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刻——被讨厌的勇气【四】

《被讨厌的勇气》【日】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这是一本用对话形式总结阿德勒思想,自我启发的哲学——《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反过来想,不为了别人喜欢自己而出发,或者说不被讨厌是不可能的。试问自己是否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努力,你有没有“勇气”正视这个世界,不怕试错、不怕被黑…勇气,它是对于放下的重视,试图把人从束缚中解脱出来,重获自由。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青年守约的来到了哲学家书房,他迫不及待的想…

昨天起了开头没有完成文章录入,现在继续。听到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以前有逃离人际的打扰,希望能专注于某事,现在佩服阿德勒先生能直言不讳、干净利落的拨开云雾,让我们能看得清楚,但怎么生活不过了吗,要远离人群开始自我孤立了吗,这也是今天青年带着的疑问,岸见一郎先生又在其中想让我们打开什么呢?

青年迫不及待又深思熟虑的来到了哲人面前,他认为目的论之类的学说只是一种诡辩。人既不可能忘记过去,也不可能从过去中解脱出来。今天要把那怪异的哲学家驳得体无完肤。跟着他的回忆的和复述,我们来重温和回忆:前几日我承认我讨厌自己,无论如何只能看到缺点,实在找不到喜欢自己的理由。但是,我很想能够喜欢自己,您用目的论来进行解释,那您说说我讨厌自己究竟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利益呢?讨厌自己不会有任何好处吧?

哲人说:

的确,你感觉没有任何优点,只是缺点。也就是自我评价非常低。问题是为什么会自卑,为什么会那么低估自己呢?之所以只看到缺点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为了达到不喜欢自己的目的,所以才只看缺点不看优点,因为不看自己的优点,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你究竟认为自己有什么缺点呢?

我们何时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自会加以堆砌和归因,如果是孩子经常懒惰,不想努力,我们会释放情绪,逢人会拿着这样的事情作为谈论焦点,而这竟被称为是我们下定决心不要喜欢他的决心,看不到优点,只看到问题。这个目的性非常强烈,以至于不敢相信我们是这样的思维?问题不在于思维,而在于我们要引向什么目的,我们要引向下定决定喜欢他的目的,这个目的使得我们摆脱了对孩子下判断,全然欣赏、鼓励的局面。

青年说:

首先,是我的性格,对自己没有自信,对一切都持悲观态度;还有就是太过固执;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而且总是活在别人的怀疑之中,不能活得自然,总觉得像是在演戏。而且,如果只是性格倒还好,自己的长相和身材也没有一样让人满意的。谁愿意和如此乖僻的人交往呢,如果我身边有这么一个自卑而又麻烦的人,我也不会喜欢他。

当我们面对这样那样的无法自我诠释的问题,产生这种情绪让我们无法摆脱困境,于是我们就会归咎在一些无法改变的原因上,这样能让我们觉得合理。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公司职员则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一切都会顺利发展。但是,很多情况下即使那些愿望实现了,事态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我又不自觉的把这些问题拿出来解释发生的事。

哲人说:

你说你现在只能靠看到自己的缺点,根本无法喜欢自己。还说谁愿意和这种乖僻的人交往。为什么只盯着自己的缺点不肯去喜欢呢?那是因为你太害怕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怕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心灵受伤。与其陷入那种窘境倒不如一开始就不与任何人有关联。也就是说“呢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以此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会想:因为我又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有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保持有缺点对你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善”,也就是说“有好处。”请你不要忘记,只要是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人。阿德勒曾说“要想 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这根本就无法做到。

思考:当烦恼来临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痛苦,从而躲避,这里将我们抽离开,只问自己我们是因为要讨厌自己、讨厌孩子、讨厌这个事情,才这样的说、做吗?如果回答的不是,那就是转念了。

上面刚解决完青年讨厌自己的理由,阿德勒的那句除非宇宙中只有一个人的问题,再次引起青年的发问:如果只有一个人生活的话,势必会被强烈的孤独感所困扰吧?(当哲人也不容易啊,总要接受某时自己来的疑问、困惑)

哲人说: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只要在某个地方存在着那个某人,孤独就会袭来。从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阿德勒也断言“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也不足为奇。那么,关于人际关系我们换个角度来谈,你知道自卑感这个词吗?

青年说:

在报纸上看到同龄人活跃的姿态时,我就会感到极其自卑。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那么活跃,而我究竟在做什么呢,或者看到朋友过得幸福,不是想要祝福而是心生嫉妒或者非常焦躁。当然我也不喜欢自己这张满是粉刺的脸,对于学历、职业以及年收入等社会境况也抱有强烈的自卑感。总之就是哪里都自卑。

哲人说:

第一次使用“自卑感”这个语境的是阿德勒,在他使用的德语中,劣等感意思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劣等感是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是一种“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只有一点儿价值”之类的感觉。作者评价自己说:身高是155厘米,心里总会想再长20厘米哪怕10厘米也好,当和自己朋友讲起时,朋友说想法太无聊,长高干什么,长高让人觉得轻松有本事,高大强壮的男士本身就有种震慑感,而另一方面矮小的我却能够让人放下警惕心理,无论对身边人还是自己都是好处啊,这就是价值判断的转换,现在我不会再为自己身高而烦恼了。我对自己的身高感觉终究还是在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感,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把身高看成优点还是缺点全屏自己的主观决定。这因为如此我才可以自己选择。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活在主观的世界里。价格昂贵的钻石,换个角度它只不过是石块而已。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的欲求,追求优越感,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人类进步史上科学进步也归功于追求优越性的结果。人都出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者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无论是追求优越感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过线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中成长的催化剂。

正应该摒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是没有问题了。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实现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或者现实无法改变。

青年说:

哎,自卑感强,人就会变得越消极,最终肯定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感不就是这样吗?

哲人说:

不,这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

下一讲,我们将品读他说的自卑情结,非常值得单独好好为这课题,花上代价的琢磨~晚安小伙们——李小萌

不复杂 即简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时刻——被讨厌的勇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