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本文最前面的我伟大偶像树人先生的(疯言疯语)名人名言:
——一向如此,便是对么?
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大家都心知肚明,你提出来,把它放到了台面上,你就显得格外矫情了。
所以还是闭嘴吧。
十一点映的时候看了这部电影,二刷之前我想写一下初次观影后感。
鲜明多元的人物性格总是会更接地气,更显生活:
姚晨饰演的李捷是成功的精英女律师,事业有成,穿上高跟鞋的战靴就可以在法庭上战无不胜,但是法庭之下,她不得不面对酒桌上的男人和性骚扰,对照顾孩子手忙脚乱,甚至跟自己同为精英医生的丈夫闹离婚,婆媳关系欠佳;
马伊琍饰演的孙芳是一个穿着土气的女保姆,出身贫苦,嫁的丈夫家暴嗜赌,孩子出生后患有不治之症,但为了筹集孩子的医药费她不惜陪酒夜总会,跟登徒子相好,感觉人生不能更倒霉和差劲之下,轻轻的一首儿歌便能哄好孩子。
故事的起源,来自孙芳的报复。
孩子生了病,没钱住院治疗,床位紧张之下被李捷的孩子占了床位,被迫驱逐出医院的孩子最后在一个雨夜里因为孙芳住在偏远的城中村没有救护车也没有好心人,而夭折在这滂沱大雨中。痛失爱子的孙芳便把这一切的归罪于李捷,以成为李捷的保姆为由伺机进行报复,在某一天拐走了李捷的孩子,在李捷苦苦寻找孙芳和孩子的48小时内,牵扯出的令人揪心的孙芳的往事(我觉得用倒霉形容再不为过)。
虽然电影用的是倒叙的时间线,但是没有看过电影的朋友们,我只能剧透最后的结局,孙芳跳海自尽了。
同时,故事也留给了观众足够的空白,留在世上夺回女儿的李捷在此之后何去何从,她打破她的铁面无私公式化的律师之道,而她自己孩子的抚养权归为谁,她的家庭是否依旧破碎,还是会重归于好,不得而知。
而大部分的真实都是残酷的。
她们是同一社会病根上,开出的两朵花。
一个是社会的底层妇女,她从丈夫那里得到的无尽的消耗;
一个是中产阶级的精英女性,好像努力跳得足够高,就可以跳脱环境对女性的围剿。
最后,底层妇女的丈夫被捅死之后烧尸,而律师的丈夫全程在安慰他的母亲,连孩子都是妻子哐哐磕头赎回来的。
她们显示的不过是病态婚姻的一角。
社会的封固决定了以男人为天,哪怕是热播的宫斗剧里也是佳丽三千,而皇帝独有一人,这样的热播剧在为人津津乐道之时且不说是对历史真有几分缅怀,更多的则是对受众底层群体思想的传销式禁锢。
大清早亡了。
除去男人顶天的外衣,哪怕当今已不再有《女则》的束缚,隔阂女性天性的还有分明的阶层之墙。
很多人都以为,更高的阶层是一个安全区,爬进去,就能和下一层的不幸划清界线。别人如何统统与我无关。
总感觉缺失了什么。
但说到底缺失的,还是这个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姚晨在最后说:
这个时代对女人的要求太高了。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职场女性,会有人说你是个糟糕的妈妈;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又有人会觉得不算是一个职业。
女性的选择问题,向来是个难题。
李捷在这个难题中努力保持平衡,金钱和地位尚给她留了一丝缝隙供她喘息。
可“孙芳”却被生存之难、生活之痛堵住了人生的全部出口,无处可逃。
不如纵身一跃,才获得了真正的解脱。
如果拥有了敢于打破陈旧思想想法的勇气和反抗,便是我们所迫切寻找的,却也是要经过漫长的战斗的。
何为共产,何为社会,何为这四字的连接。
底层人民挣扎于温饱,中产阶级努力弹跳,上层阶级挥斥方逑。能够打破界限的人少之又少,渴望达到界限的人趋之若鹜。永不满足。
真正公平的开放包容,不知何时能够真正的存在。
自我的自由是艰难的,是需要付出高昂代价的。
再回到剧情紧紧缠绕的以小见大的母爱上。
母爱伟大吗?——伟大的。
母爱无私吗?——无私的。
母爱自私吗?——自私的。
正如故事最后的本身,李捷理解了孙芳的绝望和孤注一掷;孙芳理解了李捷的力不从心和顾此失彼。
盲目的爱是一种禁锢,是无形的绳索和丝线拉扯。
人有七情六欲,便会犯下七种原罪,善良和恶毒是并不冲突的存在,共生即合理。
但不论何时,我们都应先为人,而后再为人母,为人父。
结尾也要放一句男神的口头禅
“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