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吗?

听过很多人抱怨,一拿起书本来就头疼,明明知道看书是有好处的,但就是看不下去。还有一些人认为,在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获得信息与知识的方式不知凡几,为什么还一定要选择读书呢?

对于前者,我一直不能给出很好的建议,我一向认为,能不能静下心读完一本书是和一个人是否对读书感兴趣有决定关系的。对于后者,我不知道该怎样反驳,似乎他们说的很有些道理。直到我读了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我才对阅读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对上面两种情况做一个很好的解答。

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一经发行就登上美国畅销书榜榜首。30年后,艾德勒又联合查尔斯·范德伦进行了增订改写,优化了书中的理论,增添了许多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的新的经验。

如同作者所言,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那么这本书一定对你大有裨益。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又一直不能从书中有良好收获的人,那这本书无疑将会为你拨开云雾。

对于现代人而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我们打开手机,通过百度、微博、头条、公众号等APP和资讯平台可以瞬息之间了解到这个世界上千里之外的动态。在这样的便捷的条件下,我们的确对这个世界更为了解了。然而这种高效率的资讯对我们真的是只有好处的吗?

人们对一件事物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知道——当下人们从互联网上轻易获取的经过精美包装的资讯信息都属于这一层次。人们在获取这些信息时的状态只是浏览,对于这些资讯信息的处理也仅仅局限于知道。

第二个层次是理解——所谓理解就是,你获得了关于某件事的讯息后,你能够搞清楚它是怎么发生的,这件事发展过程中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与其他的事实有什么样的关联等等。现代人在获取信息时往往停留在第一个层次知道而无法进入到第二个层次理解,其根源便在于,现代的媒体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第三个层次是思考与反馈,当一个人获得了某条资讯,同时也理解了这条资讯所传达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之后,更进一步就应该是针对这一件事去提出问题,生发属于自己的思考,然后或批判或借鉴的运用到自身。

因此,对于阅读而言,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驱使下做到主动阅读。这个目标应该是什么呢?显然,应该是跳出认知的第一层次,区别于通过互联网获得资讯,以求得理解乃至有所思考和感悟为目标。

艾德勒认为,有目的的主动阅读是一种学习,不过这种学习是区别于经由教育实现的

学习。艾德勒将经由教育实现的学习称之为指导型的学习,也称之为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而有目的的主动阅读则是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

对于二者的理解与区别,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准备出国留学,这个时候你会选择报名培训机构的英语辅导班,经由专业老师的教授来学习雅思英语。老师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向你讲解雅思英语的种种知识,然后你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来接受这些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老师辅助,学生同时自我努力的学习就是教育,也就是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

而阅读却不一样,阅读是需要你通过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以及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在大脑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完成对一本书的学习。这个学习过程你所能依靠的仅仅是你自己,这是一个未经老师或者其他人帮助的学习过程,这也就是一种非辅导型的自我发现学习。

由以上来看,经由教育的学习使我们获得的更多是知识是技能,而阅读能够带给我们的则是核心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的提升。因此,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这样定义了阅读的艺术:

这是一个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己的过程。你的头脑会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而产生这种结果的运作技巧,就是由许多不同活动所组成的阅读的艺术。 

如果你能够确立好你阅读的目标,并且深切理解了以上所讲的阅读的艺术,那么你只需要花些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阅读层次,之后,对你而言,读完一本又一本的书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将阅读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式的,较高的层次包含着较低的层次,在最高的层次主题阅读里包含着前面全部三个层次。

了解了你自身的阅读层次,通过学习去提升你的阅读层次,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原来读书是一件很简单很快乐的事。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书生留得一分狂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