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笔记

这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Benedict Carey)先生是《纽约时报》科学专栏的记者,因为工作的缘故,他持续地追踪脑科学及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报道。

上学的时候,本尼迪克特跟很多同学一样,相信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学习要在安静的环境里才能不分心,要记笔记并反复看,要挑灯夜读……

而随着工作中报道的研究成果不断刷新自己对学习的认知,他才明白原来一直以来许多学习方法都是错的!基于此,本尼迪克特撰写了这本书,并将新的学习方法应用在工作和生活上,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我将书中提到的学习方法整理成4个方面,希望对爱学习的你也能有所启发~

一、大脑喜欢变化,

在不同的环境里学习更有效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两份学习内容相同的材料,一份是满篇文字,另一份是图文结合并且用不同的颜色将文字的重点部分标记出来,我们的大脑肯定更加喜欢后者。

但你也许不知道的是,学习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在哪里学、背景音乐、情绪程度等因素其实都会对学习的效果产生影响。

大多数人也许会觉得我要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这样熟悉的环境有助于我集中注意力,比如找一个固定的自习教室的指定位置读书等。

但根据研究的成果,这种方法也许是错的。变换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时间段、甚至学习时听不同的音乐,对学习更有帮助。

简单来说这是因为,不同的环境会对大脑进行更多角度的刺激,学习只是输入,真正将学到的成果输出才算学会了。在不同的环境里学习,有利于我们在输出时,大脑更加高效。

二、主动提取更有助于加深记忆

有一些知识是需要背诵的,特别是一些文科知识,比如历史事件、人文地理、法律条文等等。这类知识对我们的记忆力要求就比较高了。

思考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其实可以将“记忆”分成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存储,就是输入,你完全不用担心大脑的容量,理论上想装多少知识就能装多少知识。

第二部是提取,就是输出,学到的东西在想要的时候是不是能提取出来,这才是检验记忆力的真正标准。

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时花的力气越大,那么印象也就越深刻,在下一次提取得时候也就越容易。

所以,当你下次想要学习某一方面需要背诵的知识时,就不要光抱着笔记反复看了,读十遍也许还没有默写一遍的效率高哦。另外还可以尝试将自己学到的东西讲给别人听,这也是训练输出,加深记忆的好方法。

三、解答难题时,让自己学会偷个懒

当你需要解答一道难题、写一篇论文、着手一个大项目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能一鼓作气尽快完成呢?

然而,研究结果表明,也许你知道在恰当的时候停下来,去做一些不相干的事情(单纯地去放松或者着手做其他的任务),会对解决问题更加有帮助。

这是因为,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后,大脑会给这件事打上一个“我要完成它”的标签。这时候,任何的打断(主动停止或者被他人打断)都会让大脑把要完成这件事的优先级提得更高。

打断之后当我们做别的事情时,大脑并没有停止对这件事的思考和探索,甚至会将身边其他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因素都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联系起来。

这样,当我们再回头去做这件事时,往往会发现新的点子接二连三地冒出来。这就是停下来的好处。

四、好好睡觉,大脑需要

在睡眠中整理信息,创造记忆

让我讲个故事给你,读小学的时候,我几乎每个学期都要主持学校的大队会、参加各种代表会的献词活动。很多词汇对当时的我来讲太难了,我甚至都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也只能硬着头皮去背诵。

当时妈妈交给我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每天睡前和早上刚睁开眼睛的时间,背诵一遍稿件。这种方法效果异常的好,但是我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在《如何学习》这本书里,提到了睡眠的五个阶段:原来大脑在睡觉的时候可不只是做做梦而已,它更多的功能是记忆和学习。

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大脑为脑中的信息建立起不同的关联、不同的组合等。

在“第2阶段”,大脑在强化跟运动相关的记忆,比如音乐学习、体育学习、机械操作技能的学习都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在“第3、4阶段”,大脑在强化刚刚新学到的数据、信息、词汇、姓名、日期、公式等的记忆。

所以,好好跟睡眠做朋友,这不仅是为了健康,也是学习的重要保障。

关于“如何学习”这个话题,这里提到的几种方法只是冰山一角罢了,而且因为大脑真是太神奇,每个人都不一样,肯定要在实践中摸索更多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本书还有一些其他的探讨,比如怎样准备考试成绩更好,怎样背单词才能记得更久更牢固,为什么交替练习比刻意练习更有效等等。我觉得除了学生,也蛮适合老师和家长来读。

最后,愿我们都能具备“终身学习力”,做一个更轻松更高效的学习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