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9《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笔记(7.8)

《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笔记

第三章  写教后记和观课记

7.下节课我能教得更好

摘录: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叶澜教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教诲,流传甚广。

对教师如何做教学反思,很多专家、名师也都做过深人论述。粗略归纳一下,不外乎从课堂教学自我感知的成功、精彩、亮点、失败、不足、遗憾之处,以及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自学生的反应或反映)等方面进行记录与分析,提炼经验或感悟,提出改进思路等。

很多教师找不准反思的“点”。原因主要是两点:

1.找不准有研讨价值的反思问题。

2.反思触及不到课堂教学规律、学科教学本质的东西。

建议渴望专业成长的教师要重视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尤其要主动寻求学科教学的教育理论支撑,建立自己的课程观、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这样,面对同样的课堂教学问题,思维就会打开,思考的角度、深度自然会让人耳目一新。

不要忘记,写教后记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把教学反思深人下去,对一些课堂教学问题的认识和见解能清晰、明确起来,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能力,把下节课教得更好,让自己和学生都更加满意,体验到课堂的乐趣与成长的快乐。

8.怎样写好教后记

关于写教后记、教学案例反思等的基本“路数”,教师其实都是很清楚的。比如,不能面面俱到、写成教学的流水账,主要笔墨应放在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如对整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教学策略是否妥当、感觉比较成功的教学环节、有遗憾的教学组织、精彩的课堂生成学生精彩的或糟糕的表现、自己在课堂现场的机智应变和灵光闪现等等围绕这些点进行总结与反思。

写好教后记,需要“穷问不舍”的意识,同时得不断提升教育理论素养。这些都是慢功夫,需要坚持学习,不断积累。但同时,写好教后记也有一些具体的方法策略。

第一,化整为零,深入反思,独立成篇,形成系列。

写之前,先把这个问题想一想,尽力想深想透彻,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最好能反映或揭示一个教学规律,用简练的语言把它提炼出来作为标题。先呈现课堂教学的情境,然后从多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教学现象的原因,是成功的地方,总结出一个经验或规律,是遗憾的地方,从多个方面分析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二,少些课堂实录,多些规律总结;少些细枝末节,多些“状态观照”。

不是排斥课堂实录片段式的教后记,而是建议教师更要学会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这种现象,研究这些问题。

第三,别让“课堂生成”喧宾夺主。

“课堂生成”不宜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教学和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有预定内容和过程的活动,“课堂生成”则是教师难以把握的。

一个原则,即“生成”的课程资源应能为预设的教学目标服务,至少不妨碍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或者是有助于升华“课程目标”。用“课程目标”,而不说“教学目标”,是指有些“课堂生成”虽然妨碍了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从课程价值实现的高度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有意义的。

第四,视野宽一些,不局限于一节课。

教后记、教学案例反思的写作,研究视野应再大一些--一节课后写一写,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写一写,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再写一写,内容应涵盖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后记可能就超越了最初的意义,对于教师“发现自己”,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框架、教学思想框架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119《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读书笔记(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