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

图片发自App

      老曾家有个科举梦,从宋朝末年一直到清朝,湖南湘乡的曾氏家族五、六百载没有出过读书人,从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开始希望从普通的农民家庭中走出一个读书做官人。


    曾玉屏老爷子起先把希望寄托在儿子曾麟书身上,可是他从十几岁进考场,考了十六次,年过四十,头发都花白了,连个秀才都未中,都成了湘乡考场上的笑谈了,曾玉麟不但没服输,把十多岁的儿子曾国藩也一起拉入考场,结果这孩子也居然克肖乃父,连考了六场,也是场场落第,父子俩人一起连续落第,这新闻效应就不止一倍了。

    尤其是第六次考试中,曾国藩被“悬牌批责”为“文理欠通”成了反面典型,这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相当于被全省示众。

  “悬牌批责”对曾国藩刺激很大,他一头扎进书房中,反思自己。


      但是曾国藩和爷爷、父亲一样,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

    他后来在家书中写到,“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在困难面前表现懦弱,被失败击倒,是一个男人最大的耻辱。

    “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悬牌批责”的耻辱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更加激起了他的斗志。

    此后,除了超人的勤奋努力之外,曾国藩也从过去的学习思路中突破出来,寻求改变,调整方法。



  终于在道光十三年,曾国藩通过科举考试第一关,成为了“秀才”,接着,取得了“联捷”,连续通过了举人和进士的考试。

    而他的父亲曾玉麟最终在四十三岁这年成为秀才。

    老曾家终于扬眉吐气了,从此之后,湖南湘乡的曾氏家族的命运彻底改变。

  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取胜天下之至巧。”

  他的人生哲学是“尚拙”。他一生做事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

    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不玩心眼。

    锱铢积累,艰难前进,君子成功也许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的七次科举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