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第五章: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文/婉秋

我在孩子们两岁之前从没有训斥过她们,两岁之后也很少,我觉得年纪太小不懂得对和错,我们大人的是非观放在她们的身上去评价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对孩子发不起火来。孩子的奶奶老是说我脾气太好,言外之意有点嫌我惯小孩。

邻居家一个女孩比我女儿大两岁,她的妈妈跟她讲话基本都是用喝斥的语气,我听了很不舒服: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生自己养应该是最宝贝的孩子呢?但是她的女儿丝毫不觉得,可能习惯了,特别听妈妈的话,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对妈妈毕恭毕敬。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我的女儿呢?我从来不骂她,不打她,导致我说偶尔一句重话她就眼泪汪汪。我特别羡慕那个妈妈,人家大大咧咧养的女儿多皮实呀!我想学过,但是学不了,我怎么也学不会对一个比我弱小很多的小生命显示我的强大。

看了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庆幸自己没学会打骂孩子。

打骂孩子会对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这种压力会过分强化儿童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刺激了孩子对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而忽视了全部。被打骂的儿童在建立某一概念时,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而是受刺激后的事物,世界就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经过他加工的世界,压力使得孩子在把握事物时产生偏差,不能高度理解本质问题。苦难降临到孩子头上。

被打骂的孩子可能乖巧、可爱,反应比较快,那是因为他被大人逼成了条件反射,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维。那些看起来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的孩子并不一定是愚笨,他们可能在建立自己的思维。

我的女儿小的时候虽然说不上反应迟钝,但确实是一个非常平常的小女孩,我从心底里觉得她的智商不高,没有对她过高的要求,她在自己的班级中等水平就满足我的期望值。她到了小学五六年级,学习方面开始比较突出,上了重点中学以后还比较优秀,按孙瑞雪老师的这个理念,是否可以解释为应该是跟她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有关?通过大脑进行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得到对象,这叫智力。我们这些看起来反应迟钝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她需要思维,通过思维去认知,慢慢形成她自己的认知能力,思维就会越来越快。

孙瑞雪老师在本章中举了好几个例子,有的是跟蒙台梭利教育背道而驰的,比如“逗小孩”。一个是父母离婚的孩子,别人逗他叫“爸爸”,开始感到屈辱和愤怒,后来无论别人如何哄骗,再也不肯开口说话。这种“逗”,我能认识到是不正确的,我从不这样逗孩子,也不赞成外人来逗我的孩子。以前看过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面就提醒过类似的“逗”孩子,会对孩子的情感有一定的伤害,或者说打乱了孩子的认知能力。

但是孙瑞雪老师说的另一种“逗”是我之前意识不到的,甚至我也这样逗过小孩。讲她的儿子去她们单位,带了一包吃的。一个同事要求他把吃的让给自己吃,孙老师的儿子辛辛不肯,同事说:“你不给,不给阿姨抢了!”然后故意做出要抢的动作。辛辛大哭。同事说:“还蒙台梭利教育,你看你这孩子。我们院子里的孩子怎么逗都不哭。”孙老师说:“不是的,我儿子没被逗过,他就认为你是真抢。而且他不知道你这种野蛮的行径来自于什么,不给就要抢!他的思维出故障了。”

这样的事情对孩子的伤害测不出多深,但他能嚎啕大哭证明他很伤心。

我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我大侄女非常爱吃肉,各种火腿、烤肠一天不吃就馋的慌。她四五岁的时候,我们一家去她家吃饭,其中有一个菜是一盘切成片的火腿,她姑父用筷子夹起一片火腿说:“来,丹丹,给你吃。"丹丹高兴地张开嘴凑过来,没想到她姑父将火腿撤回来放进了自己的嘴里,丹丹顿时大哭起来。姑父本是想逗她玩,没想到她会认真,且反应这么强烈。事情过去了六七年,我们时不时地提起这件事来,主要是觉得这件事充分地体现了丹丹的好吃,以后不能在吃的方面“逗”她,从没想过对她心灵成长的伤害有多大。

大人有时候是多么的无知愚昧啊!我们自作聪明地去“逗”小孩,却伤害了孩子。有些道理我们好像懂,事实上似懂非懂,并没有真正理解透彻。那些先进的育儿理念,我们看到了,学习了,但是在生活中遇到具体的事例时,是不是真的会应用?这样一想,更觉得学习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第五章: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