,其所称“亦宋人伪作”之说,后世亦未见有何证据。
皇甫元晏,即皇甫谧(mì),(215年—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古代“玄”通“元”)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东汉名将皇甫嵩曾孙。一生以著述为业,后得风痹疾,犹手不释卷。晋武帝时累征不就,自表借书,武帝赐书一车。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其被誉为“针灸鼻祖”。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有关“击壤”,他在《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都作为正史进行了记载,成为太平盛世的一种象征,为统治阶级接受,后世广为流传。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