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新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这是东晋诗人著名隐士陶渊明在晚年时所写的一首自传,在自传中,他称自己为五柳先生,过着离群索居,每天饮酒作乐,赋诗读书,逍遥自在的生活,并希望以此而自终。但是,在自传里陶渊明所写的自己,真的是真正的陶渊明吗?又是不是陶渊明一生的缩写呢?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中晚期,据他自己形容,他一出生时的天性就是性本爱丘山,非常热爱自然的,这一特点让他非常喜欢自由自在的感觉,能够细致敏锐的感受到大自然中的一切,并且极其厌恶被拘束。这一独特的性格特点为他人生之后的选择埋下了很大的伏笔。而由于他的外祖父陶侃是东晋时期非常著名的大将军,手中握有雄兵数十万,权倾朝野,甚至根据实力评估,如果时机恰当还有可能依靠手中的军队进行篡位。所以陶渊明的家族也由原本的寒门变为了新兴的士族之一,刚刚咸鱼翻身,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自然非常向往只有成为士族才能带来的官场,也就因此在家族里,形成了一个学习气氛浓重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下,从小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也同样被沾染,接受了非常优良的儒家传统教育,从而年纪轻轻就已经胸怀大志,希望能够扶剑独行游,创造一番自己的功业。俨然和家族中的许多其他人一样成为了积极入世的儒家知识分子。

      胸怀大志以及家族背景之下,陶渊明想要去当官自然是没有那么大的难度的,于是也在20多岁的时候如愿以偿的官场当了一个还比较高的职位,但是,当时的官场是怎样的呢?

      由于东晋从刚开国起就已经是一个被士族苟且救活的朝代,皇帝的皇权非常微弱,这才有了所谓王与马共天下之说,而这种世家大族权力很大,皇权很微小的官场权力比重自然随着朝代的演进愈演愈烈,到了陶渊明的时代,不仅士族政治丝毫没有消退,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境地。就连五大三粗的军阀们都来官场上搅一把浑水,使得东晋当时军阀割据严重,每十几年就会出一个足以随随便便轻轻松松颠覆整个东京的军阀。

      在如此严重的士族政治之下,一切都基本是由军阀和氏族说了算的,所以如果想要在官场混一个位置,就务必巴结一个军阀或者士族,很显然,这也是刚刚进入官场的陶渊明即将面对的路。

    但是别忘了,陶渊明的本性是性本爱丘山,喜好自由而不喜欢被拘束,是注重自己内心的想法的。可如果要巴结一个军阀或士族,就务必首先不会那么自由而会被拘束,这还不打紧,关键是这些军阀和氏族的官场作风和习武,五大三粗的逾矩作风,根本不可能被陶渊明所认同啊!在这种情况之下,追求内心的认同感的陶渊明能够安安心心地在官场上做官吗?很明显是不能的,那怎么办呢?

    只好归园田居,只好放下自己心中的济世之志,回到田园境,这也是为什么陶渊明在第一次当官之后短短几年就回到了他的故乡耕种,为了自我安慰自己,陶渊明甚至写下了许多首让自己释怀的田园诗歌。

    但是陶渊明能够放下自己的所有理想和追求吗?能够就这么一归隐就了知了吗?在荣木里他写道:嗟予小子,禀兹固陋。徂年既流,业不增旧。志彼不舍,安此日富。我之怀矣,怛焉内疚!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是的!他不能,他在内心中仍然向往着所有儒家知识分子都向往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啊!他不甘心留在田园,他不甘心就这么荒废时日,一事无成。他不甘心官场上全是那些腐败的糟烂的小人儒!他想要学习孔子,想要承接儒家的精神血脉!所以在田园里呆了那么久又如何呢?就算40也没什么作为又如何呢?他又抉择了,他放下了对官场的厌恶,再一次入了仕。

    可是进入仕途之后,陶渊明又一次发现了自己的无力,的的确确,他有着拯救天下,拯救那个陷入泥潭之中的社会的心,但正像向世人皆醉我独醒那样,作为一个在官场上的无名吾辈的小官,陶渊明又能改变什么呢?什么也改变不了,不仅改变不了,还得整天忍受旁边的低俗的人的所言所说。

    孔子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颜回能够安贫乐道,陶渊明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又呆了几年,然而陶渊明终究和孔子颜回不一样,虽然他有着如家知识分子所拥有的解救天下的大志,他终究是性本爱丘山的,终究是喜爱自由,不爱拘束的。这边使他相较颜回和孔子等等一生,都在追求大道的人更容易去释然,更容易放下自己心中所有的念想:就连孔子也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既然自己穷尽所有的力量也可能无法改变这个社会,那就顺应自己的本心,回归田园,独善其身就好了!既然行不了,又何必非要去行呢?

    怀着这样的心态,几次进入官场,又几次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再一次做出了选择,他回去了,而这一次他的心早已通透,他早已能够放下自己心中所有的一切,从而能够真真正正的顺应自己本来本真的本性,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也正是这时候他呈现出了五柳先生传中所呈现出的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的状态。

    这便是陶渊明的一生,他爱好自然,性本爱丘山。他深受是儒家的教养,也终其一生,其实都在坚守着儒家最本质的东西。他纠结,几进几出,但他也释然,能够不慕荣利,闲静少言。他的生命是独特的,也是光彩夺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柳先生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