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亲人的哀伤反应和哀伤处理

丧失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比如亲人的去世常常是重要的客体丧失。丧失会给人带来创伤,但也可能不会。当我们失去生活中重要的人时,会体验到哀伤的情绪。哀伤是一种复杂且难以被理解的情感,是修通创伤所必须的,在这个过程中,哀伤者逐步面对亲人离开的事实,放弃对失去的亲人的紧密情感,逐步回归正常的生活。

如果丧失没有处理好,哀伤没有完成,未解决或延长了的悲伤常常让丧失者长时间处于悲痛中,跟现实中的亲人失去联系,而活在与逝去亲人的情感连接中。

丧失后的哀伤反应

哀伤是丧失过后的一个重要过程,哀伤反应一般包括情绪、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情绪方面,丧失者会有悲哀、内疚、焦虑、孤独、无助等,甚至会有愤怒,因为自己无法承受这样的悲伤,感觉被亲人抛弃,他可能会把它转变成一种愤怒发泄出来。还有些人会陷入麻木,好像这事跟自己没有关系。

其次在认知方面,丧失者可能会不相信这是事实,会感到很困惑,或者会因为沉迷在对逝者的思念中,而认为这个逝者仍然存在,甚至有的时候会产生幻觉。吃饭的时候会多拿一双筷子,说话的时候会突然叫出逝者的名字。

最后,在行为上,当事人可能会出现:失眠、食欲障碍、心不在焉或社会退缩行为,又或者是梦见失去的亲人,在生活中回避谈及失去的亲人,不停的叹气或者坐立不安,哭泣。有的人会不处理逝者的遗物,并且整天待在充满逝者用具的房间里不出来,这些都是哀伤的行为反应。

哀伤反应的强度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丧失中,所引发的哀伤反应强度有很大差异,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因素,是跟逝者的关系程度,关系越近,亲密度越高,悲伤程度更重;  第二个因素,是逝者的死亡形式。如果死亡太过突然,超出丧失者的预期,使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如遭遇交通事故,会增加悲伤的强度和悲伤持续的时间;第三个因素,跟丧失者本身的特点,如过去的经历、人格因素、社会因素、其他的压力等有关。

哀伤反应的五个阶段

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中提出,哀伤包括五个阶段:

1、否认:不相信事情已经发生,不相信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2、愤怒:为什么这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感觉到想去反击,甚至指责逝者的离去或者迁怒于周围其他人。

3.讨价还价:希望奉献一些东西来改变已经发生的事实。例如,我们企图通过达成某项协议,来换回我们我们的亲人,回到悲剧发生以前。

4.沮丧:强烈的无助、沮丧、痛苦、自我怜悯,对人的哀悼,压倒了一切希望、梦想和未来的计划。觉得失控,麻木,甚至感到想自杀。这个阶段非常痛苦。

5.接受:开始接受亲人去世的事实,不再责怪自己,意识到生活还得继续,而后开始为达到未来的目标而努力。

哀伤心理辅导

在民间,亲人去世后的一系列事情,比如说报丧、发出讣告、举办追悼会、清明节祭拜等都能够帮助我们化解伤痛。这些处理丧失的途径,能够协助丧失者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引发正常的哀伤,完整地表达哀伤,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哀伤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断重复出现,或者诱发PTSD。如果这些途径没有,或者经过这些途径不能完成哀伤,或者有些丧失者在丧失初期出现应激反应,那介入哀伤心理辅导就很必要。

哀伤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丧失者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支撑丧失者敢于面对丧失,帮助其表达悲伤,并对悲伤有所调整,最后能够达成控制悲伤的状态。帮助其寻找个体资源和社会资源,适应改变,尽快走出哀伤阶段,完成心理整合,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去亲人的哀伤反应和哀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