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上青春期

本文9713字,大约20分钟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当孩子不像以前那样跟前跟后的时候,当孩子在同学面前与你拉开距离的时候,别奇怪,也别失望,这说明美好的青春期来临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最终是为了分离,是为了让孩子在独立以后内心盛满爱,浑身充满力量,然后信心百倍地去面对他们自己的人生。所以,淡定从容地面对这个过程,是父母,尤其是妈妈的必修课。

几点体会分享如下:

(1)最重要的,不要以为孩子跟我们拉开距离就说明他们不爱我们了。他们闹独立的种种行为有时候可能会有些鲁莽,甚至让我们有点受伤,但其实,他们对我们的爱依然如故。

(2)孩子在尝试运用自己的能力时并不一定都是吹着号角向全世界宣布的,有时候反而不想让我们知道。因为他们也要面子,也怕面对失败,更怕失败后被取笑。所以,尽量忍住吧,不要去多方打探了。即使不小心知道了,也留一点空间给他们。

(3)孩子的美好愿望和目前的能力并不一定能匹配,所以有时候会捅娄子、犯错误。当他们不肯放弃,执意要再尝试的时候,即使我们凭经验知道结果会是一样的,仍然可以给予鼓励和信任,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发现。

(4)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处在自信和自卑两个极端。在闹独立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往往容易否定自己,这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打击和嘲笑,相反要鼓励他们面对挫折。有时,一个爱的拥抱就是最好的支持。

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话术

建议说的话:

(1)看起来你很有主意,能说说看吗?

(2)我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愿意告诉我吗?

(3)看起来你很受挫,我可以抱一抱你吗?

(4)如果你希望自己来做这件事,我支持你。

(5)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学习到下次该怎么做了。

不建议说的话:

(1)你懂什么,别瞎说。

(2)看你搞得这一团糟,净添乱!

(3)你看你看,不行了吧。还不肯听劝。

(4)你翅膀硬了,不用我了是吧!真没良心!

(5)早就跟你说了不能这样,现在知道了吧。

青春期的孩子,爱美是应该的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按照我们的审美标准生活呢?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喜好,他们有自己的无奈。他们努力地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规矩中摸索稍微能够彰显一点个性的方法,他们在家长的各种要求和压力下奋勇捍卫自己少得可怜的主权,不容易啊!

况且,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在追求时尚这件事情上,我们不仅不应该去干涉孩子们,反而要向他们学习。年轻人对时尚有着本能的嗅觉,对父母辈的风格有着本能的反叛。所以,指望孩子们像我们期待的一样穿衣打扮,不仅没必要,也没可能。

请把爱美的权利还给他们,相信他们的审美能力,相信他们知冷知热的能力。相信他们在错误中不断学习的能力。接受他们跟我们不一样的想法,让他们的爱美之心自然发展,不因为要对抗我们而走上过于激烈,甚至连他们自己本来也不认可的道路。

应对孩子臭美问题六步骤

(1)在想去反对孩子的穿衣打扮时,想一想,你担心的是什么?

(2)问自己,你担心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是客观事实吗?

(3)再问问自己,你担心的最坏结果是什么?它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4)如果它出现,你有办法应对吗?如果有,就可以不用干涉了。

(5)如果没有,平静地告诉孩子你的担心,并跟孩子一起探讨,如何才能既满足他的需要又解除你的担心?

(6)尊重彼此,找到折中方案。

家长的目的不是控制孩子不要因为爱美耽误学习,而是为了启发孩子思考一些他们自己有能力思考的问题,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爱美背后的需求是什么,思考如何去满足自己这些需求,如何做到既爱美又不耽误事儿。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是在教给孩子如何发现问题的本质、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时间管理。但这个过程完全是一个由孩子自主思考并主导方法的过程。

父母可以做什么

事实上,发现自我、建立自我、发展自我,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一生的功课。如果青春期时,在这方面的探索能够得到保护、支持和鼓励,孩子们就会更顺利地了解自己是谁、是怎样的人,了解自己的喜恶偏好,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更早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为下一步上大学和进入社会奠定更好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慢慢找到自己明确的存在感。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成为一个真正对自己负责的人,在青春期这个重要的阶段就要给他们机会去探索、去经历、去犯错、去体会。因为只有通过犯错,他们才能从中学习,只有亲身经历,他们才能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建立自己的独立人格。

处理好与青春期孩子关系需明确的几个认识

(1)青春期的孩子内心仍然需要父母的亲近。

(2)孩子有时故意疏远我们,是想找独立的感觉。

(3)坚持向孩子表达爱和亲密,只要够真诚并不会让他们反感。

(4)不要把孩子的疏远行为看作是针对自己的。

当青春期的孩子表现出让我们不解、疑惑、伤心、失望的行为时,别急着给他们扣帽子,也别自怨自艾。跟他们聊聊,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你就会知道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能够跟他们站在一边去面对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如何跟青春期孩子表达爱

(1)如果感觉“爱你在心口难开”,可以用书面形式。如电脑屏幕边、钢琴盖下面和文具袋里的小纸条,温馨的短信和微信,深情的书信,等等。这些都是父母积累的智慧,且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

(2)刚开始时,孩子可能会表现得有点别扭,甚至嫌烦;也可能会没有任何反应;还有可能持观望态度。别放弃,继续做。

(3)建立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和祝福语。每天起床后、出门时、睡觉前都可以用来表达。如我家说了十几年的两句话:“再见,祝你有愉快的一天。”“晚安宝贝,我爱你。”

(4)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尽量不说特别伤害和打击孩子的话。诸如“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孩子!”“你到底像谁啊!”“你怎么这么讨厌呢!”等等。万一说了,过后一定要道款,告诉孩子这不是真的,只是自己情绪失控时的口不择言。

(5)父母之间、父母与长辈之间也要有意识地多一些爱的表达,这对孩子既是一种影响也是一种示范。

孩子们其实本来没有太大区别,是我们做父母的投射了太多,加入了太多自己的判断和情绪,才会给孩子们贴上了很多标签。其实,从平时的观察中我也发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家长就极少有对自己孩子满意的,永远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比别人家孩子的长处。

当我们心里对孩子满是担心和忧虑时,即使嘴上说“孩子、我相信你”,孩子也是感受不到这份信任的,因为我们内心其实并不信。只有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对孩子有信心的时候,这份力量才能被孩子们感受到,他们才能够对自己更有信心。

孩子作业方面,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在孩子刚开始写作业的时候,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

例如:

(1)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规划写作业的进度,需要化整为零,小步前进。

(2)帮助他们学习时间管理技巧,例如合理安排、前紧后松、劳逸结合等。

(3)帮助他们养成做前认真读题、做的过程中专注、做完之后检查等学习习惯。

(4)协助他们一起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在他们遇到难题时从旁指导和鼓励。

(6)在按老师要求协助孩子完成听写、默写、背诵这类作业时多关注孩子做的好的一面,用欣赏和指导代替挑剔、挖苦和责罚。

生活中,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1)经常表达爱和支持,始终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

(2)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响应,提供协助。如找家教、甄选课外辅导机构等。

(3)在孩子谈论作业时,发牢骚时,尽量闭上嘴,少说多听。

(4)在孩子遇到作业困境而烦恼急躁甚至崩溃时,接纳孩子的情绪,并相信孩子有处理情绪的能力。

(5)拥抱、抚背等安抚性的动作,端茶、送水、送水果等表达关心的行动,能够让孩子感觉到支持。

(6)在孩子愿意的时候提供建议,但不要期待孩子一定接受。

(7)在孩子因坚持己见而遇到挫折时,不要幸灾乐祸,也不要企图证明他的方法是错的,因为他已经知道了。

(8)在孩子取得任何进展和进步时。要及时鼓励,不要急着归功于自己的英明指导。

孩子不想上学,家长怎么办

首先,孩子说不想上学与孩子真的不去上学,这中间很可能还有很长的时间,这也正是我们家长去深入了解情况,提供帮助的机会,当孩子说不想上学的时候,不要惊慌,先稳定一下自己的情绪,倾听孩子的感受,看看孩子是真的不想去,还是只是抱怨一下而已。

因为有很多时候,孩子只是需要发泄一下情绪。当他感到劳累、辛苦、烦躁、生气时、有人听到他的表达,有人接住了这个情绪并且不带评判和说教地接纳下来,孩子就感觉到了被理解。胸口那股闷气出来了,就能够打起精神重新去面对困难。所以,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平静面对,耐心倾听、温和地给予理解和支持,孩子就能很快恢复。

还有一种情况,当发现孩子是真的不想去时,更不能急。问问孩子最近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孩子越是不肯说,我们越是需要耐心。如果孩子坚决地表示不去了,这时候强硬的态度或做法也许能起一时的作用,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如果我们不了解背后的原因。很可能会错过沟通和疏导的时机,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

以下几种临时处理方式可供参考:

(1)可以先与孩子达成一致,相约先去上学,承诺孩子回来以后慢慢沟通解决。

(2)暂时先不去上学,现场做一次深入的沟通,了解不上学这件事情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再跟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

(3)根据孩子的情况,考虑真的让孩子先缓几天不去,再在这几天里观察和寻找时机,与孩子一起沟通和解决。

(4)每个孩子都不同,每家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模式不同,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也不一样,因此没有标准做法。但有一条是通用的,就是充分地倾听和理解,与孩子站在一边,态度要温和而坚定,目的是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解决他无法独立面对的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以把孩子弄进学校为唯一目的。

作为家长,我们永远有一件事情可以做

那就是始终传递爱的信息,让孩子知道,我们永远是和他们站在一边的,我们永远会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以下具体做法可供参考:

(1)跟孩子说,看出他情绪有些不好,问孩子是否愿意聊一聊。

(2)如果孩子愿意,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的前因后果是怎样的。

注意,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保持专注,眼神交流,尽量不说话,只用一些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的助词和短语。比如:嗯,哦,是这样啊?后来呢?还有吗?

不要主观猜测,更不要先给孩子“判罪”。

(3)问问孩子在其中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他认为对方的感受是什么。他的希望是什么。

(4)问孩子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注意,不要评价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面对和解决。如果孩子决定先搁置不去解决,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责怪孩子逃避或者胆小。不要强迫孩子接受你的想法。

(5)告诉孩子你爱他,只要他需要,你愿意随时提供帮助。

(6)如果孩子在第一步就表示不愿意聊,尊重孩子的选择,按第五步去做。

(7)保持观察,如果有必要可以找机会跟孩子再次交流。如果本身是孩子主动求援,就直接从第二步开始。

孩子的朋友,家长不喜欢怎么办

以下的方法供参考:

(1)跟孩子聊一聊,看看那个孩子的什么特质吸引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跟他在一起是什么感受。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那个孩子,同时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哪些需求是跟那个孩子在一起得到了满足。

(2)听听孩子对那个孩子一些不被你喜欢的方面的看法。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的评判标准,也能知道孩子受影响的可能性有多大。

(3)有可能的话,邀请那个孩子到家里来玩儿或者吃饭,近距离观察那个孩子以及两个孩子间的互动。

(4)就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跟孩子进行讨论,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看法。

(5)鼓励孩子带动那个孩子进步。与孩子讨论各种可能性和可行性。

(6)根据第一步了解到的孩子的需求,与孩子展开讨论,看是否还有别的途径同样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以此拓宽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地跟孩子讨论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更多地了解孩子,解除家长自己的担心,同时可以帮助孩子对于交友这件事展开更多的思考。相反,简单粗暴、横加干涉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倒可能激起叛逆之火,结果就是他想跟谁玩儿还是继续跟谁玩儿,只不过你从此可能不知道了。

孩子不想参加家庭活动,家长怎么办

可供参考的方法总结如下:

(1)有重要的家庭外出计划提前通知孩子。

(2)如果是跟孩子相关的事情要提前征求他的意见。

(3)当孩子不愿意参与的时候,别急,听听孩子怎么说。

(4)跟孩子一起想想有什么办法解决他的顾虑或者担忧,同时满足彼此的需求。

(5)如果孩子有道理,允许孩子不参与。

(6)如果觉得事情很需要孩子的配合,说出自己的需求。

孩子不想理发,是什么原因

不是每个不想理发的孩子的原因都一样。据我了解,有的是因为不喜欢被人摆布的感觉,尤其是在头上搞来搞去的,有的是害怕无法面对一个自己认为难看的发型,有的就是觉得自己头发长一点更好看、有的是反抗父母的反复催促,有的是跟学校的检查玩心跳,还有的是不喜欢理发师一直唠唠叨叨,还有的就是纯粹懒得去理发......

家长在理发这件事情上要学着放手,把自主权交给他。只要学校能过关,只要他自己觉得好看,长或短又有什么关系。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

有的时候,为什么孩子大冷天的非要穿个短袖去学校呢?跟他怎么说都没用,他非说不冷!

当然,这后面还有各种可能。比如,青春期的孩子想显示自己厉害、抗冻;比如,他们几个同学打赌,谁穿外套谁认怂;比如,他心仪的那个同学也穿着短袖,他可不能让人看不起;比如,他所佩服的那个同学,从来都是一件短袖、太潇洒了;还有可能就是单纯地想反抗我们的控制,你要我穿,我偏不穿!…...

孩子们有时候可能自己都弄不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所以,如果想知道为什么,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用怎样都能接纳的态度去问一问孩子,用尊重的语气去跟他们沟通。最理想的,当然是把这个问题交给他们去思考,把照顾好自己的任务交还给他们自己。

关于孩子的手机问题

经常有家长说同样的问题,表达自己内心的焦虑。仔细询问之下才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没有家长在焦虑状态中形容得那么糟糕。有的孩子每天玩一个小时就被家长定义为“上瘾”,而有的只是周末玩两天。也能让家长疯掉。当家长能够冷静下来。不带情绪地客观描述孩子对手机的使用状态时,就会发现,其实大多数孩子玩手机的时长都在正常范围内,最多也就是每天放学回来看看,或者平时不看只是周末看。毕竟学校也在管理这个问题。

当然也有极少数真的上瘾了,就是除了看手机什么都不干,或者不给手机就要拼命。这种情况下,我仍然要说,不是手机的错,而是父母的养育方式和父母跟孩子互动模式出了问题,父母与孩子的联结出了问题。果真如此的话,也不是靠摔烂或者没收手机,甚至送去电击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的,爱才有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让孩子感受到爱,重新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孩子从对手机的沉迷中走出来。

那么,既是如此,我们就不用管孩子的手机使用了吗?还是要管的。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我们毕竟是监护人。他们的大脑皮层还没有发育完全,负责时间管理、统筹计划的前额叶皮层还没有长好。因此,他们会玩得忘了时间,他们会在明知该放下的时候舍不得放下,他们会在一边做功课的时候一边忍不住去看,他们还可能会在半夜偷偷起来玩儿。所以,我们不能放任,我们要管。只是,我们要换一个方式来管。不是高高在上的、声色俱厉的,我说你做的监管,而是相互尊重的,相互理解的,共同商讨的协管。也就是在感受到爱和尊重的基础上,充分倾听双方的需求,一起讨论手机的使用和管理办法,然后从中挑出双方都同意尝试的方式,试用一小段时间,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个过程可能要不断反复,但是,只要爱在,只要联结在,我们就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前进,摸索出更利于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方法,最终达到让孩子实现自我管理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面临的考验其实很大。首先是自我的情绪管理,其次是言出必行,和善而坚定地坚持,最后是允许孩子在失望时发泄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在意的就是,有人爱我吗?有人喜欢我吗?他们可能会交替出现自卑与自负的心理,可能会对自我价值感产生怀疑,还可能会有无边无际的孤独感。在这样的时候,他们很容易投向虚拟世界,沉迷在一些游戏里找成就感。所以,让孩子有自己热爱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注,在家里和学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感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让孩子对游戏有一定的自主参与和选择的权利,也许就是我们能做的。

真正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并且以尊重的态度邀请孩子一起来参与制定。这的确不容易!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按照约定执行的话,责任方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监护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跟孩子一起去面对他成长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协助。所以我们自己需要担负起这个执行约定的责任。

关于孩子早恋问题

家长担心孩子早恋,基本集中在三个方面:(1)耽误时间、影响学习;(2)情海翻波,影响情绪;(3)尝试禁果,影响身心。

看看孩子们的想法:

第一,如果脱单了,至少就有了一个为之奋斗的理由。在茫然的纠结的青春期,有了一个彼此喜欢的人,就如黑暗的夜里多了一盏灯,起码觉得自己不再孤单,有人能够分享自己的喜和乐,并且能够在前进的路上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这种作用是再好的父母和好朋友都取代不了的。

第二,如果有了除父母之外的亲近的人,就更有长大了的感觉。

第三,反正生活已经是这么累这么无趣这么大压力了,多一个人来分担,就算会吵架不开心,也是乐比苦多。

第四,在这个年代,虽然初尝禁果的人不少,但我们都是有责任心的人。我们对性知识多少有一些了解,并不像家长想象的那么懵懂。并且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清楚地了解自己要对此付出的代价。所以,其实我们比家长想象的要慎重和小心。

家长可以怎么做

在我看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很重要。开放的心态并不是说绝对的支持或反对,而是无论孩子是否谈恋爱,这始终是一个可以散开来谈的话题。

(1)如果孩子有了喜欢的对象,但是并没有走入恋爱。我们可以倾听孩子的快乐和烦恼,了解孩子被对方的哪些特质所吸引。又是哪些在阻碍孩子走入下一步,孩子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他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有哪些想法和打算。

(2)如果孩子已经在恋爱中,我们可以分享孩子的喜悦。通过平等的交谈,了解孩子看待异性的标准,了解孩子如何处理两个人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启发孩子思考恋爱和婚姻中的平等尊重和相互扶持具体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思考怎样才是更有利于彼此成长的关系,如何建立起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3)如果孩子恋爱失败,理解和同情孩子的感受,支持和鼓励孩子。启发孩子思考恋爱失败的原因在哪里,以后如何改善和避免;做些什么能够帮助自己调整好状态。让孩子分析恋爱失败给目前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是什么;如何利用积极影响,同时尽快消除消极影响。

对孩子的5句话:

(1)你的爸爸妈妈和家人爱你远比你以为的要多。

无论你的成绩如何,无论你有没有弟弟妹妹,无论你做不做家务、听不听话,无论你有没有特长、上不上兴趣班。无论父母对你有多凶,话有多狠,看上去有多嫌弃你,无论他们有没有批评、责怪你,请你相信,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爱你,他们那么爱你,他们根本不能没有你。他们只是不会表达,不懂得沟通。他们需要学习。

(2)你目前遇到的困境都只是暂时的,并且是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

人来世上就是一场生命的旅行,旅途中所有的际遇都是体验的机会。正如玩游戏时如果永远都赢,永远胜利,你会感到很乏味无趣一样,生活中若没有黑暗的时候,阳光也就不会那么珍贵。所以,用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即使眼前是痛苦和无奈,你也要相信太阳依旧会升起。生活就像通关一样,每一次的跨越你都会增长力量。所有的经历,最后都会成为你的珍贵回忆。

(3)青春期是人生的特殊阶段,而你是独一无二的你。要好好爱自己,珍惜自己。

你现在正在迅速发育,精力旺盛,有使不完的劲儿,对未来充满想象,对人生充满思考,对社会有很多想法,对异性充满好奇,这都是激扬的青春带给你的。

当然,目标很远大,行动很无力,常做白日梦,想得多做得少。又骄傲又自卑,情绪不稳定,经常冷漠脸,总感觉无聊,这也都是拜青春期所赐。

所以,你既不是超常的棒,也不是特别的糟,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独一无二的你,在经历着人生中一个珍贵的阶段。好好地爱自己,懂得欣赏自己,你就更能感受幸福和快乐,就会更加享受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青春期。

(4)天无绝人之路,永远不要放弃希望。要相信,总会有人支持。

即使有时候,家看起来那么冰冷,父母看起来那么不可依靠。即使有时候感觉全世界都背叛你,即使有时候找不到一面可以依靠的墙,你也要坚信:总有一颗心在默默关心你,总有一双眼睛在注视着你,总有一双手在随时准备提供帮助。

所以,当你感到无望的时候,当你彷徨无助的时候,勇敢地求援吧,无论有多少人拒绝你,只要你坚持寻求帮助,你一定能找到有力的支持。你的父母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不愿意支持你,但其实当他们发现你真的需要,他们一定会义无反顾。

(5)学习一些情绪管理的小方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感受没有对错,任何情绪都是自然的,都是可以被允许的。而当你发现自己陷入负面情绪的时候,不要害怕,诚实地面对它们,允许它们的存在。然后找令自己最舒服的方式适当宣泄。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你可以选择任何形式。想哭就哭,想喊就喊,打沙包、在操场上大叫、对着树洞倾诉、运动、听音乐、找人聊、见心理老师…这些方式都可以试试。

归根结底,孩子,你是被爱的,你是有用的,你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存在就是对家庭对社会的贡献,所以请你对自己承诺:永远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对家长的5句话:

(1)请务必务必时常对孩子表达爱。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最关心的就是“有人爱我吗?”“我受欢迎吗?”所以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无论是情感上的联结还是身体上的接触,都不要吝啬,很多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比钱和物质更加暖心。

(2)请关注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青春期的特殊性决定了孩子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闹心,青春期只是生命中一个必经的过程,只有顺利地过了这个阶段,孩子才能长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被理解,被肯定,被鼓励。所以,多想想孩子的好,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多承认他们的努力,比多给他们买好衣服好鞋子重要得多。

(3)请闭上嘴,认真听孩子说话。

我知道这一点很难。可是如果我们不闭上嘴,就永远没有机会去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当孩子一张嘴就被我们截断,当孩子刚刚试图表达一下想法就被我们评判一番,当孩子遇到困扰企图求援时,被我们一通批评教训,他们又怎会愿意再跟我们沟通呢?遇到困难的时候又如何敢向我们寻求帮助呢?

(4)请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尊重。

也许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常常可以允许自己冲孩子大吼大叫,但不能接受孩子给我们脸色看。我们自己可以动手打孩子。但孩子但凡行动激烈一点就会被认定大逆不道。我们还会对孩子冷暴力,几天不理睬他们,但他们若是对我们的呼唤和要求反应慢了一些都会让我们抓狂。这让孩子们如何培养起自己的尊严呢?如果我们作为父母---最爱他们的人,都可以这样不尊重他们,那么我们又怎么能期待孩子在外面得到尊重不受欺负呢?

(5)当孩子求援的时候,务请重视。

不要想当然地用我们成人的思维来解读孩子们的世界,更加不要先责难孩子一番。孩子无论是身体上的不适、学业上的困惑,还是外来的欺凌或者心理上的失衡都要高度重视。充分地倾听,了解清楚真实的情况,再跟孩子一起商量办法。如果我们自己帮不上忙,就老实承认,不要反过来责怪孩子。即使帮不了忙,也至少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坚决与他们站在一起的立场和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的意愿。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青春期少年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因此造成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把我们最温暖的爱给予孩子,让他们茁壮成长,努力绽放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撞上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