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话拾趣 作者:江波渡(李府钟转于紫禁城)

家乡话拾趣

作者: 江波渡 (李府钟转于紫禁城)

                                  (一)

      家乡话承载着我所有的儿时记忆,承载着我所有的童年梦想。

      18岁离开家乡。三十几年过去了,在我的心中,家乡话最亲,家乡话最美,家乡话最感人。并且,这种感觉愈来愈浓,好像一坛尘封的老酒,一揭盖子,能把人醉倒。

      走过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地,只要听到乡音,都会陡然激起我心中的涟渏。每与新同事、新朋友初次见面,我都会仔细地听他们话里夹杂着的尾音,只要他们稍不留神带出半个字的乡音,我马上能猜出“君自何方来”。

      有人说,家乡话太土,可我感到,它像一串美妙的音符,一幅斑斓的图画,充满着五彩的生活气息,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有人说,家乡话太屯,可我感到,它像父母亲一样伟大,在游子心中那么神圣,那么高贵,那么有吸引力;有人说,家乡话没普通话有文化,可我感到,它饱含着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普通话有时表达不到位的思想、感情和神态,家乡话却可不费吹灰之力。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样性组成的。有句名言: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同理,在广袤的神州大地,没有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就构不成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

      您听,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声: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浓浓的湘音,可谓震撼寰宇,任何语言再也超越不过它的感染力、爆发力了。

      您听,小平同志在中国的南海边画圈的时候,说:不搞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浓浓的川音,是那么的刚劲有力、鼓舞人心,以恢宏之势谱写了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从毛主席、小平同志充满深情的家乡话中,可以顿生这样的感悟:伟人也好,普通人也好,爱国,最初体现的是爱家乡;爱家乡越深厚,爱国也越坚定。一个不爱家乡的人,爱国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没有牢固根基的。

                                (二)

      在我们家乡有个传得很广的笑话:有个读书出去工作的年轻人,一次探亲回老家路过一片荞麦地,看见一个正弯腰做事的老农,便上前问:老人家,这个绿杆子开白花的是什么植物?这位老农直起腰转身一看,这不是自己的儿子吗?十分气愤,顺手操起一根荞麦条就要抽他,吓得儿子掉头就跑,边跑边喊:荞麦地里打死人啦!

      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离家有多久,家乡话是永远忘不掉的,就像家乡菜的味觉记忆一样,已经刻进了脑海,注入了血液。如果谁说他离开家时间太长了,家乡话有点生了、有点想不起来了、有点说不来了,至少我是不会全信的。贺知章早就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每次回家探亲,在遥远的返乡路途中,我会静静地把家乡话在脑海中回放一下,把永久储存在心底的乡音再过细地温习温习。尽管家乡话对我来讲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但争取回家搁下行李,与父老乡亲见面的第一瞬间,让自己语言中的每个音符都很“纯”,一张嘴就原汁原味,不带一点外面的“腔调”。我体会到,用家乡话和家乡人交流,感觉上、感情上都会融入得更快。一些老一辈的长者们会从心底涌出一句朴素之语:这孩子出去这么多年了,口音一点也没变,不容易。

                                  (三)

      2014年,石首编了一本《梦里乡音》,荟萃了老家的方言大全。这是本难得的好书。当时还在东北工作,市里送我一本,我如获至宝,平时有空就翻两下。

      看着这些方言,好有意思哦。比如,石首人礼性大,碰到谁,不管男女老少,开口就是“你郎嘎”,就是普通话的“您”。比如,尾上的“打”字比较多:搞慌打(赶快),白精打(长得白)。比如,对身体的部位,后面“子”比较多:手杆子(手臂),手肘(倒拐子),小腿肚(连巴肚子),指嘎壳子(指甲売)。比如,形象描绘某种程度的:泥古子丁当(全身是泥),甩殃萝卜(指某人弱小很容易被人制服),索嘎理嘎(穿戴很整洁,或做事利索),桐油罐子(孩子学习成绩差)。等等。有时一句话就能把你拉回到从前,一个幽默就能把你的肚皮笑疼。石首的乡土文化尽括其中。

      要我看,学我们家的方言,比学普通话难度大。我的幺外公年轻时拉壮丁出去,后来成了解放干部,一直在东北,上世纪70代退休后举家搬回石首。他5个子女,全在东北长大,最小的女儿(我的华子姨妈)来石首时也已经15岁了。我小时候常到他们家串门,那时他们还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后来探亲回来,他们闲谈中开始夹杂不少石首话了;再后来,他们就一口流利标准的石首话了,很佩服他们这种适应能力和融合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在乡音中学语,在乡音中明理,在乡音中成长。家乡话,是我们与家乡、故乡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每一个有家乡情结的人,一定会毫无理由地热爱家乡话、铭记家乡话、感恩家乡话、传承家乡话。

      当然,家乡话和家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不是指说家乡话就代表有家乡情怀,就代表爱家乡。这里也绝不是要倡导大家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去说家乡话。公众场合、工作岗位,还是要坚持说普通话,这是客观需要、职场需要;与非家乡人交流,也要说普通话。同时,我们还应做到:说好普通话,不忘家乡话。实际上,普通话和家乡话是一致的、相通的,并不矛盾。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乡话拾趣 作者:江波渡(李府钟转于紫禁城))