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弃根本,不落俗套——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试写

一、说明:这是由老师试写的一篇高考作文,写作的时间和气氛与临场写作不同,所以两者不能用同样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跟学生一起来写高考作文,目的是为了教学的时候有的放矢。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二、作文材料与要求

全国甲卷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我试写的作文

不弃根本,不落俗套

      《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值得我们仔细玩味。从“翼然”到“泄玉”再到“沁芳”,在给一个桥上的亭子取名时,一众才子的表现,让我看到了不同层次的精彩。

      首先,我从“翼然”中,看到的是移用的精彩,你看,只需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两个字移到这里,这个亭子就有了诗情画意,岂不妙哉?然而这个提议却没有被采纳,为什么?因为主人觉得离水远了点。接着,有人顺着贾政的意思提出“泄玉”,把“泻出于两峰之间”中的“泄出”加工变化为“泄玉”。相比之下,这个化用的名字的确更能给亭子增彩。然而,最终确定采用的却是宝玉提出的“沁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因为这是最接地气的创新:“沁芳”二字,有水,有花,还有人,让最严厉的父亲贾政都禁不住夸了儿子两句。

      这一幕,给了我怎样的启示呢?我想到了学习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有料”:那个提出“翼然”的,一定饱读诗书,如果没有一定的积累,如何能够做到信手拈来?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给我们的印象往往轻而易举,殊不知,在这轻松的背后,人家倾注了多少心血?我们为什么常常在做题或作文中感到捉襟见肘?那首先是因为积累的功夫还不到家!料,来自于日积月累。

      第二重境界是“用料”:当直接的“移用”不被采纳,化用者就有了机会。化用者的诀窍是让脍炙人口的经典为我所用。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一般不会不满足于平移,他们更重视加工,即在使用材料的时候,再加工一下,让给这些来自经典的材料,打上现实烙印。“泄玉”的确比“泄出"好看多了。所以,我们在学习中,不能满足于“记”住多少,还要会“化”,即用所记住的材料,建造赏心悦目的高楼大厦。

      第三重境界是“创新”:所谓创新,这是打开一种新局面,达到一种新境界。"创"是"新"条件,"新"是"创"目的,合二为一往往成就精彩。何以如此?因为创新者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当下,他要根据此时此地的特殊情况,提出一个合情合理的构想,并按照这个新的构想行动,从而达到全新的境界。“沁芳”一词看起来没有显赫的出身,但却因为其创新色彩受到了追捧。比如写这篇临场作文,如果没有创新之处,即使全篇引经据典,又有什么用处?

      只有崇尚创新,才能不落俗套。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三重境界不是互相排斥的,如果没有前面的积淀,所谓的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弃根本,又不落俗套才是我们该走的阳光大道。(978)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弃根本,不落俗套——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