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偶记

自从儿子出来,社交的机会就少了。

之前,老家来人,不管曾经是我领导,同事,同学,来了电话我都去陪。在浦东也好,在南汇也好,在杨浦也好。晚上也行,白天也行,放下手里的正经事,必须赶过去。

不去不仗义啊。人家不差这一顿饭钱,关键是人家心里有你,眼里有你,才给你打电话不是?

当然,这是十年以前的社交状态了。唯朋友是尊,全然不顾自己是否真心想去,当然不是为了抠那顿饭钱。

老家的人,不知道这个城市有多大。随便跨个不同的区,几十公里地,一来一回两个老家的县城穿越了。

他们也不知道城市的人时间有多紧张。记得老家中午下班是有午休的,十一点半下班,吃完饭还能美美睡个午觉,年轻的媳妇在家,兴头上还可以打个白日战。城市里不行啊,连轴转,醒来就工作,有些没醒就开始挤地铁了。中餐就象学生的课间十分钟,吃完就得接着工作。有时候在外面吃,正儿八经的饭点都没有,如果不是在郊区,车子经过无数个快餐厅也找不到停车位,只好忍着,或者匆匆在路边超市捎上一盒面包一瓶水,一边凑合着填肚子一边赶路。

喧哗的都市,每个人都是钢琴上的键码,随时都等着被弹成需要的音符。城市的人其实并不冷漠,只是他们没时间停下来热情。

儿子就成了我的挡箭牌。有了儿子,我的确也更忙了。但也许,又正契合了我对社交的重新理解。

图片发自App


在上海的这些年,我发现了一个现象,真正的死党,从来就未曾通知过我。当我春节回去的时候,他们才说某时某月来过。让我心里总是难免被感动。他们怕麻烦我,打扰我,因而给了我最宽松的体谅。而喜欢来打扰我的,总是那些不咸不淡的所谓江湖朋友,或者在位的这个部门那个局的领导,来学习要找我,开个会要找我,不管白天晚上,也不管远近。

不去,扫兴;去了,嫌累。

在你心里有份量的人,总是会替你考虑。虚头八脑的交情,胸拍得再响,还是会相忘于江湖。所谓的江湖交情,兴趣点往往不是想看到你的好面貌,而是想聆听你的坏消息。

已经有几年春节回家都闭门不出,突然间好象对社交就没了兴趣。关在家里,陪儿子看看书,一杯香茗,半盒烟,恬淡随性,最贴近我的三观。

微信大半年没开过了,所有的群全部被我设成免打扰。各种工作群都开着,只保留观众的身份,几乎不发半个字。想说的话都放在里,自娱自乐自言自语。最搞笑的群是原来的单位群,点个赞也是论资排辈,先是一把手竖个大拇指,然后第一副职,第二副职,再是下面的科长,副科长,我观察了好几次,看一次笑一次,所以每次在家庭群发布消息的时候,都要小心翼翼地确认,千万不要发进这个群,打扰了固有的政治秩序。

大学群一直是个僵尸群,估计跟我想法的人占了大多数。倒是高中群出奇的热闹,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

即便如此,我都宁愿做一个清净的观众。应了那句老话:平常一片心,不因人热。无事少出门,不如读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年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