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通往南京之路
·20世纪日本人的民族特质是由一种业已存在千年的社会制度锻造出来的,在这种制度下,社会等级的确立和维持是通过军事斗争实现的。千百年来,日本列岛上强大的封建诸侯雇用私人军队,彼此征战不息;到了中世纪,这些军队逐渐演变为日本社会独特的武士阶层,他们的行为规范被称为武士道。为主人效忠而死是武士一生中至高无上的荣誉。...到了12世纪,在征战中获胜的家族(因此也是最有权势的家族)首领成为幕府将军,他雇用武士向天照女神的直系后裔(广受尊崇的天皇)提供军事保护,作为交换,武士阶层获得了整个统治阶级的神圣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只有少数人遵循的武士行为规范逐渐渗透到日本文化中,成为所有年轻男子尊崇的行为典范。
·另一种塑造日本人特殊品行的力量来自于它的孤立,既包括地理上的孤立 ,也包括它自身的选择。15世纪末16世纪初,日本在德川家族统治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日本社会与正在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完全隔绝,新技术无从传入,进而威胁了国家安全。...到了19世纪,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日本的控制,作茧自缚的日本再也难于自保,陷入了极度不安与仇外的绝望。...1852年,时任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派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前往日本,以终结其孤立状态。佩里仔细研究日本历史之后,决定以大规模展示美国武力的方式震慑日本,逼其就范。...此次蒙羞在日本这个傲慢的民族心中留下了强烈的怨恨。
·面对西方入侵,德川幕府没有明确的行动方案,于是决定观望等待...鹰派反对者认为幕府将军对入侵的谨慎回应无异于向外国蛮夷卑躬屈膝。由于确信幕府已经失去统治资格,反叛各藩结成倒幕联盟,推翻了幕府统治,还大政于天皇。
·1868年,倒幕联盟以天皇的名义获得胜利,并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旨在将日本从战乱频仍的封建割据国家转变为强大的现代国家。他们将崇拜太阳的神道教尊崇为国教,将天皇视为国家的象征,扫除地方割据势力,进而统一日本列岛。新的帝国政府决心最终战胜西方,因而将武士道精神作为全体公民的道德准则。...这一时代后来被称为“明治维新”。
·日本以惊人的速度在科学、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迅速步入现代社会。...但是,日本留学生带回的关于西方技术和国防战略的知识击碎了日本长久以来自以为是的军事优越感,使它陷入深切的不安,对将来向西方宣战时必胜的信念产生了怀疑。
·到19世纪末,日本已准备好大展拳脚,在其亚洲邻邦【朝鲜】身上测试自己新力量。...随后日本在朝鲜问题上与中国发生了冲突。...双方宣战后仅仅6周,日本不仅占领了平壤,而且在海战中使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次战争后来被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若不是后来西方列强的干预,日本原会取得全盘胜利。...这进一步表明遥远的欧洲列强具有迫使日本就范的实力,但这只会激励日本痛下决心,努力在军事上超越西方宿敌。
·多半得益于这些胜利果实【包括1905年日俄战争】,20世纪初成为日本的黄金岁月。现代化不仅为日本赢得了军事声望,也为其带来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日本股价猛涨,暴发户应运而生,他们挥霍无度,纸醉金迷,举国上下一片奢靡之风。...如果这种繁荣持续下去的话,日本社会或许会出现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成为遏制军国主义影响的中坚力量。但事与愿违,日本很快就面临其现代历史上最具灾难性的经济危机...日本由此走向战争之路。
·在“大萧条”的背景下日益流行的一种论调是,日本需要通过征服新的领土来避免大规模饥荒。...20世纪20年代,日本军队中年轻的激进分子不断论证军事扩张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关键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日本作家提到其他国家拥有的广袤领土,抱怨这是不公平的,尤其是这些国家没有做到地尽其用。
·如果说西进太平洋是19世纪美国的天定命运,那么西进中国则是20世纪日本的天定命运。对日本这个高度同质化且自尊自大的民族而言,当时动荡的中国几乎唾手可得,这个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不可避免地成为日本开发利用的对象。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发现自己陷入了内部政治纷争,一部分人主张运用日本学习到的最新技术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另一部分人则期冀利用本国军事优势对外扩张和征服邻邦。
·一些日本极端民族主义者很快意识到,若想控制中国,必须加紧行动。因为有迹象表明,中国在1895年被迫屈服于日本之后,正不断尝试增强国力——这增强了日本扩张主义者完成使命的紧迫感。...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后,日本军方对中国事务的干涉变本加厉。...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
·为了准备与中国不可避免的战争,日本已经花了数十年时间训练士兵。男子从小就接受训练,以备将来到军队服役。...军国主义的影响渗透到日本男孩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学校的管理方式就像小型军营...他们向学生灌输日本的天定命运就是要征服亚洲,并作为最优秀的种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协助国家完成这一神圣使命是每个学生的责任。...老师还向男孩们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在心理层面为他们将来入侵中国做准备。
·然而,尽管日本人实施了类似的各种心理训练,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多。...与对待朝鲜的态度不同,日本对中国并非完全的种族蔑视:一方面,他们意识到中国是日本文化的重要源泉,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20世纪早期的混乱局势深感恼火。...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和之后的岁月里,包括孙中山和袁世凯在内的许多中国人都曾接受日本人的帮助和教育。...像桥本时夫这样的学者更是发自内心地欣赏中国文化。
·日本学校中军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开办学校并不是为了学生的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教育敕语》【1890年日本天皇颁布】其实是军人道德规范的平民版本,将服从权威和无条件效忠天皇视为最高价值。...在学校,教师像具有虐待狂倾向的教官一样,打学生耳光,对学生拳打脚踢。...如果学生立志当兵,服从权威的压力就更大,恶毒的欺辱和无情的长幼尊卑秩序往往扼杀了士兵心中任何残存的个人主义精神。服从被奉为最高美德,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人理想被甘当体制螺丝钉的价值观取代。...有一些年轻士兵因不堪如此残酷的肉体折磨而死,有些自杀身亡,而大多数则经受住的锻炼,仿佛淬炼过的容器,被军方灌输了一系列新的人生目标。
·日本军校的训练强度超过大多数西方军事学院。...所有课程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完美,获取胜利。最重要的是,所有日本军校学员都必须确立“永不言败的信念”。由于军校学员对任何失败的暗示都极为恐惧,为了降低自杀率,考试结果都秘而不宣。
·1937年夏,日本终于成功挑起了对中国的全面战争。...但是,征服中国的困难程度远远超过日本的预期。...上海的战事进展缓慢,他们需要逐条街道、逐个防御工事地向前推进。...当11月上海最终沦陷时,恼羞成怒的日军心态日趋邪恶。据说当他们向南京进发时,许多人心中都燃烧着复仇之火。
第二章 六周暴行
·由于人力有限,日军很大程度上依靠欺骗策略处置战俘。这种大规模屠杀战略包括以下几步:先是向中国人假意许诺,只要停止抵抗就可以获得公正待遇,哄骗他们向日本占领军投降,然后将他们分成100~200人的小组,最后将他们诱拐到南京近郊的不同地方杀害。
·所有这一切比日本人预想更容易实现。中国人只进行了零星的抵抗,事实上,这些抵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日军围攻南京时,许多中国士兵丢下武器,试图弃城而逃,后来乖乖投降以求得较好的待遇。一旦中国士兵缴械投降并束手就擒,剩下的事情就如日本人所愿了。
·日本老兵东史郎在日记中记载了南京陷落不久,数千名中国士兵向日军投降的情景,...“场面太壮观了,7000名战俘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围拢在两面白旗周围,白旗挂在一根枯树枝上,在夜空中随风招展。”战俘们衣衫褴褛,穿着蓝色棉布军服和外套,戴着帽子。他们有的用毯子盖住头,有的带着草席,还有的背着棉褥子。日军让战俘排成四队,队前竖着白旗。几千名中国士兵耐心地等待着日军将他们带走,并指引他们投降后下一步该怎么做。
·中国军队不愿还击,这让东史郎深感惊讶...对来自这种文化背景的人来说,中国人不与敌人死战到底的行为实在令人费解。当发现战俘人数远远超过征服者的人数时,他对中国人就更加鄙视了。...他有一种自然的冲动,不由自主地贬抑这些囚犯作为人的属性,将他们比作昆虫和动物。
·仍然健在的日本老兵称,日军曾正式宣布强暴敌国妇女为非法行为。然而,强奸在日本的军事文化和迷信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因而没有人认真执行这项规定。许多人相信强奸处女能够让他们在战场中表现更神勇...军队禁止强奸的政策只是起到了鼓励士兵在强奸妇女后将她们杀死的作用。
·日军通过诱拐、购买或绑架的方式将8万~20万名妇女(她们大部分来自日本的殖民地朝鲜,但也有许多妇女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纳入地下军妓系统,希望借此减少日本士兵随意强奸当地妇女的案件(从而减少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批评),...当然,后来全世界了解了这一计划后,日本政府却拒绝承担责任。...由于大多数受害者来自崇尚妇女贞节的文化背景,因此战后鲜有幸存者提及自己的经历,但心会面对更多的羞辱和嘲弄,...因此,半个世纪以来,只有极少数妇女勇敢地打破沉默,并要求日本政府对她们所遭受的苦难进行经济赔偿。
·回顾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在战争期间实施残忍的暴行显然并非某个民族或某种文化独有的现象。文明的外衣似乎过于脆弱,人类很容易将它弃之不顾,在战争的压力下尤其如此。
·中日战争本身并非使日本士兵变得冷酷无情的唯一原因,残杀中国士兵及非战斗人员的任务同样使他们成为残暴的恶魔。事实上,日本军方组织了各种游戏和练习泯灭日本士兵的人性,促使他们杀害那些并未攻击自己的人。
·许多日本士兵承认,杀人对他们来说是件很容易的事,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是,除了天皇,其他人的生命(甚至他们自己的生命)都是微不足道的。...“既然我们自己的生命都无足轻重,那么敌人的生命必然更无价值······这种人生哲学使我们鄙视敌人,并最终导致了大规模屠杀和虐待俘虏。“
第三章 南京沦陷
·对国民党领袖蒋介石来说,上海失守是个沉重的打击。随着中国最大城市的沦陷,蒋介石不得不面对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是坚决抗日、保卫南京,还是把整个首都迁到更安全的地方。最后这位最高统帅决定两者兼顾,但是他并不亲自留下保卫南京,而是把重任交给别人——一位名叫唐生智的下属。
·蒋介石与唐生智的关系十分微妙且错综复杂,他们彼此并不真正信任对方,...唐生智几乎是蒋介石的顾问中唯一支持坚守南京的人...但是,当蒋介石问及谁愿意留下来指挥南京防御战时,唐生智和其他军官都一言不发。
·在11月的后半个月,第二套方案已经付诸实施。首先,蒋介石命令大部分政府官员转移到南京以西的长沙、汉口和重庆三座城市,这使得谣言在为数不多的留守官员中迅速传播:他们已遭抛弃,政府将任由日本人对他们进行宰割。...随着政府官员的撤离,公共汽车和黄包车也都消失了,南京城里不再有任何公共交通工具。...到了11月中旬,5万中国军人取代离去的政府官员,来到南京城。...截至12月,约有9万中国军人驻扎在了南京地区。
·数十年来,南京大屠杀的谜团之一是,为什么在这么多部队都已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南京城却在短短4天内迅速沦陷。毕竟,这些部队拥有足够的弹药,至少能坚持5个月。因此许多幸存者、记者和历史学家将溃败的原因归结为部队军心涣散,失去斗志。他们还把唐生智看作罪人,在军队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丢下他们,弃城逃跑。后来,根据新的文献资料,历史呈现出某种不同的面貌。
·12月8日,蒋介石及其顾问离开南京的那天,所有的中国空军也随之撤离。接下来4天的战斗中,唐生智得不到任何关于日军调动的空中侦察情报,致使附近山上造价昂贵的炮台远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转移到重庆的政府官员带走了大部分先进的通信设备,因此军队各部之间无法进行有效联络。
再次,中国军人来自全国各地,相互之间连面对面的沟通都有语言障碍。
最后,军队中有很多“士兵”是在一夜之间成为军人的,他们并非自愿从军,而是被从乡下抓壮丁或强行征召入伍的。相当多的人在来南京之前从未持过枪。由于弹药短缺,所以极少被浪费在教新兵如何射击上。那些有作战经验的士兵大部分也都是刚从上海前线撤退回来,他们饥肠辘辘,疲病交加,多数人精疲力竭,甚至无力完成在城中修建掩体和挖掘战壕等必要的防御工作。
最糟的是,中国士兵几乎没有凝聚力和目标感。在一份关于南京战况的报告中,一位中国军官注意到,每当中国军队占领一个阵地后,就会显得无所事事,宁愿虚度时光也不会主动帮助正在附近与日军交战的其他中国部队。...中国指挥官们彼此之间缺乏信任,正因如此,日军得以从一个阵地推进到另一个阵地,将中国军队各个击破。
·唐生智...口授了两道命令...第一道命令是,严禁部队临阵脱逃...第二道命令是,严禁任何军事机构私自用船渡江。...然而,唐生智私下里却在就停火问题进行交涉。尽管他最初曾承诺要战斗到不剩一兵一卒,但他似乎更渴望采取措施极力避免在城中决战。支持他这一立场的是少数仍然留在南京的美国人和欧洲人。...他们的方案是,建议实现为期3天的停火,在此期间,日军可以保留已经占领的阵地并和平进入南京;与此同时,中国军队撤出南京。...该计划通过美国炮艇“帕奈”号上的无线电传给了蒋介石,他断然拒绝。
·接下来的几天,中日军队围绕着南京城展开激战。...12月11日中午,顾祝同将军给唐生智的办公室打电话,告知蒋介石直接下令,要求唐生智的部队大规模撤退。唐生智本人须立即赶往浦口,这是一个从南京渡江的渡口和火车站点,另一位将军在那里等他,并会把他带到安全的地方。
唐生智非常震惊。抛弃自己的部队,对任何将领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选择。...他告诉顾祝同,日军已经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防线,目前已绝无可能实现由组织的撤退。在此情况下,下令大规模撤退将会导致中国军队的溃败。
...那天下午,唐生智收到来自蒋介石的电报,确认了撤退命令...那天晚些时候,悲痛的唐生智收到了蒋介石的第二封电报,重申紧急撤退的命令。
既无法守住防线,又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唐生智最终屈服了。这个决定导致了中国军事史上一个极为惨重的灾难。
12月12日凌晨3点,唐生智在其官邸召开了一次黎明前的会议...当天下午1点,撤退命令已经传达给驻守南京的中国军队。...12月12日下午,整个南京城已显现一片溃败的景象,街道上挤满了汽车、马匹和难民。无论老少、强弱、贫富,只要还有可能,任何有点儿头脑的人都决定逃离南京。
...不出所料,撤退命令使中国军队陷入一片混乱。有些军官在城里东奔西跑,把撤退的命令通知给他们遇到的每个人。接到命令的士兵开始撤离。有些军官没有告诉任何人,甚至对他们自己的部队隐瞒了撤退的命令。他们自己躲起来保命,手下的士兵却继续与日军作战;当这些士兵看到其他部队撤退时,还以为他们在大规模临阵脱逃,为制止逃跑,他们举起机关枪向数百名战友开火。在仓皇混乱的撤退中,有中国坦克碾过数不清的中国士兵向前行驶,直到有人用手榴弹将其炸毁后才停下来。
...为避免被日军俘获,士兵们竭力混入普通百姓中,他们闯入商店抢夺平民服装,并在大庭广众之下脱掉军装。大街上很快就挤满了半裸的士兵,还有半裸的警察,这些警察也扔掉制服,以免被误认为军人。...在撤退的最初阶段,军队还维持着表面的秩序,一队队中国士兵一边脱掉军装,换上平民服装,一边保持队形前进。但是当撤退变成溃逃时,抢夺平民服装变得非常急迫。有人亲眼看到士兵扑向行人,从背后撕掉他们的衣服据为己有。
...唐生智到江边后面对的也是极度混乱的局面。军官们就哪些装备应该销毁、哪些应该随军渡江而争论不休。...夜色渐深,士兵们开始只顾自己渡江,将坦克和其他设备丢在一边。随着渡船不断减少,现场的暴力气氛愈加浓厚。最后,上万名士兵争夺两三只渡船,他们有的奋力挤上甲板,有的对天鸣枪试图吓走其他人。惊恐的船员挥动斧头,砍向紧抓着渡船两侧的士兵的手指,试图摆脱冲向船只的汹涌人潮。
那天晚上,不计其数的人在试图渡江时死于非命,许多人甚至都没有挤出城门。那天夜里中山路失火,火势迅速蔓延到被丢弃的一堆堆弹药,熊熊大火吞噬了数不清的房屋和汽车。困在路上的马匹受到惊吓,暴跳狂嘶,更加剧了人群的混乱。惊恐万分的士兵拼命往前挤,数百人被推进烈火中,还有更多的人被挤入城墙狭长的隧道里,惨遭踩踏。由于城门拥堵,加之地狱般的烈火在附近肆虐,那些从混乱中挣脱出来的士兵拼命跑到城下,试图翻越城墙。数以百计的士兵将衣服撕成布条,与皮带和绑腿系在一起做成绳梯。他们一个个爬上城墙,并将步枪和机关枪从城垛的凹处扔下来。许多人从墙上坠落身亡。
当最后一条渡船消失后,士兵们带着仓促拼凑的浮水装置跳入江中,他们有的抱着枕木或圆木,有的坐在木板、水桶、浴盆或从附近人家偷来的门板上。当再也没有木头可用时,许多人试图游过长江,但几乎全部溺水而亡。
...可以想见,满腹屈辱的唐生智渡江时必定思绪万千。他最后一眼看到的南京是一座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城市,市民正在疯狂自救,而他手下的士兵正绝望地抱着浮木,在漆黑冰冷的江面上漂流。他后来告诉友人,尽管自己20多年来身经百战,但从未经历过如此黑暗的一天。
第四章 恐怖的六星期
·中国军队撤离后,留在南京的是那些毫无防卫能力的人:老人,儿童以及经济赤贫或身体虚弱到无法安全出逃的人。
这些人失去了政府保护,没有任何个人资源,更看不到未来的出路,只能寄希望于日本人善待他们。...由于厌倦了战火、厌倦了遭受轰炸和围困,当日军带着坦克、大炮和卡车轰隆隆地开进南京城时,确实有零星的几群中国人跑出去欢迎侵略者。当日军从南门和西门列队进城时,有些人在自家窗口上挂起了日本国旗,甚至还有人高声欢呼。然而对日军的欢迎是短暂的。目击者后来描述说,日军进城后不久,就开始以6~12人为一伙在城里四处游荡,见人就杀。
·那一刻,唐顺山觉得他们所有人都应该反抗,努力反击并尽力杀死那些日本士兵,即使为此牺牲也在所不惜。但是,尽管中国俘虏在人数上大大超过了折磨他们的日本刽子手,并有可能最终战胜他们,却没有一个人采取行动。每个人都如此顺从,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日军的活埋行动就像生产流水线一样精确而高效。日本士兵强迫第一批中国俘虏挖好坟坑,第二批俘虏埋掉第一批,再由第三批埋掉第二批,以此类推。
第八章 审判日
·南京大屠杀是整个战争期间日军行为的一个象征。当年合众社一位报道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年轻记者布雷克曼指出:“南京大屠杀不是与整个战争脱节的孤立事件,而是日本军队蓄意为之,是日本的一项政策。日本政府对此也心知肚明。”
·遗憾的是,许多南京大屠杀的主要罪犯,或者说那些原本可以运用皇家权威制止大屠杀的人,却从未出庭受审。
·投降条款免除了所有皇室成员的责任,裕仁的叔父朝香宫鸠彦(其部下伪造了“杀掉所有俘虏”的命令)也逃脱了审判,根本无须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出现。
·豁免裕仁战争责任的规定,以及更糟的是保留其皇位的决定,后来妨碍了日本人民对其“二战”罪责的历史认知。
·最后,皇室成员不仅逃脱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查,而且继续过着悠闲的生活,受到举国尊崇。朝香宫亲王就是其中之一。
第九章 幸存者的命运
·随着中国、苏联和朝鲜成为战后新的敌人,美国迅速将日本视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美国基本保留了日本战前的官僚政治体系,并容许众多战犯逍遥法外。因此,当德国纳粹政府收到彻底审查并被取而代之、众多纳粹战犯倒台并被送交审判之时,许多日本战时高官却重新掌权并飞黄腾达。
·与此同时,大多数(即使不是全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却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战后,许多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曾坚定地相信本国政府会维护他们的利益,强烈要求日本支付战争赔偿,并正式道歉。然而这一希望很快就破灭了。
·同样发人深省的是许多曾组建南京安全区的外国人的命运。...安全区的一些负责人蒙受羞辱并被驱逐出中国,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又受到审讯和排挤,遭受了无可弥补的身体和精神伤害,甚至有人自杀。
·如果拉贝曾指望获得希特勒支持他的回复,那就大错特错了。...拉贝在盖世太保总部被审问了好几个小时。...盖世太保警告拉贝,不得再就南京大屠杀这一主题进行演讲、讨论或写作,尤其是不得再向任何人放映约翰·马吉拍摄的影片。...在南京他曾是一个传奇人物,而在德国他却挣扎在死亡线上。
·1948年,拉贝的困境传到中国。...几天之内,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就为拉贝募集了1亿元,相当于2000美元——这在1948年可不是小数目。
·1950年,拉贝死于中风。在他去世之前,拉贝留下了他在中国工作经历的书面遗产——2000多页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文献材料。...“该报告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作为一名德国人,其国家是日本的盟国,拉贝客观地描述了南京大屠杀。”
第十章 被遗忘的大屠杀:再次凌辱
·60年前曾成为美国报纸头版新闻的南京大屠杀消失了,几乎无迹可寻。关于南京大屠杀,好莱坞没有拍过主流电影——尽管这个故事中包含着许多与《辛德勒的名单》类似的元素。直到最近,大多数美国小说家和历史学家也不愿就这一题材进行写作。
·将来某一天,世界可能真的会相信日本政客的狡辩,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一个骗局和谎言——它根本不曾发生过。
·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件是怎样从日本(甚至整个世界)的集体记忆中消失的?
很显然,南京大屠杀的消息未能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是,战后德日两国处理其战时罪行的不同态度。德国的反省或许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国家...然而,日本政府却从未迫使自己或日本社会做同样的事情。
关于“二战”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各种相互矛盾的说法仍旧在日本不断涌现。时下最流行的修正主义观点认为,日本对战争期间发生在任何地方的大规模屠杀平民事件都毫无责任。...这种粉饰历史的观点甚至被写进了日本的历史教科书...而极端民族主义者为了让反对者保持沉默,采取了从诉讼到死亡的一切威胁手段,有时甚至采取暗杀手段。
·日本教育中最令人忧心的险恶方面之一或许是,通过教科书审查制度刻意隐瞒关于“二战”的重要信息。
·家永三郎试图向日本学生证明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但文部省的官员对此进行了干预。...最后,教科书之争的公开化取得了两个成果:一是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被免职...二是文部省内部提高了认识,意识到他们再也无法忽视南京大屠杀。...现在一些日本官员不再完全否认南京大屠杀,而是致力于缩小大屠杀的规模。
·日本学术界几乎毫无例外地回避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在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的严肃研究大多是由传统学术圈之外的人进行的,比如自由撰稿人和记者。
·在日本,不仅政府利用审查制度篡改教科书,媒体也实行自我审查。私营机构的自我审查危害更大,因为它更加微妙,也更难令人察觉。
·在日本,那些勇于撰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专著的人经常要面对无休止的攻击。以洞富雄和本多胜一为例。...洞富雄和本多胜一的研究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日军曾于1937~1938年在南京杀害了大约30万中国人。
·东史郎是第一个公开承认自己在南京所犯暴行的日本老兵,之后他的遭遇是日本的恐吓制度在最坏情况下的绝好例证。
结语
·大多数人都无法准确地理解,日军在施暴时究竟出于什么心态。许多历史学家、目击证人、幸存者甚至当年的施虐者本人总结了日军赤裸裸的残暴行为背后的动机。
许多日本学者认为,南京大屠杀这一恐怖暴行与日军在中日战争期间的其他暴行是由一种名为“压迫转移”的现象导致的。...田中雄喜认为,现代日本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潜藏着极大的施暴隐患,原因有二:一是日本军队对其官兵施加的独断专行和残酷虐待;二是日本社会的等级特性,这种等级制度中的社会地位是由与天皇的亲疏远近决定的。...在等级制度中,那些权力最小的人一旦掌握了更低阶层的生杀大权,往往极具虐待狂倾向。
学者们认为,导致日军暴行的第二个因素是日本军队中许多人对中国充满仇恨的蔑视——这种蔑视是通过数十年的宣传、教育和社会教化培养而成的。...日本军队中许多人将中国人视为低于人类的物种,杀死他们就像捏死一只臭虫或杀掉一头猪一样,无须承受任何道德压力。
第三个因素是宗教。日本军队为暴力赋予某种神圣的意义,将其视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要素。...几乎没有日本士兵怀疑他们在中国的使命是否正当。...他从小所受的教育使他相信,天皇是全世界理所当然的统治者,日本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控制亚洲是日本的天定命运。
许多日本人认为暴力是取得胜利的必要工具,日本的胜利将对所有人有利,并有助于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的框架下创建一个更美好的中国。日本那些无情殴打学生和士兵的教师和军官也持同样的观点,当他们对受害者拳脚相加时,坚持认为这完全是为了他们好。
·无论战后的事态如何发展,南京大屠杀永远是人类荣誉的污点。然而,这一污点之所以如此令人生厌,是因为历史从来没有为南京大屠杀写下恰当的结局。
·南京大屠杀留给世人很多重要的教训,第一个教训就是人类文明本身十分脆弱,如同薄纸。...日本在“二战”期间的行为与其说是危险民族的产物,倒不如说是危险政府的产物。...南京大屠杀应该被视为一个警世事件——它告诉我们人类极易被煽动,容许青少年压抑善良的天性,被塑造成高效的杀人机器。
应该从南京大屠杀中吸取的第二个教训是权力在种族灭绝中所起的作用。...政府高度集权具有致命的危险性——只有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才会使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暴行成为可能。...由军队和皇室精英控制的威权政体,利用不受约束的权力策动整个民族去实现少数精英群体的病态目标。
要吸取的第三个教训也许是最令人心痛的,即人类心灵竟能如此轻易地接受种族屠杀,并使我们所有人都成为消极旁观者,在面对最不可思议的暴行时无动于衷。...显然,人性中存在诸多怪诞之处,可以在几分钟内将最恶劣的邪恶行径化作平淡无奇的小事,前提是此类罪恶远在天边,不会对我们个人构成直接威胁。
·冷战期间最具讽刺意味的事件之一是,日本不仅逃避了战争赔偿责任,而且得到美国数十亿美元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