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深度思考,明德明理

这几天读了曾国藩家书中的一些文字,很有触动。他做为中国近代第一名臣,内圣外王的集大成者,在读书、做事上都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理论,这里只是窥斑见豹,领悟了一点皮毛。

1、 精神层面的追求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识字之牧猪奴耳。

大意是只读书但不能深入研究书中的道理,并运用到自己生活中去的话,就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而只是一个识字的牧猪奴。这样的人即使把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全背下来,仍然是个文盲,是个精神上的文盲。

曾国藩在给弟弟信中毫不掩饰对于这类人的鄙视,说他们是“牧猪奴”。读书人在精神境界上的空虚匮乏比贫穷更加可怕。我们国家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通过多次高校扩招,基本实现了大学教育的普及。现在的中国已经基本消灭文盲了,但是精神世界的匮乏依然是中国社会的巨大问题。如今充斥人们生活的各种小视频软件,就很直观的暴露了这个问题,麻木的人们在机械的工作间隙通过刷一个个15秒的小视频来获得短暂的快感,消耗自己多余的时光。

我的一个朋友小刘是一家地产公司的普通职员,每天工作就是汇总各种数据,给领导汇报销售情况,工作没有任何激情。工作的时候拼命喝水,一逮着机会就跑去洗手间蹲着刷某音。由于工作效率低下,晚上很多时候都需要加班到八点。回到家躺在沙发上看网红直播卖货,总忍不住下单买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平时看视频到晚上11点半才睡,周末就通宵玩手机,实在困了才睡觉。精神空虚的他总觉得生活没有任何趣味,活着就是为了喘气,工作是为了活着而迫不得已去赚钱。985高校毕业的他,活成了一副“牧猪奴”的样子。

精神层面的追求是人类独有的,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满足了温饱这样基本的生理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了更高一层的精神追求。丧失了这一层次的需求,人类就跟动物一样了。可悲的是,很多人就是鲜有精神追求的行尸走肉了。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明事理,有志气”的读书人,而不至于沦落成“牧猪奴”呢?

2、格物致知,身体力行

“《大学》之纲领皆已身切要之事明矣。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

深入思考各种事物的道理,就是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格物致知”是古代大知识分子对于自身的追求,现很少有人推崇这样的观念了。很多大老板、教授都在自己的房间里挂着“宁静致远”、“天道酬勤”这样的牌匾字画。这些听起来要么高冷,要么宽泛的词语。格物致知,却比前两个都要更加具体,更加有指导意义。

很多老人都喜欢买保健品,新闻里因为买保健品被骗的案例数不胜数。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发展的系统的中医体系,有一套完备的保养身体的方法。甚至很多病都能通过吃特定的食物去治疗,即人们常说的食疗法。很多人宁可花好几万块钱买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保健品,也不愿花时间去研究保养自己身体的办法。身体有了不适,就是一种“物”,通过观察病症,研究养生之法,身体力行去保养,最终能重获健康,这就是在“格物”了。年轻人整宿整宿熬夜、蹦迪、过量饮酒,导致自己皮肤差、胃不好,首先想到的不是去规范作息,规律饮食。而是通过吃药、买护肤品来掩盖自己的问题。都是急于求成,没有进行深度思考就进行的“瞎操作”。

格物,也是一个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法的过程。

小郑和小李同时入职一家单位,一年之后,小李升职了,小郑却还在原岗位。作为小郑,这个情况就是他所面对的问题,为什么小李能升迁?是自己能力不行还是领导对自己有什么偏见?如果是前者,就要进一步想,小李哪些地方做的好?是他工作细致还是能在领导前更好的表现自己。职场中能晋升的秘诀就是能力强的同时还要会表达自己,小郑通过层层分析找到原因所在,然后取长补短,提升自己。这就是在利用“格物”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刨根问底,基本和思维导图是一个意思。显然,小郑这样的处理方式比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更加有用。

曾国藩提到的两个方面,除了要“格物”之外,还要有“诚意”。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就要诚实的去执行,督促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努力。不能自欺欺人,半途而废。这位老先生真的对于人的研究真是了如指掌,无懈可击。如果小郑明白了他与小李之间的差距所在,但是却不去弥补自己,依然固守己见。不努力工作,上班摸鱼,下班蹦迪。他之前费功夫进行的“格物”过程全部就没有意义了,与小李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面对很复杂的社会。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阿Q式生活早在几十年前就被鲁迅先生鞭挞的体无完肤了。深度思考,明德明理,有规划有理想的人生才是值得肯定的。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深度思考,明德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