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阅读完的一点感受

5月24在读者书店看完


单独一章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觉得“局外人”有点像:“我”在讲述着我的故事,而“我”之外的人们便是“局外人”了。

文中并未以“我”以外的第三人称视角、口吻来描写,整篇内容像“我”介绍自己的见闻、经历,更主要的是内心感受。


有少数描写人物、环境的词句,让我想起《围城》中作者钱钟书那丰富、灿烂、犀利的文字,有共同点。

好的文字是会有这一点共性吧:用语贴切、生活化,能有催化作用,是内容和读者之间的增效剂。或喜或忧,让读者的头脑、感受也活动了起来。


至于内容(故事),有点儿感受到前文介绍已提及部分情节的影响,对结局(会给“我”判死刑)也不是很意外、伤感或者愤怒。

所以在阅读之前,是否要阅读相关介绍文字呢?

我想,给内容适当分类,如适用阅读场景、人群等参考建议(简介)提供出来就够了。再多的文本相关内容应留给读者,先行探路。译者、其他人有什么想法,放在后头。

(这个想法好像和世面出版书籍时会有一系列的名人推荐、读者赞誉的流行趋势不一样噢。)

你可能感兴趣的:(《局外人》阅读完的一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