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No Fear In My Heart》
写在写作之前,我想先谈一谈文学。
《白夜行》有这样一段书评: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个人觉得这句话很精彩,私下里稍作删改: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请允许我继续招摇撞骗,用窃来的话开始这一次的胡说八道。
人心,用更书面的语言表达出来,叫做人性。文学,本质上是研究人性的一门艺术。
木心老先生说:“文学最高的意义和最低的意义,都是人想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就是和自己对质,就是要和真实的人性对簿公堂,脱掉肉身的骨血,把最丑陋的自己一丝不挂地解剖出来,曝光在太阳的灼热下。这样的自己会不堪入目,会遍体鳞伤。但,文学,从来都把真实作为入门的第一步,虚伪,永远都是文学的大忌。
文学世界里,我的引路人是鲁迅先生,他对于此有极清晰的认识:“我们需要的,不是作品后面添上去的口号和矫作的尾巴,而是那全部作品中的真实的生活,生龙活虎的战斗,跳动着的脉搏,思想和热情,等等。”我把这称之为“神明的旨意”,并且,深信不疑。
如果说文学的世界里也有追星族的存在,那么我就是鲁迅的铁粉,嗯,还是脑残粉。先生的《阿Q正传》很早就读过,过去很长时间了,当时的震撼依然在脑海里回荡:文章是这样写的吗?!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对于刚刚走入文学世界的我来说,一个人,一支笔,不过数语,一幕“又凶又怯”的时代就可以那样“锋利”地投影到纸上,在眼前历历再现,这样的笔力足够让我惊艳,足够让我膜拜了。
真实,是鲁迅先生一直在追求的东西,也是我的信仰。在追逐真实的旅途上,黑暗和虚伪从来都是死敌,“既分胜负,也决生死。”不存在任何和解的余地。文学,是偏袒真实的。文学的养料深藏在善良的、美好的东西里面,只有真实,也只能是真实,才可以撕开暗和伪的深渊,把那些发着光的,温暖的火炬点亮,为那些踽踽独行、迷失了方向的孩子们照出归途的模样。
就像海子在他的诗里所写的: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仅仅只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就可以说,文学,是写作的母体。
无数的写作者在文学里汲取营养,消化掉有用的东西,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成熟的个体渴望表达,就会向外输出本我的特质,自然而然构成母体的一部分。母体依赖着反哺日益丰满,营养更加富足,个体得到更好的成长,这套无懈可击的算法持续运转,文学的发展史由此而来。
发展的过程不断循环,文学与写作互利共生,简直就是一个最完美的金融模型。不同的是,金融的跃迁来自利益的召唤。而文学的发展,则来源于数以亿万记的写作个体对于本我特质自觉的挖掘。这种前赴后继的狂热,可以称之为信仰。甚至,可以说,这是文学主导的一场洗脑。不同的是 ,这场洗脑绵延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这场洗脑的教材是无数有关真诚,有关善良,有关美好的素材拼接而来。这场洗脑的目的很简单,六个字足以概括:戳破暗,点燃光。
最近刚读完林奕含的遗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本书用了一种异常克制的、甚至是轻快的笔触讨论了性侵这个相当沉重的话题。这个故事脆弱得让人心疼,关于这本书,有这样一句评价:“生活有时即是地狱,当不得不逼视狂暴的现实,她则以文字回头刺击这个世界。”林奕含的写作之路自幼年时被老师性侵开始,由性侵引发的抑郁症结束。她的故事很软弱、很被动,但却异常耀眼、充满着桀骜。“故事有时是寄生兽,会自行寻找宿主,痛苦不堪,你需要寻找与之共生共存的法则。”对于性侵这个话题的思考,成就了这本书,同时,也毁掉了她自己。
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友好的世界,这个时代有太多太多的痼疾,有无数个林奕含在遭遇一些让人无法直视的东西,很多人不敢抵抗,也无力抵抗。可是,作家可以,就像林奕含那样,用文字对抗所有的卑劣者,“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把自己的抗争用文字武装起来,狠狠地掷向那片看不见尽头的黑暗,不问吉凶,莽撞地、凶戾地“回头刺击这个世界”。
很喜欢沈从文,是既喜欢他的为人,也喜欢他的为文的那种喜欢。记得从文先生的墓碑背面刻着一副楹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末尾的四个字恰好构成了“从文让人”,作为对先生的总览,个人觉得非常的贴切。
纵观从文先生的作品,对人的个体始终怀有温热的关怀,同时又融哲学、美学于一体,兼之以风俗、伦理,却又从来不给人突兀杂乱的感觉,反倒十足的熨帖。单以这份笔力,先生足以跻身顶尖文豪之列,在文学史上趾高气昂地占据任何一个显赫的席位。
从文先生一直说:”我读的是社会这本大书。“先生以小学二年级的学历昂然矗立在璀璨的文学星空,在那样动乱的社会里,铸造出文学的巍然高塔,却又不染丝毫戾气,让人敬佩。“永远只想用无私和友爱来回答这个社会的无情”,或者说,先生是把戾气转化成了水汽,“我要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人性。”用温柔的水性去抚慰跌宕的人心。
片面地理解,林奕含是用文字去戳破人性的暗,那么从文先生就是掀起大海反射人性的光。写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对文学的朝圣,是一步九叩的虔诚,“扑倒的是身体,扬起的,是无尽的尊严。”是向死而生,是破而后立。
有时你堕入绝望,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是不是很难过?好像失去了太多太多,得到的又太少,理想和现实永远都交错在平行线上,让你无力反抗?是不是像当年落魄在上海街头的汪曾祺一样,满腔才情无处宣泄,痛苦低落,甚至想到要自杀?
你还记不记得?就在某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你很认真地擦干净桌子,洗干净手,抽出一支你最喜欢的笔,把一沓稿纸整理了一遍又一遍,虔诚地、颤抖着手指勾下了第一段笔画,属于作家的、第一段笔画。
“我会成为一个大作家的,就像✘✘一样。不!我还要超越✘✘,我要成为最厉害的大文豪!凭我的文笔,一定可以的,一定可以的!”你这样狂妄地幻想着,哪怕你虚浮的笔尖只是勉强凑出了一个歪歪扭扭,毫无美感可言的字符。那一瞬间的你是不是癫狂到浑身颤抖,眼里有血丝骤然爆起?你忘记了所有所有,猩红的视线里,那一个丑陋的字符卷起接天的海浪,奔涌着呼啸而来,你只是不停地喃喃着,“我会成为大作家的!会成为大文豪的!会成为大文豪的!会成为……”
半个多世纪以前,沈从文收到了一封长信,是他的一个学生从上海发来的。这个学生在信里说自己走投无路了,觉得人生太过艰难,始终不能有所成就,愧对老师的教导,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
这封诉苦信让沈从文非常生气,同时又十分惋惜,这个年轻人是他门下最得意的弟子。他立刻动笔,委托老朋友李健吾多多关照这个年轻人,同时回信责骂这个不肖门生。其中有一句话,我觉得足以作为所有写作者的座右铭:“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有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
是啊,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怕什么!记得吗?“一想到那梦想,你不禁就感到自己的脚沉了,身体却轻轻地飘起来。”
翻过一页,英雄即将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