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学课本《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其实就是大禹 用愚公隐喻大禹
来源:大唐守捉郞
还记得我们小学课本里学的愚公移山吗?那今天我要告诉你其实愚公就是大禹呢?我们小学课本里学的只是原文中的一段而已。如果翻开全部原文,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其实愚公移山就是在暗指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主要讲太行、王屋二山,阻拦愚公一家向南的道路。每次出行都很不方便。愚公不顾妻子和邻居智叟的劝阻,带领子孙,开始挖山,并且用扁担把石头运到渤海。山神害怕,报告给天帝,天帝被愚公的壮举感动,派大力士搬走了太行和王屋二山。
其实仔细读愚公移山可以发现许多值得琢磨的地方。
愚公移山的发生地和运送土石的地点都跟大禹治水非常类似。
上期我们说了大禹的父亲鲧是有崇氏部落首领,居住在嵩山一带。鲧死后,大禹负责治理洪水。并且说明了鲧是因为动用了颛顼的帝陵土壤,最后被处死。而颛顼帝陵,我们上期也分析过了,是在邙山山脉上的务隅之山。那么大禹治水也是从河南的西北方向开始治理。
大禹治理洪水的范围应该是从黄河流域向北到达渤海,向南治理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并且最终死在浙江的会稽山。
说到大禹治水,就要说到四条河流。黄河、淮河、长江和济水。古代这四条河流又被称为四渎。
《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生地距洛阳不远,就在一河之隔的济源,而这段是大禹治水的关键之地。
济水的起源正是在王屋山下,从王屋山下发源而出。从王屋山到荥阳一线是与黄河平行流淌的。洪水发生之时,黄河与济水并流并且在荥阳和菏泽一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这个堰塞湖在古代典籍中又被称为雷泽,这也是今天菏泽地名的由来。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海内西经》
济水从雷泽向北流出,从山东境内,流向渤海。而黄河从雷泽流出入淮河,从淮河入海。黄河之水当时夺淮入海,入的是黄海。而不是今天的渤海。
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大荒北经》
洪水泛滥,黄河与济河在菏泽形成一个巨大的堰塞湖最终导致黄河流域也爆发了大洪水,在这一片形成了黄泛区。
大禹在淮河流域治水以后,把黄河入海口改为从济水入渤海。而这一点是可信的。大禹的妻子涂山氏,正是淮河流域一带的人。涂山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在淮河东岸。
对比愚公的移山投石的路线,可以说是一致的。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另外《愚公移山》的出处,很多人都没有关注,而只关注了课文本身。《愚公移山》出自《列子ㆍ汤问》,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问夏朝遗民夏革的一段话。
在这段话中,商汤不停得向夏革问话,仿佛是在炫耀自己的功绩。从宇宙万物,一直问到天下各地。而夏革对商汤的表现却显得很不耐烦。商汤一直追问,所以夏革才对商汤说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用以表达对大禹治水功绩的崇敬之情。但此时夏朝刚亡,夏革不可能直白地表露出来,只能用寓言的方式表达出来。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
原文中,夏革一直回答的是不知,而商汤的表现是“固问”,怎么看也不像是礼贤下士,反倒像居高临下,傲慢无礼。
在原文中的第四部分,夏革更是直白地夸赞了大禹,并且也提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曰:“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夏革曰:“然则亦有不待神灵而生,不待阴阳而形,不待日月而明,不待杀戮而夭,不待将迎而寿,不待五谷而食,不待缯纩而衣,不待舟车而行。其道自然,非圣人之所通也。”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原文,我这里就不一一翻译了。
在《愚公移山》中还提到了操蛇神的形象,联系到夏朝图腾,是不是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个手拿蛇的神人形象,不是正是夏朝人信仰的图腾吗?
上古时期,蛇与龙相通,蛇人龙人,正是夏朝人的图腾信仰。伏羲女娲正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而夏朝图腾神灵烛九阴也正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大荒北经》
商朝的图腾就不是龙,不要搞错了,别以为龙图腾是一脉相承。为什么很多人有龙图腾是一脉相承的,这就牵扯到一个正统性的问题了。
商人的图腾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而玄鸟是什么?没错正是凤。龙在商朝统治时期的典籍中,从至高无上的图腾变成了可以肆意践踏的工具。龙成了给凤拉车的工具。
在《山海经》中也反映出了夏商革命,商人对夏文化的态度。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海内北经》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山海经》
这句话是不是更露骨。鸟面人身前面说了是商人的图腾,却让龙给它拉车。
夏朝的图腾沦落给商人图腾打工的地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商人早期对夏文化的蔑视和践踏。直到武王伐纣之时,为了表明周朝人的正统性,表明自己是夏文化的正统继承人,而商人只是个“二道贩子”,龙图腾重新兴起,中华民族从此才真正自称为“龙的传人”,那“鸟人”则成为了骂人的话,说你人中之龙,那是夸你,说你是“鸟人”恐怕你就要揍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好了接着说。说完《愚公移山》的操蛇神的深层内涵,接着讲其中隐藏的信息。
小说愚公想要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以后交通方便。是想要连通去往豫南的道路。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问题,愚公为什么想要去豫南。
我现在就可以回答,因为“豫南”是京城所在地,是夏都城的所在地。
大禹治水以后,分天下九州。而豫州成了天下中州,都城也从尧舜时期,从冀州一代迁到豫州一代。
现代的考古也能证明,夏都在河南境内。愚公移山,想要去往京城的愿望,也符合当时迁都,人民迁到河南南部的情况。
还记得原文中的记载吗?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太行、王屋山在山西东南、河南西北部。愚公面山而居,说明愚公是坐北朝南,想要打通去南方的道路是合理的,下文也提到了方向。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别急,《愚公移山》中还有一处隐喻,说明了两点信息。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文中提到了“京城”,说明当时是有都城的也佐证了当时夏朝国都,以及愚公移山的目的。但最重要的是后面的“孀妻,遗男”。结合上期讲鲧被处死,你能联想到谁?
大禹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了,鲧死后,作为鲧的“遗男”,负责接替父亲治理洪水。这不也正符合《愚公移山》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精神吗?
鲧死了,还有大禹。大禹还有儿子,儿子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终有一天会制服洪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场大洪水之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先民们,在大禹的带领下,全部投入治理之中。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克服了洪水。
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不倒,在苦难中一直前行的精神。
想想《列子ㆍ汤问》中,商汤向夏革炫耀自己的功绩,比起大禹的丰功伟绩是何等的可笑。
作者一家之言,姑且听之。感兴趣的作者建议看看《山海经》和《列子ㆍ汤问》原文。另外关于鲧的事情,可以看作者上一期内容。
参考资料:《山海经》《禹贡》《列子ㆍ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