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命使知识获得了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价值。
教育不再仅仅以人类的道德为目标,直接指向了技术。培根超越苏格拉底的知识就是美德的命题而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工业社会这座大厦完全是由知识的砖块累积起来的。
整个社会的目标变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道德的目的在于把人的行为规定在正义,公平和友善的范围内,从而固守住人的良好属性。
上帝已经死了,你可以做一切想做的事情。道德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坑。
期待经过教育的人比没有经过教育的人有更高的生存能力和工作能力。
生命就是不可遏制的向上冲动和绵延不绝的创造。
一个在内心建立起神庙的人远远胜过内心没有神庙的人,因为前者可以凭借这样的神庙去反思,省悟,忏悔,寻找新的灵光和启迪。
教育对个人来讲,触动的是人的灵魂,对国家来讲,孕育其前途和命运。
一个人又什么样的哲学理念,教育就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进而也会采取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自然就具有什么样的教育实践。
道德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人格的基本内涵就是道德。
应当警告:不要进行过度的教育。要避免运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这样的强制可能使儿童无所适从,可能抑制他们的情绪,毁灭他们的乐趣;同时这还可能毁灭他们今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
认识和构建社会就是教育的一重使命。
科学主义盛行,人文主义衰微。
功利价值掩蔽了人的价值。
名利成为直接目的,人变成了直接的手段。
育人是第一位的,功课是第二位的。
人是根本,学习各种功课是为了培养人的各种能力,当没办法保证人格的时候,给予人的各种知识就成了危险品,一个人一旦失却道德,那么给他知识就等于给一个没有收监的罪犯一把屠刀。育好人,就是为人的一辈子打好基础,而功课仅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要求人们暂时掌握的知识。
真正有效的教育就是在保证良好人格的前提下能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道路,然后积极地帮助他们,而不是设定一个目标,让所有的学生为这个目标去奋斗,然后看达到这个目标的比率。
没有对人的真正尊重,就没有对人达到真正教育。
伦理学是研究人应该具备什么样德性的学问,研究如何使人过上幸福生活的一门学问。
人际关系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和谐有序却是伦理永恒追求的目标。
人的内在素质包含许多方面,比如知识,文化,能力,道德以及与此相应的各种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人类社会实践所积淀的一切,都可以形成人的内在素质,在人的生长过程中,人们谋求的也是这些素质。
人与动物相比的高下,不是人徒具一副人的模样,而是人的优良品质。
伦理重点呵护个人的心灵家园,给人寻找心灵宁静和幸福的空间。道德信守社会集体的利益,给社会集体寻找稳定和谐的秩序。
伦理学是认识人,完善人的学问,而道德学是规范人,约束人的一门学问。
功利主义意味着教育只为人们实现种种功利的目的服务,工具主义意味着人只是达到自身以外其他目的工具。
教育从来都是需要在冷静中发展的事业。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使他们在脱离了我们的教育之后,还能进行自我教育,探寻自己的道路,独立描绘自己的生活图景。
教育需要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有教育技术而已。
每一个来到教育领域中的人,都应该对教育有某种信仰,至少应该热爱教育。教育是纯粹的精神性工作。
他自身的言谈举止就已经是滋润学生精神世界的最好食粮了。
教育中的崇高就是让教育者达到心性,学识修养的高度然后怀着崇敬的情感对待教育的对象并从他们中也培养出一定的崇高感。
教师比任何人都应该更有学问。能给教师增添最大魅力的也是学问。
对人而言,我们可以了解他的需要,引导满足他的需求,但绝不要让我们决定他的需要,按我们的方式满足他的需要,否则人也不是他自己了,人的主动性就丧失了。
应该知道德行与善良的心灵比任何学问或文字都重要。
教育就是培蓄人性而使其丰满和谐的过程,除此之外,教育没有其他意义。
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收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
道德是照亮一切的光源。
判断一个人到底有没有道德向来有两个观测点,一是判断人们行为的动机,二是判断人们行为的效果。
就伦理道德而言,重视人的意识远胜于重视人的行为。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锻造人们的内在意志。
教育最基本的一个任务就是发现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的需求,最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处在有利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让他们自发地成长。
学生在获得每一种能力的道路上,都是一种毫不气馁的锤炼。
现代教育的一个弊端是不断地向学生加压,但却不懂得实际训练,因而学生的负担加重了,但学生的素质却没有训练出来。古人不是一揽子给学生加压,而是抓住学生的一个方面,然后采取严厉的措施进行训练,让他们没有半点懈怠的余地,因而往往容易成功。因此我们有必要多借鉴古人的经验。当然,能用人道的方法可以达到训练的目的,我们就不必采用过于严厉的方法。
健康成长是学生内在发展动力不断获得的过程。
我们所培育的人是一个健康的人,教育的结果就是让学生获得自身的内在发展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发展自己。在某种意义上,教育不是给予学生多少知识和能力,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力量能获得多少知识和能力。
学校教育已经不是让学生获得多少知识和能力的问题,而是如何奠定学生自我发展动力的问题。
如何让教育为自己的成长服务。只有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学生所受的教育才变成了自我发展的动力。
精神的健康成长:健康成长的核心。
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能够健康地成长起来,在外在环境上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丰富,二是健康,三是对人的精神具有吸引力和激发力。
要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健康成长起来,至少应该重视四个方面:一是深刻的智慧,二是丰富的思想,三是高尚的情趣,四是坚强的意志。
积极的思考是智慧产生的母体,什么也不思考的人,肯定难以有智慧。
培养人们的意志力,就应该从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开始,让人们拥有更多的智慧洞见,以此增加人们的自信心,获得内在的力量。
人的身体和精神健康成长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长,那就是如何与社会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我们把这种成长就叫做社会性的成长。
社会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只要人们不严重损害这个社会群体,我们就应该让每一个人都在这个社会群体中生存下来,并且生存得越来越好。
很少有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的人。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是首先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发展。
要让一个人健康成长,我们就必须找到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把这样的兴趣和爱好作为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核心。
从小保护一个人的好奇心。
只有让儿童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一些临时性兴趣就会被淘汰,而真正的,持久的兴趣就会凸显出来,以这样的兴趣为核心,加以积极地引导和特别的培养。
健康成长包括三方面,身体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健康成长。
在教育和培养人的过程中,不能太注重遥远的目标和结果,容易忽视我们目前的生活。一旦遥远的目标-比如中高考,不能实现或失败了,我们就失去了一切。
我们把内在的生命冲动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活动就叫生活。
对教育而言,教育过程就是让学生生活的过程,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很好的生活。
生活作为一种使命。生活作为受苦。生活作为各种关系。任何生活归根到底是各种形式的活动。
要维持生存,就得工作,要获得休息和放松,就得休暇,前者叫工作生活,后者叫休暇生活。
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
生命意识往往以内在的命令,内在的声音等形式表现出来,亦即在我们的内心不断翻腾的各种欲望,各种兴趣,各种志向,各种要求等。
在人的主观世界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是情感,二是意志,这比任何其他因素如思想,观念等更能说明人的主观状态。
情感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显著的特征。
人的生活也不是总处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中,在学习和工作之余还需要一定的休闲和娱乐,有了适当的休闲和娱乐,人才能更为有效地学习和工作。在现代高节奏的生活旋律中,许多人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和工作压力。
杜威从社会生活出发来揭示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儿童现在的生活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学校必须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情境。
教育并不是教师真正做了什么,而是学生真正得到了什么,如果学生不愿得,无所得,任何教育都是拙劣的教育。
教育生活必须寻找到学生安身立命之本。任何教育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很好地生活。
当人的身心成长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后,职业需求才会诞生。
教育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学生身上收获美好的心灵。
独生孩子有行无形变成了这个家庭的中心,在家庭中没有任何平等的伙伴。前者滋生的是自我中心主义,后者由于找不到同龄人而变得孤独。因此,现代独生子女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孤独中心主义者,心胸狭隘,自私,又特别爱好虚荣。
教育如果不能给予学生良好的为人处世心态,不论它给了学生多么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多么强大的专业技能,也就等于剥夺了人们美好生活的能力。
学生愉快生活的三条主线,从终极意义来说,教育不论运行到哪里,最终不忘记给予学生以安身立命之本,不忘记给予学生娱乐的方法,不忘记给予学生为人处世的良好心态。
儿童的动主要是身体的活泼好动,而成人的动主要是大脑的活泼好动。
生活在哪里,教育就在哪里。
心灵的力量远远大于知识的力量,当一个学生由衷地喜欢上了一个教师,这个教师的知识就会发生神奇的效用,全面影响这个学生,但一个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这个教师的知识传授就可能起不了任何作用,甚至让这个学生放弃从这个教师那里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