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履,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面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面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鉴赏:该诗是李白的代表作,记述了他的梦。全诗采用梦游的写法,用充满想象的文字描绘了一个神奇的神仙世界。它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受挫后的郁闷心情和对生活的极度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不甘心侍奉权贵而渴求自由的心情。在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后,李白先后去了梁、宋、齐、鲁等地,然后在东鲁定居。但之后,他又离开东鲁,南下到吴越游历。该诗就是他和东鲁的朋友告别时写的,所以又叫《别东鲁诸公》。


该诗由三部分组成。开头到“对此欲倒东南倾”是第一部分,交代他入梦的原因—天姥山乃人间仙境。诗人开篇便说瀛洲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境,虚幻缥缈,无法寻求,而浮云彩霓中的天姥山却是真实生活中的,和仙境一样。这里用虛写实,表现天姥山的神奇。天姥山和天台山相对,靠近剡溪,景色秀美,峰峦叠嶂,在越东也算秀美。但和五岳比起来并不算俊秀。但李白却说它比五岳的气势还要挺拔,连天台山都要倾倒在它面前。应该说,梦中的天姥山其实是诗人一生所看到的所有奇峻山川在头脑中的再造幻影。


第二部分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了梦游天姥山中所看到的一切,其中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夸张手法。在梦境中,诗人好像在月光中飞渡镜湖。月光把他的身影照在湖面上,又将他送到当年谢灵运歇息的处所。诗人脚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其当年到过的青云梯。接着,诗人经过回转的石路,在幽暗的深山中看见海日升起,天鸡高叫,一片黎明前的曙色。但他又在迷人的山花和石头旁边体息起来,忽然感觉到暮色降临,十分迅捷。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得山谷轰响、森林惊颤、层巅战栗。如果说有生命的熊、龙能用吟、咆表达情感的话,那层巅、深林的战栗和惊动,以及烟、水、青云的阴郁情绪,就是诗人的意动写法,将环境和自身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一个情感的统一氛围。接下来,全诗达到了高潮,诗境也由奇特转入荒唐。在使人惊惧的幽暗暮色中,突然“丘峦崩摧”,“訇然中开”了一个洞天福地般的神仙世界:在虎鼓瑟、鸾驾车中,“霓为衣”的云之君,驾风为马,受命于诗人之笔,来赴仙山的盛会。


第三部分从“忽魂悸以魄动”到结尾。这部分写仙境忽然消失,梦境破灭,诗人惊悸着回到现实。梦境不在,诗人无法自由地在其中驰骋了。他躺在枕席之上,有感“古来万事东流水”,不禁慨叹人生的失意。但这时,“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让他感到欣慰。接着,诗人又对黑暗的现实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感叹,将在长安三年遭遇到的郁闷一吐而出。同时,也点明其借畅游名川仙境反抗权贵压迫的主题,更表达了无数怀才不遇的封建文人的心声。

该诗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文笔华丽,意境境奇,是一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歌。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