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德善

[通行版原文]

圣人常无心①,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③为天下浑其心④,百姓皆注其耳目⑤,圣人皆孩之⑥。

[译文]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注释]

1、常无心:一本作无常心。意为长久保持无私心。

2、德:假借为“得”。

3、歙:音Xi ,意为吸气。此处指收敛意欲。

4、浑其心:使人心思化归于浑朴。

5、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使用自己的智谋,生出许多事端。

6、圣人皆孩之:圣人使百姓们都回复到婴孩般纯真质朴的状态。

【帛书版原文】

第十二章 德善(49)

聖人恆无心,以百姓之心爲心①。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②。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③。

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爲天下渾心④,百姓皆屬其耳目焉,聖人皆咳之⑤。

①聖:从耳,呈聲。甲骨文字形。左邊是耳朵,右邊是口字。既善用耳,又會用口。本義:通達事理。《說文》:“聖,通也”。即雙耳通順。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耳順之謂聖。”又引申爲無所不通,又引申爲精通一事。參證: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的聖字,象人上着大耳;从口會意。聖之初宜爲聽覺官能之敏銳;故引申訓通;聖賢之義,又其引申也。聽、聲、聖三字同源,其始當本一字”。

② “善者”後通行本多一“吾”字,下幾句“者”字後亦同。

善:好,美好等義。《說文》:“譱,吉也”。譱,吉祥的言詞。吉言爲善。“譱”字今惟見於《周禮》,其他皆作善。善之,即好好相待。德善也,有德是善。

句義:聖人居道“无“而用德“一”,无私无欲,唯德是從,以百姓心中的真性復明爲己任。雖然百姓因爲離道失德而對德和道的理解以及表現各不相同,但聖人一視同仁,善良的人善待之,不善良者也善待之。這是因爲德是上善的,沒有分別性,不受陰陽“二”的制約。

③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說文》:“信,誠也。”相信、信任、信用、真實等義。

句義:對德和道誠信的人以忠信相待,對那些並不誠信的人也同樣以忠信相待,因爲德“一”之內是豐富淳厚的真信。

④翕:義爲閉合、收攏、聚集、和諧、合順等。《詩·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從甲本原件影印本看應爲此,《馬王》甲本作“歙”,義同。《道藏》甲本辨爲“

”,據《正字通》義亦同。通行本作“怵”。翕翕焉,爲了和諧而辛勤聚攏的樣子。 

渾:《說文》:“混流聲也”。《玉篇》:“渾,水噴湧之聲也”。渾,據近聲同源與魂通假爲用。爲天下靈魂和核心之意。通行本“渾”後多一“其”字。

句義:聖人爲了天下的和諧合順,遵循自然規律,爲百姓復歸德道而默默无爲地、无私无欲地奉獻,成爲民族的靈魂。

⑤屬:《說文》:“連也,从尾从蜀”。蜀,《說文》曰:“葵中蠶也”。尾與蜀皆說明“屬”的連帶、附屬、歸屬等義。通行本作“注”。  咳:通“孩”,甲乙本皆缺,乙本補作“咳”。通行本作“孩”。《說文》中無“孩”字,僅有“咳”,釋爲小兒笑也。又釋其古从“子”,即“孩”。張舜徽《說文解字約註》:“小兒笑曰咳,因之小兒亦稱孩,用引申義也。後世謂兒爲孩,借咳爲咳嗽,分爲二字矣。”

句義:聖人以百姓之心爲心,以引領百姓復歸德和道爲大任,將天下百姓視爲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一樣地愛護和關心。不論百姓能否理解和實踐德與道,他都一視同仁地關心愛護,對於百姓的各種認識,只報以孩童般稚雅的笑容。既不因百姓的難以德化而抱怨,也不因百姓的無知而鄙視。

【个人理解】

      这里仿佛感受到了圣人的心量之宽广博大,“恒无心”其实就是说的常怀无为之心处事的意思,不存在什么自己的私心欲念,而是以大家的心为自己的心,正所谓民心所向。而对待人民的态度也从来不分什么善良不善良,忠信与不忠信(因为有了分辨心那就不是无心了),而是都采用善待与相信的方式对待,正所谓与人为善。最后就是描述了一个圣人与天下合为一体,是遵循自然规律,无私奉献,与百姓和谐合顺的相处的场景,百姓其实就是圣人的一部分,就好像耳朵和眼睛一样,所以不会有分别心去对待,而是都会像对待孩子一般质朴的方式去爱护他们(谁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呢?)。

      这里也是讲述了“王天下”的做法,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帝王之书,里面讲述的都是如何做好管理人民百姓的方法论,对我们现在的启示就是:管理小团队还是大企业,无论大小,都应当秉承奉献自我的方式去做事,而不是利用别人成就自己个人利益为目的,管理其实是不应当存在分别心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就好像眼睛、耳朵、鼻子嘴巴,他们的作用各不相同,你不能让眼睛代替耳朵去听,也不能让嘴巴代替眼睛去看,所以不同的人用处特点都不同,他们只是擅长的方面不一样罢了,应当把大家当成自己的一个部分,合理的使用,就像使用自己的身体一般,懂得如何用,同时也懂得爱惜他们,所以只有做到这种境地,那么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

      对于社会来说同样的道理,人才的培养教育其实不一定都是一个模式,可以是多种模式和渠道,最终我们都是选择可用之人,需要之人,那么不要笃定的认为一个博士就一定比一个职业专科毕业的学生要有用,因为从事的领域不同,所以没有可比性,选人用人也不应当有这种分别心,应当更加理性的区分用途,你如果是找的勤杂工,那就没有必要选择高学历人才,高学历人才也干不好这份工作,所以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人才,行行出状元,这么多的行业构建出了社会的丰富与和谐,所以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采用包容的心态容纳了大家,才形成了今天的和谐局面,因为我们都是这个社会的一部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德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