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自己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但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回忆


留守儿童,一说起这个词,大家肯定会想到在现在的农村。父母外出打工,把子女留在老家有老人或亲戚抚养。

其实,留守儿童不是近几年的产物,早在60年代都已经有了。

著名的主持人倪萍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忙于工作,是跟着姥姥在农村长大的。

杨澜是个独生女,虽然出生在北京的一个高知家庭,但也没有逃脱留守的命运。出生不久就被外婆接到上海。

因为爸爸常年在国外,母亲要到干校劳动,带着小杨澜实在不方便。只好让她随外婆到上海生活。

一、杨澜在上海的第一张名片

外婆家在上海的侯家路上,那里有个菜市场。每天在热闹声中开始,汽车喇叭声、卸菜声、装筐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形成了特有的上海清晨交响曲。弄堂里不时传来人们的交谈声、邻家的洗漱声、冲马桶声、自行车的叮铃声告诉人们,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

小杨澜对这一切是好奇又新鲜的。刚刚学会蹒跚走路时,外婆怕她走丢,就在衣服上别了一个小手绢,写着杨澜的名字和外婆家的地址,这是杨澜人生中的第一张名片。

上海里弄在杨澜幼小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许是不在父母身边,会有种寄人篱下的孤独感吧。尽管外婆对她是疼爱有加,但毕竟不是在父母身旁,杨澜比同龄的孩子显得都更加懂事。

小杨澜从小就是个聪明漂亮的小丫头,深的外婆一家的喜欢,特别是舅舅,也许是怕孩子缺乏父爱吧,舅舅对杨澜是倍加宠爱。

在外婆家的几年里,舅舅的业余时间全都给了杨澜。每月还都会给杨澜过一个节日,换上美丽的衣服,做个漂亮的发型,去上海著名的西餐馆吃顿“罗宋汤+牛排”。

在这里,杨澜接受了最早的礼仪培训,舅舅教她如何使用刀叉,如何成为一名淑女,一道道的规矩可多了。小小的杨澜极其聪慧,在舅舅的一点一滴地教育下,杨澜从小就懂得了女人一定要精致地生活。

每次吃完饭,杨澜和舅舅还有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给杨澜拍照片,寄给爸爸。这样爸爸就每月都能看到自己的女儿,了解女儿的近况了。可杨澜的记忆里从没有爸爸的模样。

杨澜是幸福的,有这样一个爱她疼她的好舅舅。

可现实生活里很多的留守儿童都是跟着老年人生活的,老年人固有的陈旧思想及教育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这让很多的孩子在父爱母爱缺失的情况下倍感孤独,给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丝丝阴影。

杨澜与爸爸的第一次见面是很尴尬的。因为杨澜没见过,不知道爸爸的模样。当爸爸敲门时,陌生的他让杨澜顿生害怕,一直躲在屋里不敢开门。直到外婆回来才松了一口气。

杨澜开心极了,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了。

杨澜在外婆家收获的幸福是远远大于那寄人篱下的孤独的。

长大后的杨澜一直这样看上海:上海的气质可能是市井和国际文化情节的一种混合。

正是在上海这段难忘的经历才成就了杨澜日后的与众不同。人们说杨澜身上特有一种上海的雍容华贵。


二、杨澜的善良

每次杨澜和外婆去看她,她就会把自己最心爱的大白兔奶糖都推给杨澜,点着头让杨澜吃掉。但杨澜也是个善良懂事的孩子,总不忍心从小妹妹身上拿走任何东西,每次两人都是来回推让。

辉辉的不幸让人心疼,可她幸运遇到了一个慈祥的老太太,主动担起了抚养照顾辉辉的重担。

一个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一勺一勺把辉辉养大,一年一年抚慰辉辉受伤的心灵,她用宽厚博大的胸怀温暖着辉辉,温暖着这个世界。也许从那时,杨澜的幼小心灵就播下了慈善的种子。

杨澜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很重视对杨澜的言传身教。杨澜爸爸对杨澜说的最多成语是“与人为善”。

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小事情,哪怕是同学借了橡皮不还,同学之间的点点摩擦,都让幼小的杨澜满腹委屈。爸爸妈妈都会及时正确引导。这也造成了杨澜好说话的性格。

杨澜身上从没有独生女的娇气和依赖。早早懂事的她早学会了帮助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可一直没买过东西的她因为买豆腐还闹了个大笑话。

因为她不知道豆腐还有老豆腐、嫩豆腐,不知道买豆腐还需要用粮票。售货员阿姨那冰冷刺耳的吼叫声让杨澜委屈的直落泪。

回到家给父母讲了经过,并问:我与人为善,别人并不与我为善,我该怎么办呢?

妈妈就耐心地安慰杨澜,并给她讲了做人要宽容他人,理解他人。


三、调皮的杨澜

小时候的杨澜也和大多孩子一样,爱玩,很调皮。

玩具店是每一个孩子最向往的地方。杨澜从小的理想就是:长大了要做一个玩具厂的工人。看来杨澜对玩具有多渴望啊。不过,懂事的杨澜在玩具店从来都是只看看。因为父母微薄的工资不敢满足孩子小小的愿望。

也许你还会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玩游戏。最多的也就是演“好人坏人”了,每一次都会因为都想当好人,而争的面红耳赤。

在我们小时候,都会出现讨厌上学的时候,怎么办呢?装病可是最好的办法了。杨澜也不例外。有天,实在不愿从热被窝里爬起,就开始装病。妈妈爱女心切,也请假照顾杨澜。看着杨澜不许起床。

这下杨澜可急坏了,本想装病是为了好好玩玩,谁知却要躺在床上,这比上学还难受,最后终于装不下去了。

淘气的杨澜后悔自己的错误决定了,感觉这一上午是人生中最难熬、最没意思的一段时间了。并暗下决心,以后再不能给自己找任何借口偷懒,因为这样做实在没意思,一点也不快乐,也浪费了自己和妈妈大好的时光。


四、杨澜的英语情结

在荧屏上,杨澜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真是羡慕。殊不知,杨澜娴熟的英语是从小苦练成的。

杨澜回到北京就生活在北京外国语学校。环境的熏陶,遗传的因素再加上杨澜的刻苦好学,她的英语水平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

杨澜还是第一个把《我爱北京天安门》用英语歌唱的人。在学校举办的文艺演出,杨澜总是踊跃参加,这也大大锻炼和提高了杨澜的表演才能。

杨澜曾说:小时候的经历真的是太重要了,好像昨天的演出就是今天的实习课一样。

对英语的酷爱是杨澜从小就有的,但爱好与学好并不是一回事,有爱好还要勤奋练习。她每天都会早起读背英语单词,以致每篇英语课文她都能倒背入流。

杨澜坚信:一个人只要坚强、有信心、有毅力,这世上就没有做不到的事。


五、杨澜的科学家梦

淘气顽皮的杨澜也有她沉静的一面,她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研究植物的科学家。

也正是她的这一梦想慢慢磨练出杨澜沉稳、爱思考的性格。

她家的后院有个小花园。每天放学后,她就天天泡在花园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还很细心地用小纸条作上标记,精心地用细铁丝缠好。每次都会把自己搞的灰头土脸的,母亲也会责怪她淘气。

然而杨澜在不断观察中学会了很多。她总想搞清楚那许许多多的困惑,就不断地思索,查找书籍。

有一段时间,杨澜喜欢上了蓖麻,知道了蓖麻浑身都是宝,就幻想着要在花园全部种上蓖麻。

爸爸没有阻止她,而是告诉她:花园是大家的花园,花花草草各有各的用处,不但美化环境,还能陶冶人们的心灵,如果全种了蓖麻,人们还能看到美丽的花园吗?

小杨澜明白了做人不能只想自己,要多考虑大家的利益。她不再幻想了,而是对她那仅有的几颗蓖麻照顾的更用心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秋天的时候杨澜把蓖麻籽一颗颗穿起来,用火柴点着,看着自己的成果开心极了。

通过这件事杨澜小小的心里明白了做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鲁迅曾说过:儿童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中国民间也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小时候的秉性是伴随终生的。

有人说:童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童年的游戏更是难得的宝石。无论童年是贫穷或富有,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它都会成为生命中左右人的磁场。

杨澜的童年是富有的,父母从小给予的精神财富就像一座伟大的宝藏,让她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澜:自己也曾是一名留守儿童,但却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