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眼读帖(八) 王羲之哭祖坟---读《丧乱帖》

图片发自App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古代的文学作品,最动人心魄的往往是写悲情、哀景的,至少在我的审美里是这样,书法作品也是如此!赵瓯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是这个意思!

世人公推《兰亭序》为王羲之书法的极致,当然更被尊奉为“天下第一行书”,与之相比,《丧乱帖》名气小了许多,然而极能震撼心灵。

王羲之祖籍琅琊,即今天的山东临沂。琅琊出名人、书法家,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我有书法家朋友是临沂人,落款“琅琊某某”,羡煞我也!

王谢二族保着司马睿逃到南京去,从此这两家在东晋开启了“罢屏”模式,世家大族,一时风光无两。数百年后刘禹锡都在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羲之就生在这个王家!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妇,她老公叫王凝之,是王羲之的二儿子!那时候没有传下来个《红楼梦》里的“护官符”,如果有,比书上的还显赫!

中国人的家族、祖宗观念影响和维系了这个民族数千年,无论到何处都想着能叶落归根,死去能依偎在祖宗的化成的那抔黄土里,不致称为孤魂野鬼。苏东坡贬谪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里写诗,他说“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想到的是祖坟。王家南渡了,祖坟却留在了祖籍地琅琊。

晋渡过了长江,偏安江南,北方广大的土地被战争践来踏去。人命如同草芥,何况冰冷冷的三尺坟包,王羲之家的祖坟被毁了再毁。

有人考证,王家的祖坟,是被慕容氏的前燕给毁掉的,后来王羲之的好友荀羡“即修复”,当这个消息传到王羲之那里的时候,他哀不自胜提笔给朋友写了一封信,诉说衷肠。

这是短札,所以开篇说“羲之顿首”,这是礼节,就像“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一个极字看出战争之残酷,“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祖坟第二次被毁坏!想到此,真真痛杀。“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因为没有亲眼所见,只能想象惨烈的情境,用一“追”字。古人讲究入土为安,扒坟掘墓是最为卑劣、下作、不容诛之大罪。战争时期,如之奈何?也正是给朋友才能敞开心扉,连用“痛”字,足见王羲之此时百身难赎的哀伤!

虽然马上有人帮着修复了,但是没能亲自去看看,去祭奠一番,安慰祖先的亡灵。这更让王羲之的内心里悲痛、不安,所谓“哀毒益深,奈何奈何”。颜真卿《祭侄稿》当中念及兄长和侄子罹祸痛说“念尔遘残,百身何赎”。非身在其中的人,是无法体会笔端的凝重与血泪的。

“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这是给朋友的真情流露,也可见此时王羲之心情的复杂,虽然这样的结尾看似很“模式化”,像诸葛亮写《出师表》,“今当远离,临表泣零,不知所言”。但通篇读下来,感情是奔涌而来,一泄如注的。短札不好写,篇幅有限,却要神完气足,书法的表现如此,文学的表现亦如此!

每次读《兰亭序》内心里泛不起多少波澜,那场“雅集”是一群城会玩的狂欢,离我们太远;

祖坟被毁,今天还时见上演,李羲之家、张羲之家、赵羲之家。人,没有畏惧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丧乱帖》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今在日本。据云是由唐朝遣唐使带过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蒙眼读帖(八) 王羲之哭祖坟---读《丧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