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的《亨德尔的复活》读后感


对茨威格,我是从多年前的那部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知道他的,可惜,我没有读过那部小说,我还知道茨威格的著名的那句话:“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我记得看到日本一位女作家说过:小说家本来是品行不端的人干的。我不是小说家,没有这种体会,但,我感觉小说家都是毒舌头。

《亨德尔的复活》讲的是西方音乐史上享有盛名的音乐大师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通过创作《弥赛亚》而获得重生的故事。小说开头写的时间:一七三七年四月十三日下午,五十二岁的音乐家亨德尔中风了,虽然送医及时,但是,他中风了,他的右半身就像死掉了似的。他不能走路,不能写宇,不能用右手弹一下琴键。他也不能说话,由于右半身从头到脚瘫痪,嘴唇可怕地歪向一边。

那个时候,亨德尔已经身处绝望的境地,“他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献了出来,整整一万英镑,可是他们却四处向他逼债,要把他置于死地”。

医生出于无奈,宣布,这位音乐大师显然是不能治愈了。医生建议把病人送到亚琛的温泉去,也许那里滚烫的温泉水能使病情稍有好转。但是,两个星期后,亨德尔奇迹般地,已完全行动自如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从阴间回来了。

但是,时运不佳,亨德尔的困境愈来愈糟。债主们追逼,评论家们讥诮,公众则始终抱着漠不关心和沉默的态度;这位走投无路的斗士的勇气渐渐崩溃了,他精神崩溃,才思枯竭,如行尸走肉般行走在黑夜。

然而,这一个被遗弃的人,一个绝望的人,对自己的一切都已心灰意懒,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或许也不相信上帝,机遇巧合,他又复活了。如获神助,他写了《弥赛亚》。

我在百度上搜到:亨德尔的神剧《弥赛亚》是巴洛克音乐永恒的经典,由於于首演地点在英国,这部作品特别受到英国人的喜爱,也因此从巴洛克时代以来,就一直上演不辍,成为每年圣诞节必演的曲目之一。

文中说,亨德尔对自己的作品从不沾沾自喜,但他十分喜爱自己的一部作品,那就是《弥赛亚》。他之所以喜爱它,是由于一种感激之情,因为是它把他从自己的绝境中解脱了出来,还因为他在这部作品中自己拯救了自己。

他把这一切归于主,Shang帝,这是主的旨意,再次唤醒他肩负起给人们带来欢乐的使命。

亨德尔把一切归功于主,他将这部音乐剧的收入全部捐献给哪些慈善机构,救济病人和身陷各种囹圄的人。

文章开头写的4月13日,来文尾才知道,这个日子是Jesus受难日,即四月十三日,亨德尔把音乐剧首演也定在4月13日,象证他复活意义的日子。

4月13日,亨德尔也是在那一天死的,“他却愿意在他复活的那一天死去,以便确信自己将会获得永生的复活。”

读罢本小说,对于那些唯心主义的东西,我也不想枉加批评,我们都是唯物主义者。

我要说的是,复活,重生,小说中,亨德尔分别有两次复活的经历,第一次肉体上,第二次艺术上重获新生。

第一次是身体上的复活,亨德尔中风瘫痪,他借助温泉的外力和自身内在求生的欲望,奇迹般地康复了。

第二次,是艺术上的,也是茨威格着浓墨重彩写的,他把这个复活一切归功于神,神的力量,超乎一切。真的,我们的唯一意志—God,既能驾驭生,又能驾驭死,这次重生成就了亨德尔 ,“他是我们所有人的大师”。正如茨威格在文末写道。

肉体是你的居所、灵魂才是你的生命。

茨威格在这里激情昂扬地描写,亨德尔灵魂创作的过程,看得我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激情澎湃,心中有如千层浪花涌。

我想,大概艺术都是相通的,茨威格也许就是在描写自己激情创作的过程吧。他如此不惜笔墨地去盛赞艺术上的重生,极尽美好的遣词造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音乐家在艺术上喜获重生、灵感喷涌的过程。

看了这篇短短的小说,音乐家亨德尔仿佛再次活在了小说的字里行间里,我也大致了解了,艺术灵感对一个创作者的意义。

这篇短文,可能不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文学素养的,但,我还是深深地惊诧茨威格的文笔。文中有许多金句,我也不一一列举了。

一篇文字,能带给我如此震憾,我想也许就是茨威格的力量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茨威格的《亨德尔的复活》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